读写结合 妙笔生花

2017-08-24 08:04刘海良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杨柳风父爱背影

过去,我以为在课堂上只是要注重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设计教学时只偏重于教字词、讲情节,说内容。一次去德州学习,听了湖北常红艳老师的一堂课,深受启发。她讲的是《纸船》,课堂上她让同学们按照她出示的方式仿写了几句诗,特定的情境渲染,具体的方法指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结果成为那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的作品赢得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几个学生的精彩之作:

母爱藏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

母爱含在巴掌里/挨着它/麻辣辣

母爱镶在窗子里/望着它/泪潸潸

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暖融融……

因此我想如果能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穿插进灵活多样的写作练习,这样化整为零能让写作轻松起来、快乐起来。这就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的典范。既然是读写结合,首先要找准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其次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一、从优美的词、句入手,学习写作技巧。

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不但是分析鉴赏的例子,也蕴藏着丰富的写作技巧,只要我们善于吸取,勤于积累,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品味语言美,意境美,不仅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还要学会用语言文字表现美、描绘美、从而积累美的体验。郭沫若说过多借鉴优美文段“便能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后求其化”。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真正要提高寫作能力,离不开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其实这就像婴儿学说话一样,总要有一个模仿的过程。所以在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当中,仿写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

如:《春》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全文描写细致生动,语言清新,给人以美的熏陶。我认为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细致生动地描写手法,把阅读与指导写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春》开头有这样几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我让学生照此仿写几句,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写出了很多精彩的句子:

山俊起来了,水忙起来了,太阳的脸温柔起来了。

山打扮起来了,水唱起来了,太阳脸害羞起来了。

山青起来了,水跳起来了,太阳的笑脸灿烂起来了……

还有仿写:“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小猫那毛茸茸的毛蹭着你。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父亲的胡子碰触着我的脸。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顽皮的娃娃把小草喜绿了,把花儿的脸羞红了,把水的脸气白了。

文中“春草图”的描绘抓住了春草嫩、绿、软及生机盎然的特点,教学时可让学生仿此写一段“秋草图”,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而“春风图”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教学时也可让学生仿写一段“冬风图”,学习调动多感官写景。

通过仿写,学生不但受到美的熏陶,还悟出了美在何处,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让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学会多种写景的方法。当然一篇课文中不能面面俱到,仿写不能代替阅读。

这种随堂仿写比积累运用中的仿写多了具体的情境,比背诵积累多了自己的创造,不同与“抄袭”。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另外品词赏句也是一种间接的写作训练,如:教《大自然的语言》我引导学生做赏析:“燕子翩然归来”中“翩然”一词贴切生动,写出了燕子轻盈、活泼、优美的舞姿,让我联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情景。学生以此为例选取一句从修辞、用词等角度进行品味、赏析。这本身就是一种再创性的写作。

二、从省略号处入手,培养想象能力。

课文中我们常会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可问和说的内容都省略掉了,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段对话,让学生补写出来。

村中人问:

渔人答:

从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文章比原文更生动、详细、丰富。

三、从典型的段落入手,学习情感的抒发。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而学生的作文当中,往往很少加入自己的情感,即使加入了也显得很淡薄。我经常给学生做这样的比方:一张白纸折成的花儿漂亮还是鲜花漂亮?鲜花因有了红、黄、白、紫、粉的色彩而鲜艳美丽,作文也应有喜怒哀乐的情感才动人。

文章往往通过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词语的妙用,各种句式及大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细致的品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情。运用文中的技巧方法写片断,使学生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对情感表达的方法运用得心应手,学生在作文中的情感表达能力自然会提高。如:《背影》一文,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细致的描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在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

这段描写之所以能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达地如此淋漓尽致,在于“蹒跚”、“探”、“爬”、“攀”、“缩”、“微倾”等词语的运用,突出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表现出一片爱子之心。

学习时我让学生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选取生活中印象最深的父亲(或母亲)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写出对父爱(母爱)的理解。依据课文示例:

父爱,是簌簌落泪时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

父爱,是攀越铁道时蹒跚的背影和一个朱红的橘子;

让学生学习截取生活中精彩瞬间进行描写,写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当堂写出了:

父爱,是考试失利时轻轻拍在肩头的那只手;

父爱,是砸破脚时抱我上下楼的温暖的怀抱;

父爱,是夜晚站在街口等我回家的身影;……

母爱,是上学时一句“路上小心”的叮咛;

母爱,是放假回家时桌上香香的饭菜……

这样学生就不会空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最无私的。

四、从故事的结局入手,敢于创新。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改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对《木兰诗》的改写,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扮男装是不合礼法的,假如木兰在朝堂接受封赏时被可汗识破,请想象一下会是怎样一种结局呢?

《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让学生这样续写: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不是于勒,一天发财的于勒回来了,轻轻地敲响了菲利普家的门,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五、从读后的感慨入手,激发联想。

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

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童趣》教学中,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小时侯众多有趣的故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作。

《珍珠鸟》中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和动物之间的故事。如:蔡毓桐的《我与动物》中的一段:小时候,我常常趴在地上看蚂蚁,喜欢把馒头沫仍给它们,看它们发现猎物后的高兴动作,你碰碰我的触角,我碰碰他的触角,相互传递着愉快的信息,然后齐心协力把快乐运回家,这群可爱的小天使。

在《最后一课》中进行心理描写的片段训练,写自己高兴或后悔的心理感受。

六、从文章结构入手,学习谋篇布局。

有的学生写作文像随意散步,写一段想一段,有关课文结构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把从文章中学到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四次写到背影,处处点题,而2、3、4、5段看似与背影无关,实则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车站送行引出背影。这就是围绕中心选材。

《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阿长的七件事,学生可从中学到选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学了这两篇文章后,再让学生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也许就不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了。

阅读是“智慧之源”,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初中生年纪毕竟还小,经验少,阅历不够丰富,见识也不够深广,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吸收传统的文化积淀,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才能真正让学生的写作有丰厚的底蕴。

课内如果能与课外讀写训练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写读书笔记;作好摘录或写体会、感受。“水满则溢”,学生的感受多了,所受的感染多了,思想也就丰富了,这样边炒边卖能多渠道的满足学生的多种要求。

刘海良,湖北襄阳市襄州区第四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杨柳风父爱背影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两个背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父爱如山
书里杨柳风,独爱那枝红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