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照世杯》一书为《古佚小说丛刊》之一,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体现了明清时期各色人不同的钱财观。世人对于钱财有着狂热的追求,有些甚至迷失了基本的亲情,但最后往往还是被作者拉回至传统的伦理框架之中,显示了传统钱财观的主流地位。
关键词:《照世杯》 明清 钱财观
《照世杯》是一部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酌元亭主人编次。此书原本已佚,20世纪初,藏书家董康去日本访书,见到此部白话小说集,为日本明和间刊本,遂带回国内。1928年,宁海陈乃乾据其带回的《照世杯》用活字排印,列为《古佚小说丛刊》之一。书名取自明末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一“照世杯”条:“撒马儿罕在西边。其国有照世杯,光明洞达。照之可知世事。”书序言:“采闾巷之故事,绘一时之人情,妍媸不爽其报,善恶直剖其隐,使天下败行越检之子惴惴然侧目而视,曰:‘海内尚有若辈存好恶之公,操是非之笔,盍其改志变虑,以无贻身后辱。”似乎因果报应等传统说教的成分颇高,但“通览《照世杯》,其警世劝诫的意味并不明显,却更侧重于对世间百态的反映”{1},正合书名。全书共四卷,通过四则故事反映了当时各方面的社会现实,而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钱财观念的变化必然成为其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七松园弄假成真》——钱财与友情
卷一《七松园弄假成真》是一个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苏州秀才阮江兰性情高傲,不肯轻易择配,在扬州偶遇名妓畹娘,两人互生爱慕之情。最后因无银钱,被老鸨逐出,落魄街头。友人张少伯慷慨出资将畹娘赎出,假意争夺美人,养在别屋,激发阮江兰取得功名的决心。而后阮江兰无力进京之时,张少伯又借他人之手赠予阮江兰进京赶考的盘缠。最终阮取得功名且抱得美人归,与张少伯成了异姓兄弟。整个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叙写热心肠人明激暗助流连情场的友人撑其功名、婚姻”{2}的过程。
小说开头即点出“这张少伯家私虽不十分富厚,爱走名场,做人还在慷慨一边”{3}。阮江兰两次挫折都是因钱财而生,第一次是无钱赎畹娘,第二次是无钱进京赶考。纵然生得潇洒俊逸、精通诗词歌赋,没有钱财傍身也是寸步难行,其最终的圆满结局应当归功于张少伯慷慨解囊、鼎力相助。更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张本身并非十分富裕,面对友人之难却毫不吝啬。张少伯这种不求回报帮助友人的行为可以说是传统儒家“重义轻利”价值观的体现,
除此之外,阮江兰对于钱财的态度也是比较鲜明的,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苦读三年就待去赶考了,却因没有盘缠迟迟无法动身。然而他却拒不接受张少伯派遣小厮送来的盘缠,皆因他误以为张少伯夺人之爱,乃不义之人,那么张少伯的钱财自然也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他是坚决不肯接受的。
二、《百和坊将无作有》——钱财与婚姻
卷二《百和坊将无作有》讲述的是老童生欧滁山去在外做县官的同乡处打秋风,遇到年轻富有的寡妇缪奶奶以及小叔子三太爷,贪其钱财自荐入赘,反被缪奶奶、三太爷设计骗走钱财的故事。
这欧滁山显然也是一个习举业的读书人了,但是“他要做个现成财主女婿,思量老婆面上得些油水”{4},婚姻成了获取钱财的手段,道德君子的人生行为准则早已丢至脑后,传统因色因情因势娶妻的观念被因财娶妻所取代。欧滁山与缪奶奶成亲之后,便想方设法夺取钱财,将自己的箱笼交与缪奶奶保管,以博取信任,当然这也为他最后人财两空埋下了伏笔。当缪奶奶说要将老家的宅子出卖之时,欧滁山又被钱财迷了心窍,放他们离去。正是由于欧滁山对于钱财的贪婪,才使得缪奶奶、三太爷等几个拐子有机可乘,真正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文中还道:“今人立地就想祖基父业,成人就想子禄妻财。我道这妄想心肠,虽有如来转世,说得天花乱坠,也不能斩绝世界上这一点病根。”{5}可见,在当时如此贪婪妄想之人不是一个两个。当然,贪婪之人何时都有,而作者特意将主人公的身份设为读书人,一个读书人为了钱财将礼义廉耻都丢在了一边,可见拜金思想的侵蚀已经深入到了传统文人阶层当中。
三、《走安南玉马换猩绒》——钱财与乡情
如果说前两篇还是在叙述文人的故事,那么卷三和卷四则是描写商人的生活。其中卷三《走安南玉马换猩绒》讲述胡安抚的养子胡衙内抛玉马调戏商人杜景山之妻,被杜景山揪去了帽子,弄得一身狼狈。胡安抚为泄私愤贪好处,凭借权势逼迫杜景山采购禁物猩绒。杜景山跋山涉水到了安南,幸得同乡朱春辉的指点,用胡衙内的玉马换得了猩绒,又得朱春辉所收香料,因此发家。
作者原意许是警告妇人不可抛头露面,引来恶人觊觎,但实际上占据多数篇幅且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商人杜景山的安南之行所见众多当地的人物风情,具有史料价值。涉及钱财观的部分,主要是两處:其一,逼得杜景山远行贸易的胡安抚是个极其贪财的。平日里他不为百姓谋利,只想剥尽地皮自肥。为子报仇不过是其贪婪的借口,主要是借此事端,得些实惠。其二,杜景山得以化险为夷,虽有自身奇遇,但同乡朱春辉甚是关键。同为商人,他并未因逐利而落井下石,反念及乡情,不仅给予指点,最后甚至将自己先前收来的货物交易给了杜景山。这朱春辉可称得上是一位儒商,践行了儒家文化中的“仁”与“义”。最后,此故事中的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安南国泥驼山上的神通师长为显神通盗走杜景山钱财,后又悄悄归还,“杜景山笑道:‘我倒不知银子是有脚的,固然回来了。朱春辉道:‘银子若没有脚,为何人若身边没有它,一步也行不动么!”{6}此语或许正道出了当时金钱万能观念的发展。
