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收鹏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即信息”已成为共识。通过大数据分析,生产可视化、具有交互性的数据新闻,成为衡量媒体新闻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覆盖先天不足,人财物投入匮乏,国内地方电视台在数据新闻实践中力不从心,投入度、参与度和出产的成果都比较少。本文對国内地方电视台在数据新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发展的对策,以期对我国电视媒体数据新闻发展能有所贡献。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新闻;地方电视台;困境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083-03
一、大数据给广电机构带来机遇和挑战
大数据早已在金融、军事、工业等领域得到充分运用,对行业发展起到预测、预警、指引等作用。换句话说,大数据将其精准、客观、科学的价值转化为一种生产要素,渗透到传统行业的各个环节中去,从而带来多层的(甚至是本质上的)变革。对于亟需创新、求变的传统广电行业而言,大数据的积累与挖掘应该说正当其时[1]。
(一) 大数据给视听内容制播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使广电行业的传统价值链发生逆转,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节目生产与传播、广告营销、版权采购等都依赖可信度更高的用户行为数据。因此,广电行业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用户,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来更好满足用户需求,来构建广电新的发展模式与运营思维。
在视听内容生产领域,一个经典的案例是美国在线视频运营商Netflix公司通过对其注册用户的上亿次评分、搜索等行为数据,按照用户的意愿来找剧本、找导演、找演员进行生产,陆续产出了《纸牌屋》《超感八人组》等叫好又叫座的美剧。这种用数据计算取代感性直觉的做法,给广电行业的影视剧生产带来重要启示。反观国内,视听内容的生产严重依赖个别明星,对明星效应的倚重虽然也是粉丝大数据的应用体现,但这种使用层面显然较低,对明星的押宝也常常出现滑铁卢事故,这种局面亟待广电行业通过真正的大数据应用予以改观。
(二) 大数据给电视新闻生产带来的挑战
数据新闻是指通过计算机算法和统计,对与新闻主题相关的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通过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手段展现出来的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不同,数据新闻这种新的报道方式依赖的是对海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挖掘,从数据变化和关联中发现新闻线索,能够大大深化新闻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新闻报道的价值[2]。
然而,数据新闻的报道和呈现,需要数据挖掘与分析方面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互联网产品生产与思维能力的人才,也需要具备良好设计能力和可视化素养的人才,传统广电组织在这三方面的人才储备均有所欠缺,导致体现专业化和创新能力的数据新闻报道在国内电视新闻中并不多见。值得重视的是,数据新闻一定是下一阶段电视媒体在新闻报道层面进行创新和升级的发力点。
(三) 国内电视媒体数据新闻实践
当前,广电媒体在数据新闻方面的探索,最具代表性的就属央视了。201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创新推出数据新闻专题报道——“据说春运”,这一专题报道利用百度的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海量数据,完成了一张《中国人的迁徙地图》(如图1所示),由春运大军身上携带的两亿多部智能手机上定位数据,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后画出来的,清晰展现出春运期间国内迁徙的重点区域和热门的迁徙线路。该专题报道是中央电视台在数据新闻领域的首次尝试,获得了广泛好评[3]。
2015年国庆期间,由中央电视台采用大数据及可视化技术制作的《数说命运共同体》特别报道(如图2所示),节目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量的数据资料、视野宏大的电视呈现、虚实结合的场景变化为呈现形式,在大数据及可视化技术运用等方面创造了中国新闻专题报道的多个“第一”,开创了中国电视媒体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先河。
中央电视台在国内电视界具有不容忽视的风向标作用,不少地方电视台紧随其后进行数据新闻的实践和尝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十多家地方省级电视台推出数据新闻专题报道。如江苏卫视的《大数据看迁徙》《大数据说消费》,浙江卫视的《大数据看春运》《大数据看出行》,湖北卫视的《湖北大数据》。这些地方电视台多围绕“春运”“两会”以及“五一”等节假日和社会热点事件,用动画、3D视效、虚拟互动等富媒体表现形式进行数据新闻报道。
2016年5月16日,广东电视台在全国率先推出全国首档大数据电视新闻栏目《新闻大数据》(如图3所示)。栏目定位用数据说话,用数据观察新常态,用数据解析新政策,用数据引领新生活。栏目围绕宏观经济数据CPI、PPI、行业数据如房价走势、气象变化等,对海量权威数据进行分析研判,以数据新闻的形式发布出来,为政府施政、企业生产、大众生活,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 地方电视台实践数据新闻的困境
数据新闻能够在宏观上深入分析时间跨度大、多个因子影响的新闻事件之间的关联及演进过程等。这种表达方式比起单纯的文字报道,表现得更清晰,传播效果也会更好,生产的难度也提高了。
(一) 电视记者对数据新闻生产流程不适应
传统电视新闻生产模式一般是新闻采编部门根据经验定好选题,然后记者外出采访,之后丰富经验编辑进行把关,最后以声画形式呈现新闻作品。而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不同,首先从不同数据平台获取大量数据,其次是建立运算模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后通过叙事化手段和可视化语言呈现出来。
相比较传统电视新闻,数据新闻要求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数据驱动新闻的理念,从不同数据平台获取海量数据。这里要区分“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将与新闻主题无关的数据过滤后,对有效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寻找出有价值的相关性。其次要分清“真数据”和“假数据”。数据包含某方面的价值判断,并不完全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它与统计方法、统计范围等有关。拿到真数据和有效数据后,操作数据新闻的记者还得明晰,数据通常只能揭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证明这种相关性的因果联系,还需要记者的进一步调查和严谨的逻辑推论。
最后,数据新闻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用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呈现新闻报道,因此,需要有技术支撑,也需要有高超的美术设计能力。
