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臻蔚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常态下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路径创新研究”(基金号2015SJB365);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课题“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转移劳动力创业融资路径与策略研究”(基金号SK2015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处于缩小态势,但目前差距依然较大。对此,本文以流通溢出效应为视角,深入分析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分析发现,流通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的影响随着农村区域发展的差异而存在差异,但最终都是通过劳动力、就业、消费、投资等方面来影响城乡收入水平,引起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流通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多种改进路径,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投资条件;鼓励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改善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农村消费潜力;改善农村融资条件,政策促进贷款向农村偏移等。以期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与均衡发展。
关键词:流通业 溢出效应 城乡收入 差距分析
引言
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影响活动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除组织以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流通业溢出效应是指流通业的发展情况不仅对流通业产生影响,而且对于流通业以外的其他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溢出效应主要包含为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分析流通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从本质上而言是分析流通业的发展对收入的影响,流通业的不平衡发展会引起收入差距的不平衡,而流通业的平衡发展也会引起收入差距的平衡化。但并非绝对,实际上,流通业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路径较为复杂,并且不同路径影响的方向和机理存在很大区别。分析流通溢出效应对收入的影响,有利于通过调节流通业的发展来实现区域收入差距的均衡化,这对于解决我国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突出表现及原因
(一)城乡收入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差距依然较大
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异呈现阶段性变化。据中国统计信息网显示,在1997年以前收入比呈现下降趋势,1995年城乡收入比为2.71,而1997年为2.47。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并通过农业带动工业的发展。这时期农村劳动力已经部分流出,但大量的劳动力依然在农村。1997-2007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期间,政府大量政策倾向城镇,促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出,土地抛荒严重,农业收入降低,农民收入水平下降。不同方向的收入冲击,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迅速拉大。1998年城乡收入比为2.51,而2008年上升至3.33。上升幅度非常大。2008-2015年城乡收入比呈现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3.33下降至2015年的2.73。收入比回到了2000年和1995年的水平。形成这种趋势的重要原因在于,城市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处于转型时期,而政策逐渐向农村偏移,改变了农村的环境条件,如交通、医疗、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不断完善。同时,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对投资者进入农村提供了一系列的鼓励性措施,如减税、直接补贴、融资帮助等。2012年为了推动农村商品贸易的发展、推进内销战略,政府采取家电下乡的政策支持農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电子产品深入农村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政府又通过一系列措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并完善城乡物流体系。通过一系列政策,农村农业、工业、服务业都得到了彻底改善,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我国城乡收入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但是当前差距依然比较大。
(二)区域间城乡收入存在差异性,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效应显著
我国区域之间城乡差距呈现很大的差异性。东北部的城乡收入差异最小,2014年城乡收入比为2.37,2013年为2.41,大幅度下降。中部城乡收入的差异较小,2014年城乡收入比为2.47,2013年为2.52,大幅度下降。东部的城乡收入差异一般,2014年城乡收入比为2.58,2013年为2.63,小幅度下降。中西部的城乡收入差异最大,2014年城乡收入比为2.94,2013年为3.01,大幅度下降。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异与经济的发展程度具有一定关系。西部经济发展最弱,其城乡收入差距最大,而东部、中部、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城乡收入差异大幅度小于西部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效果上,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城市经济实力及以城带乡的发展效果较好,其农村区域发展越快。比较各个区域的城镇收入差异和农村收入差异也可以看出,东部经济发展最快,其城镇收入和农村收入水平也表现为最高,而西部发展经济水平低,城镇收入和农村收入水平也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实际上,引起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效应。
流通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
(一)物流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物流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如图1所示。一是物流成本水平。从房屋和土地租赁的成本而言,农村地区的成本较低,物流企业会偏向于选择土地租赁成本较低的地方。从距离运输而言,如果城乡交通便利,那么物流运输成本较城镇运输成本增幅不大,在总成本控制的条件下,物流企业会偏向于农村地区。但如果农村交通不便利,且比较偏远,那么物流企业基于总成本的考虑,则不会选择发展农村地区物流。实际上,城乡物流成本较低时,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成本也会较低,这有助于促进商品在城乡地区的商品贸易流通。很多生产企业基于成本的考虑,也会选择农村地区,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农村非农产业结构。物流企业、商贸企业、生产企业的集中必然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二是物流效率水平。除了成本考虑外,物流的效率水平也会影响企业的选择。随着生活速度加快,人们对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物流业的效率就是之一。物流企业除了考虑成本外,也必须基于顾客需求考虑效率问题,即使农村道路顺畅,如果路程远,物流业企业也不会考虑入驻或提供服务。这意味着在交通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城乡的远近也会影响物流企业的入驻。生产企业、商贸企业亦是如此。如果物流效率较低,生产的产品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出去,而外面的产品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进来,这时企业不会考虑入驻。这种偏好选择,尤其体现在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生产与贸易上。如果物流效率引起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商贸企业偏离,城乡发展差距拉大,那么该农村区域的收入水平难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自然会扩大。因此物流业的发展不仅通过物流企业,也会通过生产企业、商贸企业来影响城乡收入水平,使得城乡改变收入差距。
