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状元到实业家:张謇的艰难转型

2017-08-23 23:37黄小凡
看历史 2017年8期
关键词:纱厂大生张謇

黄小凡

张謇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状元之一,他的名字翻譯成英文是Chang Chien。在他的时代,他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不过,他考取状元的经历非常曲折,并且最终也没有靠状元这个身份来获得什么利益,而是完成了一次深刻的个人转型,成为了民族企业家。在他的身上,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命运。

为了考试,他曾冒名顶替

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常乐镇。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4岁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读书认字,到了5岁,他背诵《千字文》就能一字无误。父亲就让他和三个哥哥一起,到塾师邱大璋那里去读书。

张謇的父亲积攒了一些财产,很想让三个儿子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到了清朝末年,科举考试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参加考试的人太多,政府搞了一个“冷籍不得入试”的政策。所谓“冷籍”,就是指三代没有做过官,或三代以内不曾有人中过秀才、举人之类的家族。非常可惜,张家祖上三代都没有人获得过功名,这可难住了他们。

张骞的父亲张彭想了一个作弊的办法。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15岁时由他的一位老师宋琛安排,结识了邻近如皋县的张家大户张铨。张铨同意张謇冒充自己的儿子张育才报名获得学籍。第二年,也就是张謇16岁的时候,在如皋考中了秀才。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说:“张育才忤逆不孝”。 张謇被软禁在学宫居仁斋里,并要被革去秀才,还要下狱问罪。这场诉讼延续数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

幸而张謇的老师们爱惜他的才华,为他四处斡旋。当时的通州(江苏南通的旧称)知州孙云锦也出面为他调解,将此事上报给江苏学政,继而上书礼部。直到张謇20岁时,此案终于告终,礼部同意张謇重填履历,撤销控案,恢复通州原籍。

41岁中状元

当时的清朝,面临着大变局。曾国藩和李鸿章平定了太平天国,恢复了南京一带的安宁。但是,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外国势力日益增强,这也让江南的风气发生了某种变化。人们开始接受一些西方人的观念和思潮,比如,不一定非要考取进士,也可以先到地方大员那里担任幕僚。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孙云锦。光绪二年(1876年)夏,他又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庆军幕任文书。在这里,张謇还认识了袁世凯,此时的袁世凯也是因为科举考试没有什么希望,来投奔吴长庆,想从军事上位打开一片天地。张謇与袁世凯一文一武,成为吴长庆的左膀右臂。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认识翁同龢,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张謇的命运。

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他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翁同龢的政治对手、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也看到了张謇的才华,他们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 。

随后,张謇回到通州故里,继续攻读应试。他打算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此前10年,他考了5次,都没有成功。到了1885年,已经33岁的张謇决定再考,这时候孙云锦为江宁府尹,按照当时的回避原则,张謇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

这次考举人成功,让张謇名气大增,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但此后张謇四次参加会试,均遭失败。自1868年以来,张謇已经在入仕的道路上走了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再坚强的人,也开始心冷了,张謇意识到,自己此生可能没有中状元的命了。

翁同龢担任考官,一直想提拔张謇,但是苦于看不到考卷上署名,只有乱猜。张謇37岁那年会试,翁同龢将无锡孙叔和的试卷误认,结果孙考上会元,而张落榜了。38岁应会试,翁同龢又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又将武进刘可毅的试卷误认,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

1894 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特地向光绪帝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茫然无措的状元

中状元的这一天,张謇的日记中没有兴奋之情。当时的朝廷深陷危机,一个有责任心的状元,很难不感到压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之名的皇帝争取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

张謇上疏弹劾李鸿章,文中称“(李鸿章)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一旦有事,但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并要求朝廷“另简重臣,以战求和”。但是,甲午之耻也令张謇深感仕途之无聊,他在笔记中写道:"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更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张謇中了状元的音讯传到家乡不久,他父亲就撒手人寰,按清朝规矩,他得在家守制3年。正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

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向朝廷请示,委派张謇、陆润庠和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和镇江兴办企业。丁立瀛在镇江无所作为。陆润庠是比张謇早20年的同治状元,当时因母亲患病在家归养,对经商办厂兴趣不大。只有张謇,认真地办企业,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

