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鹤++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商贸流通业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提供的数据,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进行比较:1979至2014年间平均增速分别为7.4%和7.6%;2001至2014年间平均增速分别为9.2%和7.9%。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4元;到2000年,二者分别为6280元和2253元;到2014年,二者分别为29381元和9892元。结合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在1979至2014年这36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还略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是因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起点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特别是从2001至2014年这14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长,其增速远快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所以截至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我国的发展目标是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首先满足人民生存、生活需要。所以禀承这个发展原则,我国一直把农民增收放在“三农问题”的首位。面对当前仍然存在的城乡收入二元问题现状,必须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中央农村会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体系存在严重问题,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不能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能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农业发展问题。我国农业当前面临因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导致的“三量齐增”问题。我国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代:首先,農业生产资料成本增加,即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排灌等生产成本增加;其次,农业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最后,土地租金持续上涨。农业生产高成本使农民有选择的安排生产种植种类,导致供需不对称;高成本使我国国内粮价相比国际粮价缺乏竞争优势。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年上升的同时,出现粮食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
(二)商贸流通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特征。现代农业不是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而是一个产业体系。这个体系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为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二是为了实现最大的产业价值,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这一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为实现这两个目标,需要农业生产、经营、市场、服务等各关联效应较强的主体,通过分工合作建立起一个横纵交错的有机体系,横向和纵向各有分工,又互相交错。在横向上要实现满足特定市场需求这一目标,即解决农业的多功能开发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国居民已经从仅仅追求“吃饱”、“穿暖”的生活阶段,上升到追求消费品质和消费种类的更高发展阶段,这也是导致我国农产品进口量逐年上升的原因之一,所以横向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该包括粮食产业、生态产业、农业文化产业以及农业服务产业等。在纵向上要实现最大产业价值这一目标,集中实现现代农业的产业价值链,突破原有的专注农业生产这一固有思维,扩展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即从田间地头通过加工、储藏、运输过程到达餐桌消费的全过程链条。以专业化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实现价值最大化。
商贸流通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商贸流通业决定着现代农业横向发展目标的实现。商贸流通业以其不同的组成如零售业、餐饮业等满足民众对农产品消费的不同需求。商贸流通业不仅直接作用于农产品消费环节,还通过对现代农业横向体系中的粮食产业、生态产业、农业文化产业以及农业服务产业等产业的作用,对现代农业起到间接影响。任何现代农业横向体系中的子产业都离不开商贸流通业,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被生产出来,到剩余价值的实现,必须经过从生产到销售这个环节,这一环节决定着剩余价值的实现,商贸流通业就是连接生产和销售这个过程的最重要一环。其次,商贸流通业决定着现代农业纵向发展目标的实现。商贸流通业同样决定着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现代农业的高附加值体现在对各个环节的专业分工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不是单一的存在,正如市场中的每个企业虽然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不同,但都要经过“购、产、销”这个周转、循环的过程一样,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涉及到的子产业、相关企业都要依赖于商贸流通业实现其自身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
我国商贸流通业存在的问题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缺乏整体性布局
长久以来,我国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商贸流通业在我国整体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布局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商贸流通业和一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呈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征,经济水平决定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而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起正面促进作用或反面的抑制作用。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上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业的不可或缺性;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轨迹能够看出,商贸流通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产的主导思想相一致,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经过了快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我国成为“世界工厂”,迅速改变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使物质极大丰富,商贸流通业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得到凸显。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要实现利润,必须让商品能够卖出去,实现“惊险的一跃”。而当生产能力快速发展与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和成本刚性上升相结合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是行业问题,而成为制约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核心要素之一。虽然商贸流通业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但是着力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法律和指导性文件仍然不足以推进其快速发展,发挥商贸流通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的作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仍然在国家层面上“获利不足”,缺乏顶层设计。
(二)商贸流通成本过高
商贸流通经营成本高。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的调查,有四个因素导致商贸流通服务业企业税费沉重、流通成本高。这四个因素分别是:店铺租金、人工成本、刷卡费用和税收负担。这四个因素只是导致经营成本高的部分原因,更深的原因在于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以及商贸流通市场保护、市场分割带来的成本。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包括商场店铺设施、仓储设施和物流配送设施等诸多方面。随着全球化、互联网以及我国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等的影响,商贸流通业也发生着新变化。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进入到多样化、个性化和享受化的需求时代,相应的要求传统的百货、超市由单纯的卖货点向综合性商业转变;由单纯销售日化用品、小食品等“包装”产品,向生鲜特色品种转变;传统小而专的批发市场向规模化、综合化的集聚商圈转变。这就对传统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挑战,传统集中于城市圈的小、专、散的专业市场限制了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加大了流通成本。同时,我国商贸流通的内外贸标准化问题也是成本加大的原因之一。流通标准化能够规范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推动流通业规范化、集约化、国际化、现代化。但是在内贸上,我国商贸流通业在批发、零售、农机流通、餐饮、家政服务、农产品、畜禽屠宰、药品流通等涉及重大发展、民生的领域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制度;在预付费消费、生产资料流通、租赁、特许经营、再生资源等新兴领域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制度。在外贸上,我国的肉畜、水产品、农产品在出口时的运行方式、标准规范和监管模式,面临发达国家日益严苛的绿色壁垒,造成成本提高甚至商品退回。基础设施和标准化滞后,加大了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成本,主观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又人为加大了流通成本。
