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大概在5年前,Ari Popper参加了南加州大学的一个为期10周,关于如何创作科幻小说的课程。这原本只会是他从沉闷的市场调研工作中解脱出来的一段时光,不过没过多久,他就开始了创业,在洛杉矶成立了一家叫作SciFutures的公司。
这个公司可不是教人写科幻小说的,它想帮助大公司们更好地讲述关于未来的故事。5年之后,这个疯狂的想法已经吸引了Visa、福特、百事、三星几十个大客户,有超过100个作者稳定为SciFutures创作。Popper把这项工作命名为“公司远见”(corporate visioning)。
对于那些大公司来说,最大的梦魇就是在某一天早上发现一个从未预见的事物导致整个公司在竞争中出局,就像柯达、Blockbuster和出租车行业。通常情况下,那些新的商业模式或产品起初都像个笑话,但随后它们会以惊人的速度成为现实。
换句话说,SciFutures展现的是,科幻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并没那么遥远,特别是在变化剧烈的现在。Popper之前所在的调查和咨询公司也总想着帮大公司更好地应对未来,但和科幻小说的创作者相比,这类公司显然想象力不足。
科幻小说中的情节成真的故事在历史上随处可见。科幻小说作家阿瑟·克拉克在1945年就曾预言过卫星通讯等的诞生。威廉·吉卜森在1980年代初也想象过一个网络互联的世界,那时大学里的实验室才刚刚考虑把计算机一台台连接起来。增强现实公司Magic Leap还聘请了《雪崩》的作者Neal Stephenson作为公司的首席未来学家。
SciFutures的100多个创作者背景多样,有的是北卡罗莱纳州的大学老师,有的是技术创业者转行的科学作家。就像律师事务所一样,SciFutures按照他们的年龄、爱好、地域、兴趣等因素划分,也会有针对性地布置不同的任务。不过这些创作者并不会和客户直接接触,这是有意设计的,他们只能得到关于产品和公司所在行业的简单说明,随后需要给出两三页的故事梗概—预见这个公司可能经历的最糟糕的时刻,以及技术将把它带向何方。
SciFutures的撰稿人之一Ken Liu,是科幻小说《三体》的译者。他在接受《纽约客》采访时表示,这件事最神奇的是,你写的这些科幻小说,有可能被一些公司高管看到,加速了它成为现实的可能性。
当好时巧克力公司找到SciFutures的时候,得到了一篇未来人人可以在家中3D打印食物的故事。虽然好时当时已经有了一个创新实验室,也有自己的3D打印机,但按照创新经理Jeff Mundt的说法,SciFutures提供的故事给了他们一个路线图,“如果这一天终将到来,究竟经过哪些步骤会走到这一天?”但同时他也承认,“我们还是个保守的公司,SciFutures就像是本漫画书,真到了具体执行的时候,还是得看尼尔森数据。”
百事的高管焦虑于塑料瓶会加剧全球海洋污染,他们也找到了SciFutures,希望它想象一个“随处丢掉之后”的世界。最终,SciFutures想象了这样一幕—一个高技术的回收瓶,上面帶有所有者所需的营养成分和口味偏好的信息。与其总在各种各样的回收瓶上花心思,其实最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走进店内,按照自己的需求重新把瓶子装满。
Popper认为,SciFutures的作品的理想状态,是“在天马行空和可能成真之间保持平衡”。
这些故事不少也揭露了技术悲观主义的一面。当中有一篇以一个12岁女孩的口吻讲述了一群娃娃兵通过在线游戏网站射杀目标,但并没有意识到,游戏就是真实世界,反而通过操作无人机和其他远程武器杀死了俄罗斯政府的敌人。
一些故事描述的世界并没有让人们等待太久就发生了。一篇故事想象了2016年美国大选的时候,一个俄罗斯宣传行动成功煽动了爱沙尼亚不断上升的愤怒情绪,主要就是在线蔓延式地发布假新闻。就像人们很快看到的,假新闻随即困扰了美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而故事没有预见的另一面则是,这也让Facebook这样的公司开始有所作为,尽管这并不能很快扭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