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凡++++韩林
美国影视剧喜欢用政治戏博取眼球,如何演绎外国政要更成为其中的“微妙”环节。单一刻板的荧屏形象恐被人嫌弃“不走心”,而如果明顯夸大、远离现实,又容易引发争议,甚至可能上升为外交事件。美剧《国务卿女士》中,菲律宾总统就被塑造成企图对美国女国务卿性骚扰的“小丑”,结果引发菲律宾的强烈抗议。
“美剧《国务卿女士》有关菲总统的剧情引发一场社交媒体战争,”《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以此为题报道称,该剧已经引发杜特尔特的支持者和诋毁者之间针锋相对的互讽“大战”。有人替杜特尔特反击说:“我们一样可以取笑特朗普!”“如果美国人想表现一位性欲狂总统,就让比尔·克林顿来试试吧。”“注意了,《国务卿女士》的制片人们!你们如此恶毒,欠菲律宾一个道歉!”但也有菲律宾网民不以为然。“该剧的任何负面描绘对我们国家的名誉伤害,都比不上杜特尔特一张嘴”。菲律宾《马尼拉公报》撰文称,菲驻美使馆别指望获得剧组回应。该剧让人想起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尽管美国在越战中惨败,但片中主角兰博仅用一只手就将越南人打败,并用他的弓箭和匕首解救了美国人。无论怎样,美国人都是电影里的“老大”。
除了“永恒的老大”,能在美国影视剧里获得“尊贵地位”的,莫过于英国人了。作为美国政治上的盟友和文化上的“表兄”,英国王室和首相的上镜率可以说是最高的,从“狮心王”理查(《勇敢的心》)到伟大的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乔治五世(《国王的演讲》),再到现任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都被搬上银幕、供人点评。丘吉尔、撒切尔夫人这些铁腕政治家更是受到好莱坞青睐。科林费斯和海伦·米勒等大明星还因此获封奥斯卡影帝、影后殊荣。可以说,饰演英国政治盟友几乎是好莱坞明星通向奥斯卡的捷径。去年底刚刚播出第一季的美国史诗大剧《王冠》,干脆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丘吉尔“一锅烩”,讲述二人重塑英伦的故事。该剧制作之精致,被称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美剧。
英国人之所以“待遇特殊”,一方面源自英美之间天然的文化亲近感,尤其是英国拥有让美国人羡慕不已的悠久历史,这些都成为美国编剧借题发挥的灵感源泉;另一方面,英国是好莱坞电影的最大海外市场之一,用积极的态度表现英国政要,既显示出好莱坞对待盟友的尊重,又能刺激英国市场的需求。
日本政界人物最常出现在美国的二战题材大片里。在《虎虎虎》《中途岛之战》等“抗日”影片中,日本天皇的形象比较单薄,往往在银幕前一带而过。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编剧对日本海军高官等战争参与者并非坚定地批判,而是裹挟进“同为战争受害者”的同情。这无疑与美国政府对待日本二战问题的暧昧立场有关。
苏联及俄罗斯领导人在美国影视剧中的形象比较复杂。在《拉斯普廷与皇后》和《尼古拉斯与亚历山大》等片中,好莱坞对沙皇宫廷的美化和猎奇,更多的是为诋毁苏维埃政权。苏联解体后,好莱坞对这个曾经的最大对手继续保持兴趣,“小李”迪卡普里奥有意拍摄戈尔巴乔夫传记片,筹备多年尚未启动,毕竟年代太近且有很多机密尚未公开。
有些美国影视剧在演绎“敌对国”领导人时,有意区别于政府的外交立场,用反差增加看点。例如2002年的电影《恐惧的总和》涉及美俄核武器竞赛。片中的俄罗斯总统被设定为牛津大学毕业、英文说得比美国人还好的高级知识分子。他深知核武器的危害,在各方压力之间斡旋调停,寻求共赢。影片里的美国总统反被塑造成唯恐天下不乱的阴谋家。而在大热美剧《纸牌屋》里,俄罗斯总统则“回归美国政府眼中的形象”,被塑造成城府极深、工于心计的老牌政治家。这一角色明显是在影射普京,甚至还隐晦地讽刺了其身高。尽管如此,这一银幕形象尚不足剧中的美国总统“心狠手辣”。一些美国媒体由此认为编剧“心太软,有偏向外人之嫌”。
美国影视剧对他国领导人最砸锅的一次“演绎”,当属2014年的《刺杀金正恩》。这部荒诞喜剧虚构了西方记者针对朝鲜领导人的刺杀。韩裔美国演员的丑化表演,让当时一触即发的美朝关系雪上加霜。电影还没上映,就引发朝鲜官方及民众的强烈声讨。多方压力下,这部被投资人给予厚望的“话题大作”最终只收获1000多万美元的票房,可谓赔本也没赚到吆喝。
(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