商贸流通的制度成本高。体制机制是制约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有体系的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国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14年的《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各项收费实行目录清单管理,不断完善公示制度;加大对违规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各类乱收费、乱罚款和摊派等行为。《2015年流通业发展工作要点》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但不重视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思想影响尚在,当前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到位,还没有实现减少行政管理成本,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目标。
(三)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
農村商贸流通业有我国商贸流通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又有着自身的特性问题。商贸流通业对第一产业的发展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已经成为诸多电商的竞争市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使农业逐渐摆脱传统的单一产业生产,转变成高附加值的包含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现代农业,绿色、有机、新鲜成为新的消费重点。面对新需求,现有的农村商贸流通业亟待发展转型。相比我国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差的现状,农村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更加滞后。农村多是乡村小商店经营形式,商品质量不高、规模小、店面少;现有的农村小市场难以实现商贸流通效率目标,物流配送滞后、流通成本高、网络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产业分工、经营项目趋同;现代农业所需的绿色物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
(四)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弱
商贸流通企业是商贸流通的主体,受制于商贸流通业政策、商贸流通成本以及商贸流通企业自身的问题,我国商贸流通企业较分散、规模小,没有形成集团化、规模化,没有形成流通产业有效分工,各流通主体间关联度低;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与现代市场消费需求接轨,竞争力弱。
完善商贸流通业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商贸流通业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地位
随着现代流通方式的快速推进,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不断加强。商贸流通是对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目标没有先后之分,没有轻重之别,都是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面对如此重要的关键时期,商贸流通业对于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吸纳就业、改善民生,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必须进一步明确商贸流通业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提升流通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实现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的转变,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二)推进流通体制改革以降低制度成本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受到体制机制束缚,转变政府职能是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商贸流通业发展也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减少政府干预,以市场竞争为手段促进商贸流通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流动。政府在商贸流通业发展中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顶层设计主体,也是管理服务的主体。商贸流通业的基础性、先导型产业地位,需要国家出台与之地位相符的政策、措施,细化商贸流通业各环节的支持措施。不断加强内贸流通领域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整合和优化各部门职责。已经出台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建设以及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确保落实;拟定目标要加强监管、考核。适时制定和调整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政策,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分割,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构建公平竞争、机会均等、有利于商贸流通企业自由发展的竞争环境。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且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流通体系
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布局体现了对商贸流通业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思想。当前,我国商贸流通行业面临着去库存和补短板的压力,规划商贸流通业的未来发展不能一味采取新建和扩大这两种手段,要以提质增效为指导思想,优化流通设施和载体供给结构,对原有设施进行升级,合理引导大型商业设施建设,有效实现闲置流通设施的综合再利用。
其次,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和发展要求。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我国消费品市场已经向高质量阶段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针对这种消费特征。商贸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必须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和发展要求。结合现代农业的特征,商贸流通业的基础设施要体现现代化和智能化,要实现绿色流通,加强标准化建设。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兴建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乡村物流体系。在农产品生产端,解决绿色、标准化问题。在重点农产品产地,完善预选分组、综合加工配送、包装仓储、冷链物流、产品追溯等基础设施。在农产品仓储配送环节,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库、公共仓储配送设施,特别是完善农村物流设施。在农产品消费端,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培育集零售、餐饮、配送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推进标准化的城市分拨、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绿色、高效的城市物流网络和社会商业设施。
(四)增加流通企业竞争力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产业转移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驱使商品采购、生产、销售过程全球化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在这个新市场中,我国要更好的参与其中,就需要形成一批能够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物流企业。因此,政策上,要推动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在资金上,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流通企业的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中小商贸企业发展活力。给予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涵盖信息咨询、创业辅导、电子商务应用、企业融资等经营活动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助力优势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帮助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尽快成长,形成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的有效分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