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理论探析隐喻翻译中译者的角色

2017-08-22 09:13曾琴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译者

曾琴

摘 要:从Fillmore的框架理论出发,展开对隐喻翻译中的译者的角色展开探析。译者翻译译作时,从相同框架的隐喻和不同框架下的隐喻来分别分析,译者都充当承载文化,传播文化的作用,在进行隐喻翻译的时候,处理好喻体的作用,尽量使得不同文化框架下的读者对同一概念得到相同的理解。

关键词:框架理论;隐喻翻译;译者;不同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1、框架理论的基本内容

Fillmore在1982年出版的《框架语义学》中进一步并更详细地阐释了框架理论。将抽象的意义用框架内部关系具体体现出来的做法,框架是关系思想的重要体现。框架语义学的观点认为,框架就是我们大脑中的概念结构,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前提。

2、框架理论下隐喻翻译的实质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将一个词从其本义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强调其认同,即两者相似,但不是明喻,但却可以让人们很自然地将两者联想到一起,并能够较为准确地传达出真实感受和情感。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译者根据自己的文化翻译功底和所具备的能力进行翻译,如果译者与目标语读者在译作方面达成一致,那就是在同一个框架内。

3、译者的作用

译者翻译时,将两国文化恰当融合一起,使译者与目标语读者在理解上达成一致,要具备和原作者具有同样的生活感悟,通晓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习俗,懂得两国文字。所以,译者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正确地,合理地翻译。

4、框架理论下隐喻翻译的两种情形

框架理论含有两种情形,即相同框架,不同框架。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框架,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

4.1相同框架下的隐喻翻译

如果译者译出的目标语喻体形象能够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或者译者翻译出的目标语喻体形象能很容易地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隐喻翻译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保留原来喻体的形象。

例如:He is a pig.直译为他简直是头猪。英语中的pig指笨,肮脏,贪吃的人等,汉语中的意思就是形容笨拙懒惰。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下猪可以被大家理解,即如果译者和目标语读者的知识结构,和对同一个概念有着相同的理解,那么也就是处在同一个框架内。

4.2不同框架下的隐喻翻译

译者需要具备知晓彼此的文化的能力,使用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翻译,以达到彼此间对同一个概念有着相同的含义理解的目的。

4.2.1寻求相应的喻体

如果源语的喻体形象与目标语的喻体形象不一致,那么就要用目标语读者能理解的喻体形象,这需要译者能完美熟练的运用两种语言,通晓两国文化,驾驭语言文化。

例如:Fathers last words still linger in our ears.译为父亲的临终嘱托仍萦绕在我们耳际。英语中的linger是逗留,就如男子在心爱的女孩子家的楼下徘徊逗留了許久,就用linger,这个词含有久久不愿离去之情。就好比男子是因为心爱的女子才会在楼下徘徊,也好比父亲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人,萦绕正有这个意思,也是一个褒义词。

4.2.2为喻体形象加注

在不同的文化中,常源语有意象但目标语没有此意象的现象,相反的,也会有目标语有的意象但源语没有的意象的情况,。此时,译者就要用对意象进行加注的办法来解释说明。

例如:Nobody will believe him because he has cried wolf many times.译为没有人会相信他,他曾经说过很多次假话。英文中的cry wolf是虚发警报,危言耸听,谎报险情等,正应对汉语中谎话连篇的意思。使用寓言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2.3略去喻体形象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常遇到源语意象没有对应的目标语意象,甚至有时无法翻译出译作使得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都理解。为了都有相同的理解,就应该将意象舍去。例如:In American political elections the candidates that win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have green power backing them.译为在美国政治竞选中获胜的候选人通常都是些有财团支持的人物。英文中green就是绿色轻松,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这些含义是比较少地人知道,中国读者很难将绿色和财力考虑在一起,就采用舍去意向,但保留含义。

5、结束语

译者隐喻翻译时,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体,成功的译者要忠实的传达原作的内容,就要将处于不同文化框架下的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都尽可能的欣赏到原作的风格。译者是不同文化沟通的桥梁,在进行隐喻翻译的时候,针对不同文化的含义,做出不同的判断,将不同文化框架下的读者对同一个概念或含义都能得到理解。

参考文献:

[1]Charles J. Fillmore. 框架语义学.1982.

[2]赵艳芳.认识语言学概论.上海外国语出版社.

[3]韩晓玲,陈中华. 框架理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3.

[4]王寅. 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刘昊.译者主体性的探究[D].外交学院;2011年.

[6]聂鑫.译者主体性与关照读者接受之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猜你喜欢
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的作用与本质探析
——兼论对“译者中心”的质疑及回应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新书讯2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
汉语新诗英译:理解之殇与译者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