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与增长的突进

2017-08-24 02:09王秋蓉
WTO经济导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王秋蓉

毋庸置疑,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战略,是中国政府举全国之力力求实现的战略目标。而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织,积极参与,努力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成功经验。

然而,面对2020年的攻坚目标,脱贫依然任重道远。对于企业而言,精准扶贫,是共识,是责任,是挑战,是机遇,更是行动。企业急需厘清精准扶贫的形势,认清自身的优势和责任,找准精准扶贫的路径和方向。

放眼全局:中国贡献世界难题的机遇期

贫穷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从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到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都不约而同地将解决贫困问题列为目标。

它不仅事关全球人类福祉,也是中国当前发展战略,更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明确了方向。

一、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战略决策

在过去几十年,我国已经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但是,减贫任务依然艰巨。《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减贫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减贫任务十分艰巨。一是数量多。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832个贫困县、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达5575万人,相当于中等人口规模国家的总人数。

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减贫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贫困人口规模较大,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是当前中国减贫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减贫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为此,中国政府作出了重大决定,明确了精准扶贫的新方向。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貧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全球期待中国为贫困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如今,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前不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商业与可持续发展官员王亚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在中国为了更好地推行SDGs 的落地,UNDP 团队主动将中国提出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与SDGs 进行对标,中国提出的2020年精准扶贫目标,也是UNDP 在这个阶段的重点对标内容。

她表示,“今年UNDP启动SDGs示范村项目,抓住中国2020精准扶贫攻坚的契机,先在中国选定一些贫困区域开展试点,以SDGs 所关注的议题为框架,通过结合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维度的精准扶贫措施,试图探索一套在全球议题框架下,中国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同路径和模式,并在南南合作的机制下分享给其它发展中国家,这将是中国对解决SDGs 消除贫困目标的巨大贡献。”

三、精准扶贫是企业响应国家新要求的履责方向

与以往不同,国家在精准扶贫方面明确了企业的责任和方向。为了实现“十三五”精准扶贫目标,政府已经明确将开展十大行动和实施十项工程,而这些都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也是企业在履责中不可避免的议题方向。

除此之外,精准扶贫也正成为资本市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之一。2017年1月1日起,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要求两地上市企业必须在年报中披露精准扶贫相关内容。

对于企业而言,参与精准扶贫,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所在,也是响应和参与国家战略的主动作为。

立足现实:企业优势对接扶贫需求

那么,企业在精准扶贫中到底具备哪些优势呢?2017年6月在本刊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精准扶贫打好2020小康社会底色”分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社会责任处处长张晓松作主题发言时表示,企业直接参与脱贫攻坚,使最具有开发能力的组织与发展需求最迫切的贫困地区、贫困群体有效对接,极大丰富了开发式扶贫的载体和形式。企业在参与扶贫工作中,不仅实实在在地带去资金和项目,同时带去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为贫困地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前对于企业而言,精准是扶贫的新挑战、新要求,但也是企业的优势所在。精准扶贫要求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而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既具备实践优势,也具备动力条件。

第一,企业的商业思维,契合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过去的粗放型扶贫,重点强调了扶贫工作要转向“精准”,从“大水漫灌”转为“精确滴灌”,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防止资源浪费和无效投放。与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等不同,企业是经济组织,讲求投入产出、回报率,因此,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力,并达到预期效果是其商业逻辑,这一点正是契合精准扶贫的要求。

第二,企业拥有多种资源,具备精准扶贫的先天优势。相对于政府部门,企业不仅拥有资金和项目,更重要的是拥有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人才等优势资源,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参与。从目前企业扶贫实践中发现,企业通过项目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技术扶贫、人才扶贫、电商扶贫等广泛的方式参与扶贫,已经凸显了企业精准扶贫的能力和优势。

第三,企业熟悉市场规律,可以弥补贫困地区提升造血能力的短板。从当前的实践可以看出,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就是要坚持产业扶贫这个主导地位,坚持造血为主、输血为辅。而独有企业熟悉市场运作规律,在政府大力推进的产业扶贫中可以发挥优势,为贫困地区发现市场需求,找准产业发展之路,拓展市场销路,实现从输血过渡到造血的目标。

第四,责任竞争力理念为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了决策依据。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看,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而精准扶贫正在成为当前履责的重要方向。众所周知,贫困地区几乎都面临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疾病多发、饮水难、教育水平低、医疗资源稀缺等系统性社会问题。而在发挥专长解决贫困地区具体问题的同时发现新商机,不失为优先的履责路径。

第五,品牌传播需求,为企业找到了参与精准扶贫的动力。相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其他议题,贫困问题具有全球性、战略性、典型性、紧迫性,是企业贡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家战略、社会问题的历史性机遇。企业扶贫不仅是对中国2020扶贫攻坚目标的贡献,其成功模式将代表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得以复制和推广。此举是提升企业品牌度和美誉度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有些企业已经成功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提升路径:企业创新履责融入精准扶贫

减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一系列政策机制的支撑保障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大扶贫减贫投入力度,不断改革创新扶贫减贫工作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参与支持脱贫攻坚,切实提高了减贫实效。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不少央企、民企及外资企业先行先试,勇于探索,走在了精准扶贫的前列,初步形成一些模式和经验。

一、发挥企业综合优势,注重提升当地造血能力

正如此前所说,相对于政府部门,企业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运营等优势,并具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商业理念。这些企业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认真识别扶贫地区、扶贫对象、扶贫方式等,找准切入点,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项目优势、资金优势等进行扶贫,帮助当地发展产业,通过经济带动,提高当地的造血功能,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创新思路,在宁夏盐池县开展精准扶贫,积极发挥行业优势,帮助建设了盐池县通用机场,协助举办嘉年华活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主动融入当地,全力支持乡村基础设施改善、關注民生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扶贫行动,阻断贫困代际相传,增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成效显著。

