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丁·吾米尔汗
引言
作者根据多年农业生产实践,就症状、病原、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对打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简要介绍,以期为打瓜的高产、优产提供技术支撑。
1 打瓜白粉病发生规律
1.1 发生症状
打瓜白粉病发生有其自身特点,早期叶柄、叶片、嫩蔓部产生白色粉状小霉点,后逐渐扩大为粉霉斑,蔓延速度较快,病菌的组织发黄连片褪绿,叶片迅速变黑枯萎死亡。情况严重时,下部叶片全部枯死,造成大幅度减产。
1.2 病源
引起打瓜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为菊二孢白粉菌和单囊壳白粉菌。病菌在植株的表面寄生,以串生的方式产生椭圆形的分生孢子,易脱落随风飘散。
1.3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可通过田间已发病的各种瓜类、杂草寄主染病部位的分生孢子侵染。它通过空气、雨水传播到寄主上,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时萌发长出芽管,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侵染。后在植株体表寄生,吸取寄主细胞内养分、水分,5d后症状明显,一周后在受害部位形成大量新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1.4 发病条件
通风不良、透光性差、隐蔽繁茂,田间湿度大,温度在20~25℃时,分生孢子萌发速度加快,16~25℃时侵染植体,迅速扩散,造成白粉病大流行。
2 打瓜白粉病的防治
2.1 农业措施
打瓜白粉病的防治应坚持“系统控制,防重于治”的原则。打瓜地应远离瓜类温室区,如种植黄瓜、西葫芦、南瓜等作物是打瓜白粉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初侵染病源地。其次合理轮作倒茬也很关键,打瓜不宜连作,应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 年以上的轮作,做到预防病虫害发生。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适当控制田间温度,雨后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另外防止土壤干旱,使植株不缺水,重点加强瓜期田间管理,合理整枝,适时摘除病叶和部分老叶,以利于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重复侵染。
2.2 药剂防治
抓住打瓜白粉病的发病始期及时选用高效药剂防治是防治打瓜白粉病流行危害的关键。一般该病于6月下旬开始发生7月份干旱少雨蔓延较快。应从6月下旬开始喷施药物。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在田间未发病时,应提早使用15%百菌清1000-1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进行预防;田间发病初期,选择40%氟硅唑乳油7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800倍液进行防治,连续防治2-4 次,7-10 天1次,有效控制病害。合理轮换用药,科学防治。忌連续单一使用同一类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选择在无风无雨的早晚时段进行田间防治作业,喷药均匀透彻。
作者单位: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镇农业技术推广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