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娟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和通讯手段,越来越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并且充当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安全阀。互联网既有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又有利于公众有效的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它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弊端,因此还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媒介环境学是由尼尔·波兹曼创建的,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本文就是从媒介环境学和协商民主分析在网络条件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优势以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合法性;社会管理;民主;媒介
一、网络条件下公众社会管理参与的背景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社会发展迅速,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已经发展的越来越迅速,伴随着网络的出现,网络参与有了保障,也使得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与渠道更加多元化,为民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社会管理的含义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①
(二)媒介环境学理论
“媒介即是文化”,这是麦克卢汉想表达却未点破的命题,这里的媒介是广义上的媒介,泛指一切人工制造物和一切技术。他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即袖子是胳膊的延伸,弓箭是手的延伸,语言是思想的延伸等。由此看出,媒介就是一種文化,在不同的媒介即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事情的发展会有所不同,并且是依据当时的具体背景出发的。
(三)网络条件下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
公众不仅仅局限于知道国家发生了什么大事情,更多的是开始关注如何将自己的意见表达给政府,反映给政府,以促进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并在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中施行监督作用。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公众参与始终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众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参与国家治理、不断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督促政府采取合理和正确政策的基本途径。
二、媒介环境学理论分析网络条件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
麦克卢汉预言电子媒介的出现将使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自从国家推进信息发展的战略实施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手机、数码产品为中心的网络空间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因素。
(一)媒介环境学理论
媒介环境学是由尼尔·波兹曼创建的,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②在研究媒介环境学的重要学者中,林文刚也是占有一席之位的研究者之一。林文刚在其发表的文章中阐述了关于媒介环境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媒介环境学假定传播媒介在将数据或者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时并不是中性的、透明或者无价值的渠道,而是在传递的过程中扮演着解释和塑造的角色。在媒介环境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得出进一步的结论:通过媒介这一“中介”,会促使各种不同物质的,知觉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发生一系列的反应,进而形成一种重要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媒介对文化产生的相关影响。
(二)运用媒介环境学理论剖析网络条件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即网络社会关系。这种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的传播环境,即新的媒介环境下会改变社会文化和生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信息化的不断增强,通过网络获取国家、政府的相关信息,及参与政治的人数越来越多,互联网成为监督舆论的一个重要力量。
网络也成为收集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利于政府根据公众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当前的国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们国家的相关政策。
传播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的传播会形成具有感情色彩的“能源”以供人们参考。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相联系,这一网络媒介(即技术)的发展会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便利性,随时随地可以运用电脑、手机等手段参与民主。网络本身并不是天生为民主协商服务的,而是在这种环境下,推广信息、拉近公众之间的距离、提高参与效率等都推进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由于媒介本身的开放性和无限制性,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公平、平等的参与方式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政府通过网络能迅速了解民众的愿望和想法。现在的网络技术能在瞬间生成、瞬间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各种信息,网络公众能及时和方便参与社会管理,这样就使公众和政府实现了没有中间环节的直接平等沟通。
在网络普及的当今时代,公民参与的积极性被网络强大的监督功能进一步激发。网络监督就是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虚拟社区等方式和方法,对掌握一定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官员进行的监督,这是在网络时代传统监督方式的进一步拓展。
在媒介环境学理论中,媒介和社会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动共生的关系。网络的发展将开通信息高速公路,开通虚拟共通平台,整合相关信息,从而促进公众参与的发展。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和发展都会对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媒介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时媒介也是社会形态划分标志。
媒介环境理论,从媒介自身出发研究媒介对社会的宏观影响,对于理解网络条件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对民主协商带来的影响无疑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三)运用媒介环境学理论剖析网络条件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不利因素
媒介环境学中传播媒介在将数据或者信息传递时并不是中性的,而是在传递的过程中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通过这一媒介的传递,网络上的信息就被赋予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公众在获取这些信息的同时就被信息的感情色彩影响着自身的判断,所以这种非中性化的信息传递会影响公众参与政治的自愿性和客观性。
网络条件下公众参与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的真实性受到挑战和考验。
公众政治参与的基础和前提是真实客观的信息。但是,公众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的真实性会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有时会让公众在巨大的信息面前无法选择该相信哪些。
其次,网络的可控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虚拟社区,人们的言行得不到传统力量的控制,容易出现失控现象。如不加控制,就可能导致无政府的公众参与现象发生,给国家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三、结论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网络条件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相关研究和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应当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汲取国内外网络条件下吸收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相关经验上,更加深层次的体会到通过媒介自身问题的改善和媒介环境学理论的正确应用是可以推进网络条件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发展的。它可以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提炼出更好的科技成果和社会经验,从而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服务。
注释:
①刘庆斌.转型期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要走特色之路.2011年08月30日人民网—理论频道
②媒介环境学.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7cf26338376baf1ffc4fad3a.html.201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