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原文化对渤海国建筑砖瓦纹饰的影响
——以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为例

2017-08-23 10:17李宛真
黑龙江史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瓦当渤海龙泉

李宛真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浅析中原文化对渤海国建筑砖瓦纹饰的影响
——以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为例

李宛真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公元7世纪末渤海国崛起,在其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渤海国社会发展深受中原盛唐封建文化的影响,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局面,为古代东北地区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以上京龙泉府遗址为例,论述了中原对渤海国建筑砖瓦纹饰方面的影响。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建筑;砖瓦

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初,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北部、俄罗斯滨海地区,曾出现过一支强大的,由唐王朝册封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它的主体民族为粟末。926年渤海国被辽所灭,存在了二百余年,共传国十五世。在这二百多年中,渤海人通过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繁育了渤海国蓬勃的民族经济和辉煌的渤海文化。

由于渤海国其所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当时的新罗、百济、高句丽互相交融,彼此碰撞。并且渤海国与中原内地的唐王朝处于同一时期,是它的一个附属国,但并不是完全依附于唐王朝。同时渤海国社会发展深受中原盛唐封建文化的影响,据《新唐书》记载,“初,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渤海国的典章制度、社会文化,皆有汉风,形成了“尚文之风一致,诗书一家并同”的盛世景象。

一、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

渤海国的都城上京龙泉府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此地地势平坦,镜泊湖水自西向南,沃野千里,群山环抱,森林密布,十分适宜修建大型建筑群。中世纪时在我国东北地区上京龙泉府是十分著名的都邑,占地面积与现在的中等城市相当,可以说是唐王朝时期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名城,并且能够和那时日本奈良的平城京相媲美。它是唐代向东北亚传播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的一个重要枢纽,是我国目前千年故都遗址中保存相对较好的一处,并且在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渤海三世文王大钦茂将其辟为国都,都城的建设有着严格的要求。唐渤海国的故城布局和形状与唐朝长安城大体上是一致的,据《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上京城分为郭城、皇城和宫城。城内有宫殿、官衙、寺院、居民区、街道和市易等场所。其周长约16.3公里,占地面积为32平方公里。史料记载渤海“以肃慎故地为上京约龙泉府”。上京城的形制与当时的长安城相仿,东西向较宽,南北向较窄,总体呈长方形,城墙为夯土筑成。城市也有里坊和商业活动,且主要街道与长安类似。城市的中轴线为朱雀大街,都城内的各类建筑在中轴线两侧依次排开,宫城内的主要建筑坐落于中轴线上。自渤海三世文王大钦茂开始,除其晚年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迁徙外,在这160余年,这里一直是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砖瓦是建筑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装饰是建筑的构造的一部分,在完成建筑的主体构造之后,人们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将砖瓦等进行一系列装饰,赋予了文化特征,使传统的图案和纹样运用到建筑上来。使建筑既精美,又有了深厚的文化渊源与历史积淀。在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各种瓦片、长方砖等,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渤海国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渤海上京遗址出山的瓦片

渤海上京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建筑用的各种规格的瓦片,有些瓦片上印有清晰的文字,这种瓦片考古学家通常称其为“文字瓦”,遗址出土的文字瓦有31件之多。渤海文字瓦一般为单字,少数是双字,个别还有三字以上的,有的为模印,有的为刻画而成。其作用一般是区别他人、他窑的产品,或供官署检验查收之用。在文字瓦的拓片上,可以看到有许多汉字,如:一、刀、大、山、 、文、田、下、德等。在已发现的文字瓦中,瓦上的文字据统计汉字在数量上占了百分之八十左右,虽然无法判断渤海人是否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可以看出来他们使用汉字是毫无疑问的,也就大概能够推断出,在渤海国,汉字和汉文是当时的官方书面语。

渤海国文字瓦

三、佛教对建筑的影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原以来,唐代最为兴盛,渤海国作为唐朝的属国除了在政治、经济与唐朝保持了很大的一致性外,在宗教文化方面也受到了唐朝很大的影响。唐代建筑文化中应用了许多佛教的纹饰,寄托了美好的寓意,同样,渤海国的建筑也受到了中原建筑的影响。

