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莲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深和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发展,文化差异成了跨文化交流失败的主因,因此有必要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论文分析了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探讨了文化教育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和帮助其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教育
背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双边贸易, 多边贸易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世界变得愈来愈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免不了出现文化差异的现象和问题。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通用工具,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日益显现出其独特的作用。在对外交际中,人们如果不了解英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地域性差异,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英语,所以人们要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就得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际的有效性和畅通性。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应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在实际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介绍:随着习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宏伟蓝图的不断实施和国际交流的进一步开展,文化交互与文化的多元性也随处可见。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文化知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存在相当的差异。然而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地认为,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语法、词汇、语音语调知识,就掌握了英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但缺乏在不同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常常出现遣词造句失当的现象,即与真实的语境出现了偏差,从而在听、说、读、写等方面也受到了相应的制约。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少一些“洋泾浜”英语,养成良好的思維习惯,把英语学“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
此外,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尴尬,对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其一,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这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规范,像东方人表达时含蓄委婉,谈话一般到最后才说重点;而西方人就很直接,开门见山说重点,后面才会说些寒暄话。又如愤怒时,西方人发火写在脸上,有气就撒,有怒就发,认为这样比较健康;而东方人则“喜怒不形于色”,若把愤怒表现在脸上就会显得不成熟,宁愿“忍”着,这便是文化差异带来的行为差异。其二,学习者容易混淆中西两种文化中的社会意义,如汉语中习惯将称呼“孙老师”、“王护士”称为“Teacher Sun”、“Nurse Wang”,而这对英语国家的人会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rs.,Miss,Ms.等。一般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若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Gree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Robert”。其三,价值观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竞争意识上,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即通过自我奋斗去实现社会价值,如“超人的荧幕形象”。在西方,孩子一旦十八岁成年,父母便不再负担赡养,走自己的路。而东方人讲究“集体主义”,以和为贵,人与自然的和谐、国与国的和谐。在传统的价值观中不鼓励人们竞争;注重道德修养,重义轻利。其四,对中西文化中共有事物缺乏正确认识。如中国人轻视狗,常用贬义,因而有“走狗”、“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却把狗当成伴侣,常用褒义;人们欣赏狗的忠诚和勇敢,例如:“top dog”(权威人士)、“water dog”(水性好的人)、“I am an old dog.”(我已经老了)、“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等等。在英语学习中若不留心这些差异,就会导致文化冲突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语言文化的导入:针对上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技能是一个值得关心的话题。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英美原声作品既真实生动,又能表现文化特质,可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英语语境,还可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英美原声作品的个别内容对大学生也存在着消极影响。因此在运用英美原声作品时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三、利用英美原声作品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英美原声作品对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英语教育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首先,要注重英美原声作品的选择,建议根据不同课程建立不同水平级别的作品资料库,包括英语电影、电视剧系列,文化访谈节目,真人秀以及真实纪录片等。作品既有适合英语专业学生的经典片如Forrest Gump, RomanHoliday等,也有适合非英语专业如Frozen, Friends等。内容要积极健康,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尽量规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适应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采取由浅到深的原则,使内容保持时代性。在欣赏的同时让学生模仿扮演,又可训练听说能力。之后还可组织作品讨论会,找出其核心价值。再者,规避消极影响,做好文化评析,发挥优秀作品的正面导向作用;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文化批判意识,而这一点恰是中国外语教育的任务之一。同时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学校可利用第二课堂成立大学生英语协会、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配音等赛事活动,模拟现场,让大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学好英语。
结语:随着中外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加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顺应国际潮流,改革大学的英语教学模式也显得十分重要。在调研中发现了我国高校学生在英语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高校要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英语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语言、文化、语用教学互相结合起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总之,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会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政治、宗教信仰等方面,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具有各自的优越性和独特的魅力,以文化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对比,然后再体现于大学外语的教学研究中,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在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交际实力。
参考文献:
[1]高彤彤.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知识经济,2014,(11):128
[2]陆建非.多元文化交融下的现代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