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莹++张文英++段洪波
摘要:楚棉608是利用了楚优8号(湘杂棉2号F3×GK19)的丰产性和抗虫性,与HF10-7(鄂杂棉20)的抗病性,杂交配组选育出的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杂交棉新品种。本文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并结合品种特点提出了在湖北植棉区作春棉移栽和麦后移栽的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湖北植棉区;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楚棉608;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2. 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7)04-0028-03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7.04.007
0 引言
楚棉608是湖北荆楚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2012年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农基安证字(2012)第075号],2014~2015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6年完成湖北省杂交棉品种生产试验,2017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鄂审棉2017002)。
1 选育过程
1.1 亲本选配
楚棉608是楚优8号×HF10-7配组而成,母本楚优8号是从湘杂棉2号F3×GK19的后代中连续多年加代而来,其连续选择结铃性好、优质、抗性好单株,筛选至F8代得到稳定株系;父本HF10-7是在鄂杂棉20F1中选择丰产、大铃单株,经南繁北育至F7代得到稳定株系。2005~2006年楚棉608的双亲在湖北荆楚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病圃进行抗性鉴定、筛选。所用双亲配合力好,且没有明显不良性状,通过杂交配组将母本的丰产性、优质、抗虫性与父本的抗病性有机结合,选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杂交新品种楚棉608,达到预期育种目标。
1.2 育种筛选试验
2008~2009年在湖北荆楚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棉花试验基地对自育30个组合进行比较试验,小区面积14 m2,设3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对照品种为鄂杂棉10号。楚棉608的籽棉产量为4173.0 kg/hm2,皮棉产量为1869.0 kg/hm2,比对照鄂杂棉10号皮棉增产5.11%。2009年潘市病圃调查楚棉608的黄萎病病指为9.5,病株率14.6%,抗病性表现较好,且后期恢复性好。楚棉608的综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表现较好的丰产性和多抗性,在筛选试验中,因结铃性强,铃大、壳薄,品质优等综合性状好才脱颖而出。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楚棉608在湖北植棉作春棉移栽的生育期为127.0 d,株高112.8 cm,株型呈塔形,较紧凑,通透性好,茎秆硬朗,有茸毛,乳白花药,柱头平,叶片中等大,叶色绿,铃中等大、卵铃形,苞叶较大,铃壳薄,吐絮畅。单株结铃28.6个,单铃重6.04 g,大样衣分43.57%,籽指10.7 g,霜前花率92.4%。
2.2 产量表现
2014年湖北省棉花区域试验中,楚棉608 籽棉平均产量为3417.5 kg/hm2,皮棉平均产量为1464.0 kg/hm2,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1.91%,增产不显著,增产点率为70%;霜前皮棉平均产量为1332.5 kg/hm2,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4.14%。
2015年湖北省棉花区域试验,楚棉608籽棉平均产量为4209.0 kg/hm2,皮棉平均产量为1856.3 kg/hm2,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8.97%,增产显著,增产点率为90.9%;霜前皮棉平均产量为1769.9 kg/hm2,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9.10%。
2.3 纤维品质
湖北省棉花区域试验取样,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检测:2014年楚棉608的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2 mm,整齐度指数85.3%,马克隆值5.4,伸长率6.9%,反射率79.5%,黄度8.4,断裂比强度28.8 cN/tex,纺纱均匀指数136;2015年楚棉608的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7 mm,整齐度指数84.9%,断裂比强度29.6 cN/tex,马克隆值5.4,伸长率7.0%,反射率78.1%,黄度8.3,纺纱均匀指数135。
2.4 抗病抗虫性
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4~2015年鉴定楚棉608的两年平均结果为:枯萎病相对抗病指数14.8,黄萎病相对抗病指数25.1,属耐枯萎病,耐黄萎病类型。
2015年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对楚棉608抗虫株率的测定結果为100%。抗棉铃虫性的生物鉴定结果:楚棉608的幼虫校正死亡率77.8%,叶片受害级别1.8,综合抗性级别为抗。
3 湖北植棉区栽培要点
楚棉608在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春棉组中表现早熟性好,霜前花率92.3%,该品种适合在湖北省植棉区作春棉栽培和作“棉—麦—棉”接茬的麦后移栽种植,也适合于类似气候条件区域引种种植。
3.1 春棉移栽
3.1.1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在4月中旬抢晴播种,采用营养钵拱棚育苗。
3.1.2 合理密植
楚棉608的株型偏紧凑,疏朗,通透,因而密度以2.7万~3.0万株/hm2为宜。
3.1.3 平衡施肥
该品种早熟性好,上桃集中,田间后期易早衰,其施肥原则是“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一是施足底肥,中等肥力田块底肥施尿素75 kg/hm2,复合肥150 kg/hm2。二是重施花铃肥,大田棉株均见花施肥,施尿素300 kg/hm2,钾肥300 kg/hm2,复合肥225 kg/hm2,硼、锌肥各7.5 kg/hm2。三是根据大田长势,棉株70%~80%果枝层见铃后增施盖顶肥,一般施尿素150 kg/hm2,钾肥150 kg/hm2,复合肥75 kg/hm2。
3.1.4 防治病虫
在棉花生长期间根据田间情况和病虫测报情况,采取轮换化学药剂集中喷雾扫残,抓好对棉蚜、盲蝽象、棉铃虫、红铃虫的防治。枯萎病和黄萎病重发棉田要早预防,采取起垄栽培、通风降湿措施,可改善棉株生态环境,减轻“两萎病”的发生,“两萎病”发生田块要适时喷施药剂防治。
3.1.5 合理化控,促弱控旺,塑造良好株型
加强棉田中耕培土、排涝防渍、遇旱灌溉措施。及时去营养枝和赘芽,在立秋前后打顶。该品种整个生育期长势稳健,要少化控。
3.2 麦后移栽
3.2.1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根据接茬田间安排播种期,一般在5月上旬抢晴播种,采用营养钵拱棚育苗,苗龄控制在20~25天移栽。育苗期间子叶平展后即可揭棚炼苗,注意晴天高温烫苗,雨天盖棚注意通风防止线苗[1]。
3.2.2 合理密植
楚棉608在湖北省植棉区作麦后移栽棉栽培,以密度3.0万株/hm2左右为宜。
3.2.3 合理施肥
麦后移栽要轻底肥,中追肥,重施花铃肥[2]。一是在抢墒移栽时施窝窝肥,施磷酸二胺75 kg/hm2。二是棉株均现蕾后,开沟深施,施尿素225 kg/hm2,钾肥225 kg/hm2,复合肥150 kg/hm2。三是棉株平均见一个成铃时重施花铃肥,一般施尿素225 kg/hm2,钾肥225 kg/hm2,复合肥150 kg/hm2,硼肥、锌肥各7.5 kg/hm2。
3.2.4 防治病虫
在棉花生长期间根据田间情况和病虫测报情况,采用化学药剂集中喷雾扫残,并注意轮换用药。麦后移栽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一般较轻,但要做好综合治理工作。
3.2.5 合理化控,促弱控旺,塑造良好株型
加强田间中耕培土,排涝防渍,遇旱灌溉工作。在8月中旬打顶,并轻量化控。
参考文献
[1] 郝西. 棉花麦后移栽技术发展现状与对策[J]. 中国棉花,2013,40(9):7-8.
[2] 王莹莹,周鑫,李蔚,等. 长江流域棉花油后直播关键栽培技术[J]. 棉花科学,2014,36(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