在渤海国出土了各种各样莲花瓦当是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数量较多且典型的建筑材料之一。众所周知,莲花纹是佛教的象征符号。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受佛教的影响,莲花纹也应用在当时社会的建筑上。隋唐到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莲花纹瓦当在建筑上成为最常见的一种纹饰,它与佛文化在这几个朝代的广泛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即使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不信佛,也会将莲花纹饰应用在其建筑上,预示着吉祥、平安。同时,在云冈、敦煌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等,这种形制稍异的莲瓣纹瓦当也十分多见。无独有偶,渤海国受唐文化的影响崇尚佛教,因此莲花瓦当在这一时代也大量应用于建筑上。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瓦当多作莲花瓣,花瓣作盛开状,线条细而有力,边缘凸棱已减低。瓦当上的花瓣的数量有5-7个不等,其中六个瓣占多数,花间夹有柳叶十字、“T”形或简单的花草形纹饰。莲花瓦当的大量出土,反映了中原文化对渤海建筑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莲花瓦当

宝相花是我国装饰图案里最常见的一种,所谓“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则是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早在战国时期雏形就已初现,“宝相”一词在文献中最早可以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宝相花纹是在唐代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纹样。随着魏晋以来佛教在中国不断发展,宝相花纹也不断与本土花样结合,唐代“宝相花”多是正面,结构为圆心放射(对称)。一种“宝相花”多用几种花组成,如中心放梅花,外加牡丹等。在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唐代宝相花纹砖(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长约38厘米,宽 36厘米,厚 7厘米。该花纹砖是用特制的坯膜脱制而成,纹饰以中间花为主,四周以连续八花十六叶纹饰为衬托。宝相花纹砖图案十分美观、秀丽,是渤海典型的建筑铺地材料之一。从这一点上看,渤海国的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忍冬是一种半常绿灌木,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又名金银花。它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一般认为,它是沿“丝绸之路”从西方随着中亚地区十分发达的祆教和佛教一同流入中原,在东汉末期的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以忍冬花为纹饰,是绘画或雕刻等常用艺术手段,有“益寿”的吉祥涵意。在上京龙泉府遗址中也出土了这样的忍冬纹长方砖,中原地区的忍冬纹饰出现在了渤海国长方砖上,足以证明中原佛教文化对渤海文化具有十分深厚的影响。

但是,渤海国的砖瓦纹饰与中原内地的精雕细刻还是有所区别的。首先,虽然上京龙泉府周边山脉连绵,但没有畅通的道路,使材料在运输方面产生较大的困难。其次,当地以玄武岩这一岩石种类的数量较多,这种材料也给砖瓦的精雕细琢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渤海国建筑所用的砖瓦块材较大,上面的样式也较简洁粗犷,与这些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渤海国上京会宁府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从朝鲜半岛、日本等国家的建筑文化来看,中原文化以势不可挡的魅力影响着周边国家,加之繁盛的大唐帝国使得中原封建文化成为亚洲各国家、少数民族知识阶级和上流社会争相效仿的蓝本。渤海国正是适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在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制度、文化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渤海国虽然地处边远地区,但它将自身的文化特点与中原先进的文化知识以及建筑技艺,创造出了上京龙泉府这一精美的建筑。上京龙泉府充分吸取了唐长安城的精华,又继承了渤海建筑的优良传统,能够因地制宜,使它的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成为了中原文化与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

结语

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开发,不仅为研究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历史,还对认识中原唐代建筑,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演化过程,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纹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上京龙泉府遗址建筑格局精美的设计,既书写了渤海国“海东盛国”的繁荣景象,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东北各民族的融合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博大精深。

[1]吴文超李媛.渤海国皇宫建筑文化考究.兰台世界,2015年 27期

[2]刘硕.浅析唐渤海都城建筑文化——以唐代渤海上京与唐长安城比较.大众文艺,2012年07期

[3]董智潘驰宇谭红毅.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城建筑的装饰风格.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05期

[4]邓桂花浅谈莲花纹瓦当在高句丽和渤海时期的应用.吉林省博物院专题资料汇编,2012.12.01

[5]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庞学臣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2013.5

李宛真,黑龙江省博物馆主任,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瓦当渤海龙泉
汉代瓦当纹饰所见社会信仰之一二
瓦当响当当
龙泉青瓷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A Survey on Teachers’ Strategies of Lead—in in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
渤海国文化浅析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