四、《掘新坑悭鬼成财主》——钱财与亲情
卷四《掘新坑悭鬼成财主》是此书的压卷之作,极具喜剧讽刺效果。讲的是湖州有个穆太公,别出心裁地建造粪屋来卖粪致富。后被众人算计状告入狱,终被儿子救出。穆太公的行商之法已是新人耳目,可谓开时代风气之先,而其为了赚取更多钱财的行径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每日夜里便将粪屋间锁上,恐怕人家偷粪换钱。独生儿子离家出走之时,平日里很是紧张儿子的穆太公却因急着做那粪屋生意而忽略了儿子,自是重财轻人。儿子欲进城入住娘舅家,尽管这个娘舅与他很是不睦,却也应了,只因能省家中几顿饭。有客来访时,因要照管新坑,不得分身请客到堂上,便将粪屋做了茶厅……一幕幕场景将穆太公的小地主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爱财之心甚至于超越了爱子之心。
此外,穆太公的妻弟金有方趁穆太公丧妻之时,抢夺房奁囊橐,又诱穆太公之子赌博,算计穆太公入狱,可谓是为了钱财,丝毫不顾及亲情人伦。文中金有方等人聚众赌博的场景也令人印象深刻,竟有专门教授赌博的“马吊馆”,可以想见当时的风气。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穆太公被妻弟及当地恶霸、徐尚书等算计入狱时,儿子穆文光的舍财搭救,他认为“银子是挣得来的,父母遗体可好损伤得?”{7}显然,穆文光恪守孝道,当父亲有难之时并未将钱财看在眼中。此种孝义当先、舍财救人的行为显然是作者要弘扬的,故其最后以头名进学,穆家算是成了一个书香人家。
以上种种可见,这一时期的钱财观是复杂的、矛盾的。此时的钱财观念与早期小说中表现的必然是不同的,例如《世说新语》中士人基本上是视金钱如粪土的,即使是利用金钱也是为了疏散心中的郁愤,而这里重情义轻钱财的钱财观虽仍被许多人信奉,但已经有了同旧有封建传统道德相背离的趋向。这与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关系密切。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刺激着对于钱财的渴望,钱财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一方面是人性本能歇斯底里的急欲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则是试图用理念人为地阻止本能的释放”{8}。商业文化中的金钱本位主义冲击着传统封建文化。
另一方面,书中所反映的状况与同为明清小说的《金瓶梅》中西门庆疯狂攫取钱财、金钱至上的享乐主义钱财观还是有所不同的。从小说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于钱财的狂热追求,有些甚至迷失了基本的爱情与亲情,但最后往往还是被作者拉回至传统的伦理框架之中,传统的钱财观仍是这时的主流。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是由于《金瓶梅》作为长篇世情小说以反面人物为主角,暴露正是其目的。而《照世杯》则是多篇短篇小说,主角不同,内容分散,以照出世间百态为目的。相对来说,《照世杯》的这种钱财观更接近于《三言二拍》《十二楼》《无声戏》等短篇小说集中反映的状况。二则是新生事物的力量初显之时,人们往往被其诱惑,丧失一定的判断力。《金瓶梅》成书早于《照世杯》,起初钱财似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但当传统文化受到威胁之时,自然会发起反扑,更何况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如此的深厚,顯然最终资本主义也并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1} 王定璋:《光明洞达 烛照幽微——〈照世杯〉的文化价值》,《文史杂志》1997年第4期。
{2} 袁世硕:《敝帚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
{3}{4}{5}{6}{7} 李渔、酌元亭主人:《无声戏 照世杯》,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50页,第163页,第163页,第186页,第203页。
{8} 吴波:《明清小说作家创作的矛盾二重性》,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参考文献:
[1] 朱国祯.涌幢小品[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蔡国溧.明清小说探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3]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4] 袁世硕.敝帚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5] 张君.《照世杯》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段超.浅析明清商业文化中的儒家伦理精神[J].史学月刊,1999(2).
作 者:朱艳霞,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与文学。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