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背景是二战时期的美国,人民面临着贫乏的物质生活和空洞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此书主人公——一个16岁的高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也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蛻变。他曾经说惯脏话,也十分讨厌学习。然而最后,经过种种身心的磨难,他又决定回到他的家庭,回到这个他所鄙夷的社会,成为一个社会层面上的“人”。此文将以考尔菲德为典型,分析二战时期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以及这本书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麦田里的守望者》(原作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之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其后,《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响了这一类小说的创作[1]。此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最经典的一个作品。在塞林格的早期创作生涯里,也就是成功出版了短篇小说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塞林格都过着非常隐秘和低调的生活,这种状态长达半个世纪。最终他结束了他的创作生涯,在1965年出版了最后一部作品,并在1980年进行了他最后一次采访,从此之后,再无作品流出。这本书,无疑是作者生涯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作品。
接下来,我想就着这本书里的故事情节分析一下以主人公为代表的二战时期的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首先,通过霍尔顿·考尔菲德被学校开除这段期间的荒唐举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青少年对于权威和虚伪的成人行为的厌恶。举例来说,霍尔顿离开学校时,他来到历史老师斯宾塞的家里告别。在探访结束的时候,他听到斯宾塞说“祝你好运”,立马感到犹如雷劈,因为他知道这不是这个老人真正的感受和想法,而是一种成人世界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书中如此写道“这类事情老让我笑破肚皮,我老是在跟人说'见到你真高兴',其实我见到他可一点也不高兴。你要是想在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说这类话。[2]这些话显示了青少年们对肮脏的成年人世界的厌恶,什么样的世界叫做“成年人世界”呢?这是一个充满了主人公霍尔顿认为的虚伪行为和所谓的“pricinple”——潜规则的世界。在这样的境遇里,他讨厌那些总是假装对所遇到的一切感到高兴的人,也慢慢地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他在对自己的期望里说到:“我要赚钱建一个自己的小木屋,余生就在那里度过......我要定个规矩,谁都不能做什么虚伪的事,谁要做谁就滚。”[3]这是他成长的第一个阶段,俯视着成人的世界。
在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实在忍受不了了,于是决定离开家,不去见他的父母和这些讨厌的老师和同学。在这段时间里,他想出了很多方法来对抗这个世界,这是他成长的第二阶段。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象话。”[4]如果你处在他父母的位置,听完这番话,你一定会非常生气,而且第一反应是想要压制这些不良的想法和行为。这个少年的家庭乃至社会对他也是同样的反感。由此开始,这个少年开始反抗这个由成年人建造的世界,他逃课,退学,泡妞,甚至打架斗殴。他开始不遗余力地让周围的人心烦意乱。这是他成长的第二阶段——与成年人的世界斗争。
在少年发展的第三阶段,是这个少年的回归。如果你喜欢这本书,你就不会忽视主人公的小妹妹。这个女孩为他的回归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她让主人公相信这个世界还有真善美的存在。这是他的第三个成长时期。“不成熟的标志是人是他想为某件事而死,而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想要活得谦卑。”[5]他的小妹妹是他想成为一个适合居住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的原因。所以他终于回来了。这是他的历程的第三阶段——回归正常生活。
纵观全文,在他厌恶成人世界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青少年如何竭尽全力守护他对社会的真实情感。在与成年人的世界作斗争的第二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青少年去改变这个虚伪的世界而作出的努力。在回归家庭的第三阶段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青少年放弃了他的世界,只想在他心中留下一个纯洁的土地,让自己得以生存。这三个时期促成了这个美国青少年的内在成长,也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社会能够包容的人。
接下来延伸到二战时期美国青少年所发展的不良习惯,在本书中有着很强的体现。如今,青少年吸烟和酗酒问题似乎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甩不掉的牛皮癣。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高中生约有24.6%使用烟草制品,女生中有20.9%,男生28.3%。初中生中也有近8%学生抽烟。烟草在校园内屡禁不止,甚至像传染病一样有蔓延趋势,73%的高中学生和56%的初中学生表示在受调查前30天内通过不同途径取得且使用过烟草制品。在明令禁止向青少年销售酒精饮料的美国,未到法定饮酒年龄者贡献了每年酒类销售额的11%。初次饮酒平均年龄降至男孩11岁,女孩13岁。调查显示,71%高中生有饮酒经历,高达58%有过酗酒历史。更令人惊心的是,有8%的高中生承认曾经酒后驾车,而24%的高中学生曾经坐过酒驾司机的车。这些,都是从二战时期开始,迷茫的青少年们用来麻醉自己的“特效药”。而我们,需要真实勇敢的去面对我们的青春期,和这个时代对我们的冲击,用正确的方式去靠近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
最后,我想说,每个人都要经历成长的艰难时刻,然而我们最终会在真实的肮脏世界和我们的内心世界之间找到平衡,就像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一样,最终也与世界达成了和解。“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6]这也是我想说的。
引用:
1.百度百科。麦田里的守望者。
2.塞林格,杰罗姆·大卫。麦田里的守望者。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3.腾讯新闻。2016年。
作者简介:李敏怡,1998,女,江苏南京,河南大学大一学生,专业方向: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