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备受瞩目。截止到6月6日中午12点,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达到10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1亿。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南涝北旱,为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科研人员几十年勘察、测量和研究,最终确定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
近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实时监测数据显示,自2013年、2014年相继建成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运行平稳,输水水质全线达标,累计调水量已超过100亿立方米,相当于从南方向北方搬运了700个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
作为中国跨区域调配水资源、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现象的战略性设施,同样也是世界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自提出构想数十年来一直备受全球关注。
三条巨大的“水脉”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两年多来,受水区覆盖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33个地级市,为受水区开辟了新的水源,改变了供水格局,提高了供水保证率,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
南水北调规划为东、中、西三线,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向我国北方地区调水。这三条干线,就像是三条巨大供水的“水脉”,把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相连互通,形成了“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新格局。
据了解,东线一期工程自通水以来,累计调入山东省境内水量约19.9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4000万人,大大缓解了山东省水资源短缺矛盾。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入干渠80.06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75.93亿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达5300万人。
“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南水北上,明显改善了受水区的水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监测显示,使用南水北调水后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每升380毫克下降至每升120毫克至130毫克。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河南省受水区城市现在不少家庭净水器具“下岗”,家里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的观赏鱼也不再使用桶装水,直接使用自来水。河北省城市供水逐步切换为南水北调水源后,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市将彻底告别祖祖辈辈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预计到2020年将有3000多万人喝上优质的南水北调水。
受水区的北京、天津、河南许昌城区以及山东平原地区等超采区,地下水位已开始回升。在南水北调水质稳定达标的刚性约束下,倒逼水源区不断严格治污标准。目前全面消除了劣五类污染水体,绿色化、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环保部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共同制定了南水北调工程水质监测方案。南水北调办还和地方政府组织开展了中线工程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演练和联合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在各部门、各地共同努力下,南水北调来水始终达标,中线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水平,东线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保证了“从丹江口到家门口、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安全。
工程战略作用显著
中线工程河南段第一个享用“南水”的城市是河南省平顶山市。
2014年,河南省遭遇63年来最严重夏旱,平顶山市百万市区人口面临断水危机。当时还未通水的中线干线工程河南段临难受命,应急调水。
2014年8月17日18时,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澎河退水闸缓缓升起,清澈的丹江水从总干渠奔腾而出,在历时10天零10小时后流入平顶山,与澎河“会师”,缓解了“水荒”。
除了居民的生活用水,南水北调工程还要保障工农业生产用水,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重要体现。几年来,东中线工程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14年,山东省利用东线工程向潍坊应急供水1566万立方米。江苏境内刘山站、解台站、金湖站、淮安三站、淮安四站投入抗旱排涝运行,为缓解淮北地区旱情和宝应湖周边排涝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5年,江苏省境内刘山站、解台站投入淮北地区抗旱运行,为保障地区生产生活、航运和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宝应站、金湖站投入排涝运行,抽水1.8亿立方米,缓解了里下河地区和宝应湖地区的涝情。
——2016年,东线工程持续向山东省胶东半岛供水1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胶东半岛连续多年的旱情。同年7月,中线工程紧急向河北石家庄、邯郸市区调水,保证了城市的用水紧急需求。
编辑/张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