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吟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大数据教育的形成,然而受制于技术与人才的瓶颈,伦理、道德、法制发展的滞后性以及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基础薄弱等因素;我们必须发挥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力量,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的改革;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走出人才不足、技术瓶颈的困境;建设大数据教育相适应的法律与道德伦理机制,保护相关人员的信息安全。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我们进入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各方面的生活及工作因此受到冲击并产生变革,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有人提出,大数据时代是教育必须主动革命的时代。然而,技术瓶颈、人才匮乏、伦理及道德等挑战,正在大数据教育发展的道路上遮蔽其未来。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本身独特的学科特色也使得探究其在大数据时代应怎样变革及发展这一命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制约
大数据、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育,然而由于时代发展的限制,技术瓶颈、人才匮乏、伦理及道德以及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滞后性等挑战依然制约着教育的前进。
首先,人才的缺少制约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邬贺铨指出,“目前,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仍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大数据挖掘的四个环节中,即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结果的可视化呈现,使结果更直观以便于洞察。”[1]这是因为我国大数据人才的欠缺,更是因为能把教育与数据结合起来的具有复合知识的创新式人才的不足。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教育领域的数据挖掘起步较晚,中国的教育数据挖掘更是刚刚开始,因此人才缺乏是一个重要的限制。”[2]人才的匮乏和由此导致的技术瓶颈已经成为大数据教育发展的阻碍性因素。
其次,伦理及道德建设的滞后制约着人们对大数据教育的推进。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鱼龙混杂的数据爆炸时代,伦理及道德建设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真空”的状态。2017年全球勒索病毒爆发,黑客索取比特币就是人们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隐私、人权侵犯的实证。张羽等提出,“个人隐私保护是实现数据采集和分析的重要前提条件……一旦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出现问题,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则面临巨大的法律和道德压力。”[2]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所做出的预测和推荐,将会大大增加学生活动的透明性,这也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3]现代的人越来越重视隐私,重视个人的生活空间的自由度,然而,大数据技术对学生们的学习轨迹的追踪甚至是预测,毫无疑问会增加学习者的束缚感,会有产生身处“圆形监狱”的拘束感。伦理及道德建设的滞后使得人们对于大数据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推进存有谨慎、质疑的心态。
最后,思想政治这门学科本身发展的不够成熟,相对其他学科,其发展的时间较短,也无疑制约着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腾飞。思想政治在教学体系中属于副科,远不如其他主要科目受到老师学生的关注。在现实的教育现状中,占据中高考分数越多的科目越受重视,在今后求职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科目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灌输由于不能产生直接的价值,导致其在创客、STEAM等教育模式中,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总是相对滞后。人们对其研究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与大数据同行的美好愿望,滞后性总是尴尬地显现着该学科的投入不够的尴尬现状。
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可行性路径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从发挥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力量,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的改革;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走出人才不足、技术瓶颈的困境;建设大数据教育相适应的法律与道德伦理机制,保护相关人员的信息安全这几点着手,实现该学科在新时代的与时俱进。
第一,发挥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力量,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托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坚持走文化自信道路,让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哺育新一代青年的心灵,用文化来潜移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娱乐至死等不良文化的侵袭,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以弥补技术的不足。例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充满人文关怀的数字化学习内容,以及注重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生命价值的教育。同时,重视大数据教育理论的顶层设计,以新的理论指导新型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史的规律之一。因此,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教学理论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灌输的功能及终极目标在新时代都遭遇了挑战,也意味着教研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思政教育新理论、新范式、新方法。大数据已成必然,结合教育实际,教师、学生、家长、教职工作人员等相关人,都应该做好心态、观念的变革。只有从教学理论与顶层设计的高度进行改革,从文化中吸取力量,才能弥补技术的不足,更好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走出人才不足、技术瓶颈的困境。任何技术的改革、发展、接纳、采用最后都归于人这一主体上,怎么把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也必须依靠人才的努力。发展大数据技术人才和多学科贯通的教学人员,适应时代的新需求,让数据技能与读写数学能力的地位同等重要;注重人工智能目前无法逾越的技能,包括社交能力、语言与逻辑能力、社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随着数据科学家需求的增长,应培育下一代的数据科学家。[4]与此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也应有所转变,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的人才,做好应对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准备。教师的进修与信息化教育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可行性路径。
第三,建设大数据教育相适应的法律与道德伦理机制,保护相关人员的信息安全、隐私权和人权,以法律划定个人信息权利的边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人人懂法以及用慎独和义利之辨的伦理规则来规范法律所不及的领域,达到既能够挖掘教育数据信息又能够保护相应人员的隐私权的双赢目的。教育与技术都是为人们服务的,也都必须符合公序良俗,只有完善适应时代的机制体制,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包含了诠释法律及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因此,建设大数据教育相适应的法律及道德伦理机制,不仅仅是促进大数据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基石。
参考文献:
[1]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 4).
[2]张羽,李越.基于MOOCs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教育测量介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 4).
[3]徐鹏,等.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 6).
[4]Lane J E.Building a smarter university:big data, innovation,and analytics[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