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企改革可以切实带动资本动态平衡,提高资本边际付出,充分展现自身对相关企业经的外部溢出功能,进一步带动了TFP的有序增长。基于此,文章主要结合工作经验,对国企改革对经济增速的提振效应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国企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国企 改革 经济增速 提振效应
在正式推行国企改革前,最为常见的推动经济发展的形式即相关经济要素的提高效应,而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则是外部溢出效应。基于当前我国深度挖掘经济增长动力的背景,创新变革国有企业的股权模式,对提升国企经济效益具有诸多帮助。
一、落实国企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国企变革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对经济市场内工业企业采用承包制,在扩大租赁与承包建设范围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处于负盈利的状态,不仅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进一步导致承包、租赁者的私营企业出现短期化的问题。利益投入方坚持“机会观念”,现有国企存在时刻被掏空的危机。
在发展微观经济过程中,相关部门的管控领导没有落实到位,出现了许多不按照生产计划、违规建设或是乱发放奖金的问题。国有企业在处理国家与自身关系时,经常只顾个体利益,缺乏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民生经济的职责意识。国有企业在分配利益过程中,平均主义依旧存在。基于当前经济体制,需要积极推行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工作,此举可以切实提升国家整体经济能力[1]。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国企需要面临许多问题,东北地区重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僵化,缺乏鲜活的经济活力,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国有企业职业存在严重“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工作意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工作十分不积极,且改革效果不理想。从企业发展变革效果来看,在当前国有企业经济中,处于亏损的企业数量比较多,盈利的企业少之又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经济变革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
二、国企改革对经济增速的提振效应
文章主要结合最近几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结果,依据经济发展动态规律开发出具备动态递进能力的DRC-CGE,构建一种可以展现股权行为特征的可以用于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文章主要以三种程度不同的国企改革方式进行虚拟假设:自2015年开始至2024年,平均一年改革各行业内5%的国企单位,简单的说就是从原本的国有控股或者是资本控股转换为非公资的经济控股[2]。以静态计算为例,以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效率为前提,十年内国企的产生规模会从整体降低至40.16%;若是每年能够变革10%的国企,那么十年以后国企的产出规模也将会降低至68.8%;若是每年能够改革行业内20%的国企,那么企业在十年的时间就可以将产出规模降低至92.6%。从模拟计算的数据可以看出:最大限度改革的背景下,GDP的增长速度为0.35,经过变革后GDP增长速度升至0.5。因此,在国企改革前,配置要素的直接效应作为经济能力提升的重要形式,而外部溢出的效应则是改革后期的经济原动力,需要对国企改革进行分类处理。
三、国企改革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解读
(一)不断提升资本生产率
站在宏观角度分析,长时间以来大部分经济行业中,国有企业资本生产率通常都低于私有行业,對于此部分资本生产率,可以由资产增加值除以固定资产净值的形式来获取。如某种工业类型的单位,2015年国有企业每一元的固定资产经过多种环节处理后会上升为1.82元。与过去相比,私有企业则已经达到3元。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除了烟草行业、生产制造、燃气等,剩下的行业几乎都包含其中,都是在相应固定资产下不断增加自我产值。
(二)不断增加资本动态化配置速度
从现有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企资本生产率普遍偏低,因此在此类高效经济体系中,需要将一些全新投资集中配置在效率较高的非国有性质的企业中。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国企投资力度与频率高明显超出私营企业很多。如:2012年至2015年,我国化工企业新增加固定资产占营业总额的比例提升了7.5%,相关单位的年限比值也随着超出私有企业的5%[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当前私营企业在经济生产方面更胜一筹,但是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国有企业贷款力度更高,大部分资金主导权依旧掌握在国企身上。主要是因为国企贷款能力比较强,且不需要将后期的经济收益分红给其他投资对象,结合相关的考核奖罚机制,促使此部分资源可以一直应用至项目投资活动中,为国企发展经济提供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
(三)行业内相关企业产生逐渐向外部溢出效应