1898年张謇回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因为属于保守派,一度被慈禧罢官,“开缺回籍”。张謇闻讯作《奉送松禅老人归虞山》诗赠翁同龢,并前往火车站泣泪送别。恩师的遭遇,使他目睹了官场的险恶,半月之后,张謇也借故请假南归,相比于官场斗争,他这个状元,更喜欢投入商界。

從状元到创业的艰辛

江苏是中国的主要棉产区之一,以“纱花”闻名天下,产量和质量都很高。当时日商在中国大量采购棉花运回日本,加工成棉纱之后以高价回售中国市场。因此棉纱业成为洋务派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

张謇为筹办中的纱厂起名“大生纱厂”,取《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从1895年底开始筹办到1899年4月投入生产,“首尾五载,阅月四十有四”。在这44个月中,大生纱厂的招股集资历经曲折,几次濒临夭折。这段经历是近代中国企业发展不易的一个生动例证。

大生纱厂最初定位为商办,由张謇出面在民间集资。张謇召集到的股东包括沈敬夫、陈维镛、刘桂馨、郭茂芝、潘鹤琴和樊时勋。最初决定以100两为一股,共6000股,筹银60万两。但是招股很快陷入困境,股金迟迟不能到位。

张謇只好向官方求助。此时张之洞早已调任湖广总督。张謇通过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将1893年张之洞用官款向英国购买但一直搁置在上海的4万多锭旧官机折价,折算为50万两入股,性质是“官股”。

大生的性质相应改成官商合办,张謇还需要另外招50万两“商股”,以使官商双方的力量均衡。但是商股还是迟迟募集不全。恰在此时靠洋务起家的另一位实业家盛宣怀也要买机器,就从张謇手里分走了一半机器,折算为25万两官股。大生的商股目标也就相应调整为25万两。但即便把筹资目标下调了一半,大生最后可以筹集到的商股也没有25万两。在大生开工时,真正向社会筹集的商股资金只有15余万两。

到1899年开车试生产时,运营资金仅有数万两,甚至没有资金购买棉花当原料。张謇情急之下以每月1.2分的高利向钱庄借贷。向股东告急,无人响应;而打算将厂房出租却又遭到恶意杀价。在走投无路之际,张謇与几个朋友在上海“每夕相与徘徊于大马路泥城桥电光之下,仰天俯地,一筹莫展”,此番情境,令人嗟嘘。虽然顶着一个状元的头衔,张謇创业的艰难,一点也不亚于如今的创业者。

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作为张謇多年挚友和忠实助手的沈敬夫提议破釜沉舟,全面投产,用棉纱的收入来购买棉花,维持运转。幸而随后几个月里,棉纱的行情看好,纱厂的资金不断扩展,不但使工厂得以正常生产,而且还略有结余。大生纱厂终于生存了下来。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有意思的是,因为张謇是状元出身,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

“状元实业家”

后来,张謇曾经几次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见。太后询问他对改革的意见,此时的大清朝已经病入膏肓,太后也经常痛哭失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但是,张謇最终没有再去当官,这个晚清最有名的状元,已决心做一个实业家。

张謇对政治有着相当复杂的态度。他曾追随保守派翁同龢,也曾支持孙中山革命,但是他又担心革命会对经济造成不良影响。1913年,张謇昔日的好朋友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任命张謇为农商总长。但不久袁世凯便下令解散国会,复辟之心初露端倪。张謇曾经劝阻袁世凯,表示解散国会、穿戴衮冕祀天等行为将会诱发新的动乱。到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第一至四条要求时,张謇愤然辞职,在袁世凯复辟称帝之前彻底与袁世凯斩断了联系。

最终,这个状元因为他对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被人们称为“状元实业家”。据统计,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张謇在当时对南通的建设已经有很清晰而前卫的规划理念,包括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这些理念的实践使得南通被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张謇的作为在那个时代其实广为人知,但是也因为事业太多,劳心劳力,据说还背着财务问题,他在73岁那年带着遗憾病逝。

猜你喜欢
纱厂大生张謇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华商纱厂经营困境及对策——以大生纺织公司为例(1922—1925)
周大生2021 全新Shining girl 带你探索自己就向往的生活
周大生 | 品牌价值达572.26亿元
大生
五四时期劳动问题的双重面向——以厚生纱厂招工事件为例
周大生/《Special》
——与众不同的个性表达系列
联墨双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