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淼
中国传统皮影和木偶表演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佩戴面具表演的大傩戏更是在商周时就已经盛行。这既是中国独特于世界表演艺术的瑰宝,又是我们与各国文明与艺术相联系融合的钥匙。在世界影偶、面具戏表演的广阔舞台上,中国应担负起推动影偶、面具表演艺术不断发展革新的使命。
2004年,中国木偶表演专业在上海戏剧学院建立。2008年,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联会中国中心又在上戏戏曲学院组建了“中国木偶皮影艺术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中央戏剧学院木偶剧研究中心和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分别开设了木偶皮影艺术的硕士和大专层次的学位。① 高校纷纷关注影偶表演人才的培養,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在眼下,制约整个影偶和面具戏发展的是其编导人才的严重缺乏与流失。傩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理事姜尚礼说:“目前生存下来的木偶皮影剧团有专职编剧和导演的微乎其微,绝大多数都是本团人员兼职做编导……但是偶戏圈外的编剧或者导演,他们往往不甚了解偶戏的特点和剧团演员的优长……演出效果也就难以有效地展示本团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②
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尽快建立培养“皮影、木偶和面具戏编导专业”人才的高等学位教育,它将强调学生“创作新思维”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谈一下我对该专业的教学与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教学中的“三角形”构架
在整体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和协调促进,使得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稳固的三角型结构:
(1)以表演、编导、设计制作为基础搭建起一个三角形的教学内容构架,培养复合型的编导演创作人才。首先,木偶、皮影和面具戏的教学应该遵循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原则,“表演”应处于“教学三角形”重要的顶点位置。当然,只是强调“表演”也未必能培养出成功的影偶、面具人才,因为现代剧场艺术更需要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作人才,而绝非单一的表演者,没有编导思维和设计制作能力的表演者无法适应当下的戏剧舞台。因此编导教学和设计制作课程就是这个“教学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为整个构架提供稳固的支撑与保障,三者互相联系,互为依托,缺一不可。
(2)以皮影、木偶、面具构建起三角形的教学线索构架。皮影、木偶、面具戏中的高度间离和极具象征性的扮演方式,将是学生认识表演本质的大门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捷径。因此打通三者进行一体式的教学,将有利于我们在比较异同之中发现傀儡艺术共通的本质。从戏剧的假定性上来说皮影由于是演员在影窗后操作道具表演,其难度最高而且审美原则也较为间离,因此排在第一;操作木偶表演的“人物”较皮影更为自由也更接近真实,排在第二;而面具表演属于真人直接扮演更加接近现实排在第三。这三者在教学中需要由低到高展开,也就是先从面具戏进入,经过偶剧到达皮影戏。一旦建立起这种相互促进、稳固并进的教学轴线三角形,学生们便会在比较之中把控三种表演的特质与分寸。
(3)以三个不同的“画圆”动作方式搭建起其表演特质的三角形。皮影、木偶和面具戏是通过模仿人的形体姿态和动态进行表现的,虽然表演方式各有不同但都可以用相同“画圆动作”但不同轴心和发出方式来切入教学。比如皮影人物是以五分脸或七分脸侧向的运动方式,以头部肩部和胯部腿部形成两个侧向的圆形运动轴心(图一),表现皮影人物的情绪和态度就要运用这两个轴心来构成不同身段的姿态。演员左右手(或者分管“上影儿”的演员和“下影儿” 的演员)正好分别操作了这两个圆形轴心,构成姿态和发出动作。而木偶相对于皮影的呈现来说则更加立体和自由,其形象可以各种角度面向观众。在表现木偶人物时则强调其上半身:头、肩、手的运用,也就是说有一个横向的圆形轴心位于木偶颈部(图二)。那么,无论是提线木偶还是布袋木偶,也无论演员是位于木偶上或下还是后面,都要通过这个横向的轴心来发出扭头、转肩、摆手等等的动作来表现木偶人物的情感与态度。面具戏的演员要学会运用面具来进行身体的牵引,虽然西方面具表演先是动头然后再动身体,而中国面具和戏曲脸谱在表演时则把头脸动作当成最重要的部分放在身体扭动之后,这是由于“先民认为,头颅是人的精魂的居所”③, 但这些不影响东西方面具戏中头部是身体动作牵引点的这一观点,而且它还是一个更加立体的圆形动作轴心(图三),不断发出螺旋向上的画圆动作。画圆动作是东方演剧艺术的最为重要的表演特质,我们可以在这三种有趣的画圆方式之间,了解和把握中国皮影、木偶和面具表演艺术的身体运动之道。
(4)引导学生构建传统、现代和自我表达的三角形联系。失去传统的我们将无从立足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古老的中国皮影、木偶和面具戏更需要在现代剧场中重生。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在传统皮影、木偶和面具戏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现代意识,更要引导学生从自我表达出发在传统与现代之中寻找真实的映射,既不能在传统之中埋没自我,也不能在现代中迷失自我。由衷的表达仍是演剧艺术常青的原动力,这三者关系微妙但缺一不可。