在发展国有企业经济以来,产生了许多优质规模,现阶段最具象征性的在于资金产生配套使用能力,换言之是我国生产制造业获取竞争能力与经济地位的主要源泉。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扩大数量与生产规模,需要关注行业内企业个体的经济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交互式学习想象变得越发普遍,更为关键的是,此举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更为合理产业配套,从整体上改善企业生产能力。从实际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国有企业的改革,经济生产力的提升,对行业内相关企业造成一种正向溢出的效应。通过对比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国企对于相关企业的溢出情况,一直没有超出私营企业。如,同省市内上游企业平均一年经济增长效率1%,会直接带动相关企业提升约为0.14%的效率。而同省市内国企的年增长率为1%,则可能无法切实改变企业的生产能力。总的来说,国企改变工作并不是单一提升自我经济生产力,而是对同一行业内其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向外部效应。
四、国企改革需要计划性落实
众所周知,国企改革设计方案的时效性直接决定着国有经济的发展力与控制能力,且对提升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率具有作用。从近年来工作情况来看,通过深度剖析最新的国企改革文件,我们可以将国企大致划分为两个类型,即公益性与商业性。通常情况下,商业类型的企业重在分担专项改革工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需要增加对经济领域内关键行业商业性质的国企进行审核与管理。对一些牵连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需要在保证企业经济生产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一些资金成本的付出,从整体提升服务能力。在实际改革过程中,需要针对市场经济中的热门商业类企业发展情况,引导其自主参与到固定资本的运营活动中,关注市场经济变化。依据资本回报收益情况,及时进行市场调控,进而从本质上落实
市场化改革。简单的说,虽然国有企业数量变少,但是相应国有资本却不断提升。因此,在变革国企过程中需要以现阶段产业竞争为基础,全面优化现有经济格局。虽然我国历经了许多年的发展,但是国有企业依旧十分普遍,在市场经济中留存三分之二的国有资本。如:2012年我国竞争性经济领域中包含国有企业资产数额为19.9万亿元,达到了预期的经济回收目标。一般情况下,竞争性企业的国有资本发展能力更强,可以依据资本化运营情况,优化工作方案进而有效实现改革工作。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如何正确界定竞争企业与政策性企业直接关系到改革工作质量。事实上,在垄断经济企业中,存在诸多不良竞争,且一些服务性行业也存在竞争行为。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在有限的格局内确定企业成本,优化资本配置工作。
结合具体模拟进行分析,当前国有企业变革充分展现出经济增速的提振效应,通过有效开展国有企业变革工作,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因此,针对一些重点的国有资本运营企业,需要将发展重点定位为资本成本的回收效益上。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配置相关经济成分,针对一些固定性的国有企业需要由浅至深的转换经济类型,由原本的控制模式转变成为非公有资本控股,以此来有效增加企业资金成本的收入。依据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在实施中总结经验,吸取不足再次优化调整,保证建设方案的合理性。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低国有企业的干预能力,且进一步保障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促使其資金成本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实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国企改革对经济增速的提振效应我们需要引以重视。特别是一些竞争性比较强的企业,有必要在改革过程中准确定位资本回报的数据指标,凭借自身固有的国有股份科学分散其配置,促使现存国有企业向公有资本控股方向的发展,以此来保证将相关数额的国有资产应用至一些回收效益高的企业。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减少干预强度,实现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发展目标,全面带动经济发展力,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郭春丽,曾铮,王蕴.改革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经验事实和情景预测[J].经济学家,2016,05:45-58.
[2]郭春丽,王磊,曾铮.应关注“十三五”时期重点领域改革的增长效应[J].经济纵横,2016,05:7-13.
[3]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郭春丽,王蕴,曾铮.重点领域改革释放红利的历史经验和未来趋势[J].宏观经济研究,2016,07:29-47.
作者简介:霍振兴(1984-),汉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2级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班学员,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投资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