地方电视台现有记者对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不适应,对数据的敏感度低,对海量数据进行有针对性分析的能力不够,可视化能力弱,这些缺陷导致传统电视新闻记者,把数据拿到手里却不知从何下手,这样有价值的数据都白白浪费了。
(二)内容难以深入,形式难以突破
传统新闻报道中,记者编辑是新闻的采集者和把关人。但无论多优秀的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认识都受制于个人的视野和立场。因此,传统新闻报道是基于经验的,关注的是事物的局部,而大数据则从海量的信息出发,基于对数据的分析,解决反映全貌的问题,可以揭示更大范围内的或更接近事实的情况。
电视新闻的常见做法是随访若干个路人或者市民,难以在舆论和观点表达上形成有效说服力。事实上,这方面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方式予以弥补报道,但遗憾的是,目前这方面的尝试还很少。已实践数据新闻的地方电视台的常见报道领域多围绕节日、会议等事件来进行,重大社会议题缺失、滞后;较少利用大数据来深度挖掘事实,对于主题的选择和拓展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
与此同时,大部分地方电视台数据新闻可视化表达能力有限,用比较简单的图表和图标左右、上下移动来完成。呈现形式单一,如一些常见的曲线图,饼状图,动态箭头,树状图以及卡通人物等。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将文字转换为图标,或者把所有的数据罗列起来。
最后,受制于电视媒体本身属性,数据新闻的交互性有所欠缺,观众处于被动状态或者单向接受状态。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几乎所有电视台的数据新闻多呈现为动态的信息图,虽然增强了可视化体验感和艺术美感,但无法进行互动,这成为电视媒体数据新闻实践中的硬伤。
(三)数据新闻观念的树立尚需时日
一般而言,数据新闻的生产周期更长,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需要以精品意识来生产,以耐心和专业性来打磨,而大多数地方电视台囿于各种资源不足的限制,考虑到数据新闻的投入产出比和一次性的使用方式,不愿去生产更有深度和精度的数据新闻。想改变这一局面,一时也难寻有效动力。
在新媒体时代精确报道更受主流观众认可的形势下,电视新闻记者不能固步自封,需要更新观念:数据新闻能够诠释宏观社会现象对用户的影响,或者回答用户困惑的问题;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媒体可以按照用户使用习惯推送内容,来满足用户个性化大数据服务;通过揭示数据与用户之间的复杂关系,给未来的媒体运营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三、地方电视台发展数据新闻的对策
鉴于以上分析,地方电视台发展数据新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数据新闻人才的培养
相比传统新闻的操作,数据新闻对新闻从业者的业务要求更高。除具备新闻采编能力外,还得具有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可视化操作的能力。
目前各级地方电视台现有记者无法适应数据新闻的生产要求。地方电视台要想在数据新闻生产上获得更好地发展,需要将现有新闻记者通过培训和深造,培养成具备数据挖掘、分析、可视化操作能力的人才是非常必要的。或者引进专业的数据团队和数据可视化人才,并尝试成立数据新闻报道团队,可以让地方电视台数据新闻操作能力快速提升[4]。
在数据新闻领域,学界和业界都在进行探索,业界对数据新闻的新闻价值和时效性把握得更好,学界在数据新闻理论研究上有着较大的优势。下一步,学界应部分改变教学思路,聚焦于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處理,数据可视化等领域的能力培养,将“数据驱动新闻”这一理念贯彻到教学当中,培养出更多的数据新闻复合型人才,来更好推进业界数据新闻的操作能力。
2.新闻采编生产流程再造
数据新闻在生产理念上,先有数据,后有报道,是数据在驱动新闻内容生产。因此,在生产流程上,数据新闻生产包括获取数据、清理数据、分析数据与可视化表达数据四个阶段,以报道、编程和设计三大支柱为基础,涉及传统报道写作、数据统计及分析、计算机编程、平面设计、互动设计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因此,需打破传统新闻生产中的部门疆界,对采编流程进行再造,组建专门的项目制团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数据新闻的生产。
3.更多开拓数据源渠道,增强多元化媒介的数据整合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来源很广泛,既包括政府机构、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或分析报告,也包括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亿赞普等数据调查机构收集的数据。地方电视台首先应与这些拥有数据的机构展开充分合作,将这些拥有新闻价值的数据资源作为素材,进行报道。其次应加大投入,对这些数据机构所发布数据背后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处理,多问几个为什么,数据有什么样的趋势,从而形成有逻辑的数据资产,为自身数据新闻的实践提供数据支撑。
4.丰富可视化形式,实现动态可视化的交互体验
在“读图时代”,数据新闻视觉效果更好,易于受众理解和接受。地方电视台应尝试多种形式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将数据以更清晰的逻辑和更好的阅读体验呈献给用户。如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为了揭示世界人口几千年来的变化过程,利用自己视频制作的优势,以水来动态模拟这一过程。用放在不同柱子里不同颜色的水代表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总数,通过注水速度(代表出生率)和放水速度(死亡率)来展现世界人口的增减过程。
总之,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新闻意义,提升数据驱动下的新闻深度,是数据新闻的核心价值。这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给地方电视台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电视后期制作技术以及数据分析统计技术不断发展,数据新闻将会以更新、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在用户的面前,地方电视台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顺势而为,掌握数据观念、创新报道形式,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建磊.大数据带给广电行业的本质变革[J].声屏世界,2013(9).
[2] 维基百科[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Data-driven_ journalism.
[3] 常江,文家宝,刘诗髓.电视数据新闻报道的探索与尝试——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据”说系列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2014(5).
[4] 胡兵,郑重.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
[责任编辑:东方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