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山玉
为了深入掌握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区马铃薯的产量影响及集雨保墒效果,合理确定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最适宜的覆膜方式,特设置本试验,以期为在旱作区大面积推广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供试马铃薯品种为陇薯3號一级种;供试地膜为兰州宏达生产0.01mm厚黑色地膜,宽幅1.2m。
2.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安定区李家堡镇李家堡村3社农户田义和家承包地,海拔1946m,年降雨量400mm,常年有效积温2239℃,常年无霜期139天。试验地类型为旱川地,肥力中等,地力均匀,土壤为黑垆土,前茬作物玉米。
3.试验设计与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40㎡。共设4个处理,每种覆膜方式为1个处理,具体为处理1:全膜双垄侧播;处理2:全膜大垄侧播;处理3:全膜大垄侧播+膜上覆土;处理4:露地种植(ck)。
试验点结合深耕整地每亩施“使达利”马铃薯专用肥60kg,种植密度3000株/667㎡。马铃薯生长期间调查统计各生育时期及土壤含水量变化,成熟后按小区单收计产。
4.统计分析。数据通过Microsoft Excel 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物候期的影响。由表1可见,不同覆膜方式(处理1、2、3)的马铃薯物候期基本一致。与露地种植相比,不同方式地膜覆盖下马铃薯各生育时期均较露地推后,如出苗期、开花期均推后5天,现蕾期推后7天,生育期均较对照减少7天。
2.不同种植模式对马铃薯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通过对各生育时期土壤20-30cm耕层含水量进行检测(见表3),结果表明,地膜全覆盖后,各处理在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均比露地提高,其中全膜双垄侧播(处理1)模式在苗期、现蕾期、膨大期及枯萎期的土壤含水量均为最高,如苗期各处理土壤含水量比露地高2.51-4.21%,膨大期土壤含水量比露地高2.14-3.32%;其次为全膜大垄侧播模式(处理2),全膜大垄播+膜上覆土模式土壤含水量最低。说明不同方式地膜全覆盖具有较好的集雨保墒能力。
3.不同种植模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由表4可以看出,地膜全覆盖可使马铃薯产量提高,其中全膜双垄侧播模式的产量最高为1580.8 kg/667m2,较露地增产122.3 kg/667m2,增产率为8.4%;其次为全膜大垄侧播模式,较露地增产5.7%;全膜大垄侧播+膜上覆土模式产量最低,较露地增产4.5%。
经对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区组间差异不显著(F=4.62< F0.05=5.14),处理间差异极显著(F=11.39>F0.01=9.78)。进一步通过新复极差法(见表6)对处理间差异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处理1与处理2差异不显著,但与处理3、4之间差异显著;处理2与处理3不显著,处理1与处理4极显著。
三、结语
1.不同方式地膜全覆盖下马铃薯的各生育时期均较露地推后,如出苗期、开花期均推后5天,现蕾期推后7天,生育期均较对照减少7天。
2.地膜全覆盖可使马铃薯产量提高,其中全膜双垄侧播模式的产量最高,可较露地极显著增产8.4%;全膜大垄侧播模式和全膜大垄侧播+膜上覆土模式产量次之,分别较露地增产5.7%,4.5%。
3.地膜全覆盖的各处理在各生育期土壤20-30cm耕层含水量均比露地提高,说明不同方式地膜全覆盖具有较好的集雨保墒能力。其中以全膜双垄侧播模式在苗期、现蕾期、膨大期及枯萎期的土壤含水量最高,集雨保墒能力最好,其次为全膜大垄侧播模式,全膜大垄播+膜上覆土模式土壤含水量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