二、教学的四年课程设置
教学中实行主课教师带班制,主课教师负责本班同学四年的专业授课计划和管理,其他课程由专门的老师进行教学;大学一、二年级不分方向统一教学,三年级进行分班学习,大四的毕业创作剧目不分方向进行统一创作。录取时优先考虑具有影偶操作、戏曲功底、舞台表演、美术等特长的学生,一个班级人数为18人。
教学重视史论课和美学课程的作用;强化基本功及体能训练;将戏曲表演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贯穿其中;将西方戏剧元素训练作为激发创造力的课程分段适量展开;重视多元艺术门类的学习,如现代舞、电影、文学、传统绘画、武术、传统舞蹈、音乐、现代戏剧等;中西影、偶及面具设计与制作课要如影随形贯穿四年教学,真正让学生做到“能演会做”。以下是我对四年课程设置的构想:
(1)大学一年级以传统的中国皮影、木偶和面具表演教学为主。影、偶课教授传统皮影,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等操作技巧与体能训练。面具课教学上要最先接触“傩戏面具佩戴表演”,这是中国最为古老的面具戏,其独特性和完整性可以和欧洲面具戏比肩,而且傩戏对整个东亚的面具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然后进行戏曲的“脸谱性格化练习(无言少言)”,在其中了解不同行当与脸谱的关系,从而明确什么样的脸谱将引发什么样的性格及身体姿态动态。当然,在这一学年中还要专门进行“影、偶、面具的视线、呼吸与步态练习”,这是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的重要一步。此外还要开展“一人操作一偶练习”和“多人操作一偶练习”,单人操作重在自我与影偶的关系建立,多人操作一偶旨在强调通过协作达到适应与默契。
(2)二年级以国外影、偶和面具表演教学为主。“亚、非、欧等影、偶操作技巧”和“古希腊戏剧和意大利即兴喜剧中的面具”可以让学生看到国外皮影、木偶与面具庞大的表演体系,他们还会在比较之中发现本土影偶与面具的特别之处。还有一门课程将在这段时间中进入——“默剧与哑剧表演”,默剧在欧洲戏剧表演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丰富的表演手势和姿态可以兼顾叙事与抒情。默剧的加入可以与“戏曲身段表演”教学产生有趣的碰撞,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身体文化,因此寻找人类共通情感的途径就在这里。在这一时期要强调的是以文学为基础的舞台创作,激励学生们自己动手为角色设计影、偶和面具形象,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明白不同表演的优势与局限,并且要从一开始就让表演与文学紧密结合。
(3)大学三年级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意愿划分他们的专业方向:方向1偏向于影、偶,人数是12人。方向2偏向于面具、形体戏剧,人数是6人。两个方向分别展开风格化剧本片段创作,让学生在二度创作中解釋剧作和表达自我。面具方向学生还要学习“形体戏剧”,那是在身体表现为重的理念之上追求更丰富更多元舞台手段的戏剧样式,会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戏剧思维。教学中还会展开“非理性剧场思维训练”,这是和写实戏剧不同的舞台观念训练,这种思维从现代文学、美术和舞蹈中诞生,不追求外在真实而更注重表现人的内在精神。
(4)四年级进入到“独立创作”和“毕业演出”阶段。在每个学生进行“独立创作”演出后,两个方向的同学们要在老师带领下进行毕业的联合创作。教师只给出“命题”,所有同学可跨专业建组进行100天的编导排练制作过程,然后进行三台(偶戏两台,面具戏一台)共24场演出。
结 语
建立这个专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和输送急缺的皮影、木偶与面具戏高水平编导人才,更是侧重培养他们的“创作新思维”,让中国古老的演剧艺术真正走向现代和未来!当下,在一个智能互联网普及的世界里“百花齐放”的戏剧样式和流派正重新走上相互借鉴融合的道路。法国戏剧大师阿尔托的“总体戏剧” (Total Theatre)④之观念正引导着更多的戏剧人去跨越时间与国界,为本土传统的演剧艺术赋予崭新的面貌与意义。中国的皮影戏、木偶戏和面具戏恰恰是最应与世界戏剧比肩、重生在现代剧场中的伟大的表演艺术,而培养热爱并能运用新思维将它们推向国际舞台的编导人才,将是我们紧迫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注 释:
①王晓鑫:《木偶皮影发展呈新态势》 , 《中国文化报》,2017年2月15日
②姜尚礼:《关于偶戏人才培养之管见》 , 《如皋.首届全国木偶皮影艺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木偶皮影学会, 2014年1月
③庹修明、姜尚礼:《中国傩戏傩文化》 第一版,第17页,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④阿尔托在《残酷戏剧-戏剧及重影》中将其解释为融合了音乐、舞蹈、造型、哑剧、仿真、动作、声调、建筑、灯光及布景等手段,将这些表达潜力联系起来,恢复戏剧的原始目的、宗教和其形而上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黄文中、陈晓萍: 《民间木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侯丕烈主编: 《中国孝义皮影史》 ,山西出版集团
3.裴福林 :《戏曲导演论文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
4.廖奔:《中国戏曲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中华书局
6.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7.王兆乾、吕光群 :《中国傩文化》,汕头大学出版社
8.庹修明、姜尚礼:《中国傩戏傩文化》 ,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