二、寻找跨界合作,推动扶贫参与方式多元化

有些企业在扶贫工作中,除了发挥自身优势以外,还尝试发掘其他领域的力量,寻求跨界合作,发挥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的合力,共同解决扶贫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是响应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精神指示,即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在扶贫过程中,发挥化肥、种子、地产等产业优势,协调统筹社会资源,形成汇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等多方力量支援的常态化帮扶模式,帮助贫困人群不仅在物质上实现脱贫,也在精神上实现脱贫,更好地形成内生造血动力。

无独有偶。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在云南楚雄通过彝绣扶贫的案例也是多元化参与方式的代表。今年3月,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与UNDP、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共同启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村项目,以位于云南省的贫困村外普拉为试点村落,计划采取社区、公共部门和企业合作的创新模式为彝族贫困妇女加强能力建设,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同时将利用当地已有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将外普拉村打造为生态健康村,开发以生态旅游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三、严守生态底线,践行产业创收与环境保护的责任理念

中央对精准扶贫提出,严格贯彻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的原则,扶贫开发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其实,环境保护不仅是中央对精准扶贫的原则要求,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底线。特别是对于那些社会责任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而言,在扶贫中自觉运用经济、环境、社会三方兼顾的社会责任思维,为当地探索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比如,诺华集团(中国)开展的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就是一个典型。该项目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于2010年正式启动。在过去6年中,在当地没有得到恢复的海拔3000米以上的退化土地上种植了约500万棵树。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当地社区提供了造林和管护的工作机会,增加了当地贫困社区的收入,让超过1.8万少数民族同胞受益。从这里可以看出,企业发挥一己之长,采取造林的方式解决当地就业难题,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探索扶贫长效机制,追求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经过这些年扶贫实践发现,贫困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长期深耕,才能让扶贫效果实现持续性。这就意味着,企业的扶贫工作要走向常态化、深入化,不能蜻蜓点水,否则容易导致返贫现象发生。贫困地区要实现脱贫,需要物质扶贫和智力扶贫双管齐下,而智力扶贫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贫困地区自我发展意识薄弱、扶贫专业人才缺乏、发展贫困地区能力建设等问题的解决都是系统性工程。

在长期性方面,很多央企树立了榜样。自1988年成立至2015年,中国石化总部共承担了西藏、青海、江西、安徽、湖南、甘肃、新疆等7省(自治区、直辖市)11县(市)的扶贫开发任务,全系统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1.61亿元。

除了在时间和资金投入上的持续性,坚持项目的可持续性也非常重要。从2001年,玫琳凯就以“彝织独绣”项目为试点,逐渐从帮助贫困回乡创业、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1.0阶段,到协助彝族绣女建立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形成引领效应的2.0阶段,到如今已创新模式探索推动中国村落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相融合的精准扶贫新思路、为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解决方案的3.0阶段。该项目从社区走向联合国舞台的蜕变与升级,正是玫琳凯长期扎根在云南“彝织独绣”项目的结果。

五、注重扶贫成效发布,采取责任披露与提升品牌的双赢战略

以往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建筑、中国石化等央企在社会责任报告里披露扶贫减困成果,而从2015年中央发布精准扶贫决定以来,企业逐步进入经验总结与推广的阶段,而向社会专门披露精准扶贫成果正在成为企业新动向。

2016年10月14日,《中国石化精准扶贫白皮书(2002-2016)》正式发布。这是中央企业发布的首部精准扶贫白皮书。

2016年10月17日,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也发布了《扶贫白皮书(1998~2016)》。这是陕西省和国网公司系统首次发布扶贫专项白皮书。2017年3月,《电亮希望——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精准扶贫行动白皮书》在甘肃兰州发布,向社会披露了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精准扶贫工作的履责行动、承诺和综合绩效。

除了央企,民企也不甘落后。2016年5月,京东发布《“互联网+”精准扶贫白皮书》。自2016年1月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约以来,京東发挥自身电商优势,从产业扶贫、用工扶贫、创业扶贫和金融扶贫全方位展开扶贫工作。

不难看出,企业通过披露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将企业在扶贫工作的经验公开分享,供其他企业借鉴,形成激励。另一方面,有效宣传了扶贫成果,提升企业自身的品牌美誉度。

当然,中国2020的扶贫攻坚任务艰巨,需要企业更广泛深入的参与。为了激发企业的潜力,提高扶贫效率和可持续性,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政府部门应针对企业进一步细化鼓励和优惠措施,打开参与大门。特别是为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应进一步细化支持、引导、监管等政策,为企业参与扶贫搭建广泛的平台。

二是企业应增强合作意识。当前贫困地区涉及的问题系统且复杂,并非一己之力就能彻底解决,探索联合多方力量合力解决的方式,可以发挥企业所长、弥补企业短板,提高扶贫效果。

三是企业应提升创新意识。目前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必须以创新发展为引领,需要强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在扶贫工作中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径,为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四是企业应建立长效扶贫机制。一些企业浅尝辄止,存在短期扶贫现象,难以持续,容易导致返贫现象。因此,企业在扶贫方面应制定长期规划、路线图、时间表,提升扶贫的可持续性。

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面对脱贫攻坚的治国新政,企业应丈量大势所需、考量时代所盼,把战略目标融入精准扶贫的国家事业和社会需求中,其商业道路将走得更稳更可持续。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