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安
父亲是陕北神木人,12岁就虚报年龄入伍参军,在延安分区王宝山司令员的警卫团,14岁参加战斗,那次消灭了国民党榆林地区司令员邓宝珊部的一个团并活捉国民党一个司令官。父亲是在枪林弹雨中长大的,至今他还记得为阻止日本侵略者西进,部队在黄河渡口浴血激战,寸步不让,终于打退日寇。
战争,流血牺牲,当年从村里一起出来的11个小伙伴最后只剩下他和一位堂兄活着回家(堂兄后来任四川卫生局领导)。父亲参加过很多次战斗,他讲过在吕梁山一带的殊死战斗;护送毛主席、周恩来到西柏坡指挥解放全国三大战役;跟随贺龙打下绥远、包头等地。解放内蒙古后参加四野渡江南下从内蒙古、河北一直打到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岛,国民党节节败退逃到台湾。
抗美援朝时,父亲是营教导员,部队入朝参战最著名的战斗是打李承晚的王牌军白虎团,后来被拍成电影和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1958年父亲从朝鲜回国,不久进藏平叛达赖武装叛乱,当时父亲是大尉。1962年父亲的部队参加印度反击战,他最念念不忘的是瓦弄之战。
父亲平时不多言,可是高兴时就会说起:“印度兵全跑了,印度东线指挥上将考尔逃跑时他的飞机都被我们用步枪打下来了,可是没抓到他。过了一个多月,看报纸才知道他跑到苏联当大使去了!”
部队回到西藏,父亲还当过一段县委书记。
1964年为了支援西南贵州建设,地方和军委各抽调1000名优秀军官和地方干部到贵州,最后,地方干部回家了,父亲他们被留下来,后来担任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我们几个孩子也成了地道的贵州娃。
母親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她的老家是山西兴县,17岁时,有文化的她就在区委、乡里搞宣传,18岁时,从朝鲜回国休假的父亲和母亲经人介绍,一见定情。结婚后母亲随父亲去朝鲜。
母亲说,当年在朝鲜,晚上睡觉和战士仅一席之隔,没有女厕所,半夜到山上解手要走很远,常常被哨兵的“口令”吓得心惊胆战。21岁,母亲临产,在回国的列车上出现状况,广播里大喊 “有医生吗?这有个孕妇要生产了。”战士们呼啦啦腾出来一个车皮……因父亲部队在朝鲜新安州,所以父母给我取名“杨新安”。
母亲一生都在照顾父亲,父亲始终吃不惯贵州的辣饭菜。所以直到现在,每天三顿都是母亲给他亲手做面。父亲腰板挺直,声音洪亮,记忆好,母亲行动敏捷,耳不聋眼不花,爱美之心比我还甚。
父母是我这辈子看到的最好的爱情样子,虽然他们很少说这个词。
编辑/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