(二)商流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商流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人口吸引力上。商贸流通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的贸易发展程度。如图2所示。实际上,本地效率下,企业为降低成本也会选择离城市较近,或者就在城区作为生产产地。这种区位选择倾向会导致生产投资者和商贸投资者向城市和城市周围集聚,导致农村被沦为外围。这将进一步恶化城乡产业分布,农村难以脱离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结构,这种产业结构性差异将恶化城乡收入差距。但这种差距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影响较小,这是受人口流动性的限制。虽然商流对人口的流动产生吸引力,但是如果人口并不能因为该吸引力而流动,那么商贸对人流产生的影响较小,人流即不会大量往城市流动。这时商贸也不会因为人流的集中而集中,生产企业也不会因为人流、商流的集中而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贸易,尤其是国内之间的贸易强调无阻碍,人的流通阻碍也越来越小。从政策层面,政府也只能通过鼓励性政策吸引人流回归,比如通过奖励回乡就业、创业的政策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但是不能通过抑制性政策限制农村劳动力外出。因此,随着经济的市场化,交通的便利化,劳动力流动越顺畅,商流的不平衡会更加加剧城乡人口集中度的差异化,加剧城乡收入差距。
(三)资金流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资金流也是流通的重要部分,其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如图3所示。实际上,在投资、生产、贸易集中的区域也是资金流集中的区域。改革开放初期,为促进工业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以工促农的政策下,农村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城市经济在投资充裕的条件下,基于优惠政策,商品贸易投资、生产投资以及其他服务业的投资都会大量集中,并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且劳动人口向城市区域集中,这必然会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资金流的溢出效应从本质上而言依然是通过投资和消费影响,投资即投到生产和商贸流通中,消费即人们创造的收入主要的支出。资金流的溢出效应实际上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流会呈现一种方向性,并带动基础设施条件、投资条件、交通条件等多个方面的改善,拉动更多的人口集中。二是资金流的集中往往伴随着企业、个体户等各种生产与商贸市场主体进入,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并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三是资金流虽然受到政策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市场影响因素,往往经济较为发展的区域资金向其偏移,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居民收入水平呈正比,因此资金流的差异会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而拉大区域收入差异。对于城市而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投资环境较好,人口较为集中,市场容量较大,这些因素必然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去。反之,对于农村而言,市场不集中,基础设施不足,很多农村交通不便,市场容量也不大,这些因素不利于资金的大量进入。城乡条件的差异必然引起资金流的差异,而资金流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城乡条件的差异,从而恶化资金流的差异。
(四)信息流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日益完善并加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水平成为影响产业、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影響机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流溢出效应会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在城市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基础上,城市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机会,因此城市本身对劳动力流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城乡劳动力供求信息流通顺畅,城乡劳动力供求的信息传递非常快,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城乡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格局,但是从目前就业形势而言,农村劳动力富余,且年轻劳动力有偏向城镇就业的思想,就业信息的顺畅性会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二是商贸信息流会影响投资方向。在农村经济日益上升的形势下,商贸信息流的溢出效应会促使投资者进入,并带动农村经济上升、带动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但是,如果农村经济处于严重落后状态,这种信息会让投资者远离,因此会恶化城乡收入水平。因此,信息流的溢出效应对城乡投资的拉动是双向的。三是城乡信息流的不平衡性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当前我国城乡供求信息并非顺畅,存在流通障碍。农村居民由于多种因素难以获得城镇各类信息,而城镇居民因为农村信息流的障碍难以获得农村信息。这时,城镇经济的发展无法带动农村经济,投资者也因为市场信息不足不会涉足农村,农村自身对自身的信息了解也不充分,这时大量居民基于对城市的向往而流出农村。这是目前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难以回流的重要原因。
流通溢出效应背景下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创新路径
第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投资条件。流通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的影响最根本在于其会影响流通发展不平衡,而流通发展不平衡的核心在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首先拉动投资,而投资者在投资选择上更多的是考虑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即农村投资条件。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含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交通设施、生活设施等。此外,基础设施的改善,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人口也存在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政府要发展农村,减少城乡收入差异,首先需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第二,鼓励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改善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农村消费潜力。流通业的发展和流通业溢出效应影响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都依靠劳动力。实际上劳动力收入水平也与劳动力质量相关。因此,要改善农村收入水平,除了要改善设施、引进企业提高就业外,也需要吸引大量劳动力进入,改善农村当前老人妇女集中,而中青年劳动力流失、高知识高技术劳动力缺失的格局。这是商业发展、工业发展、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对此,政府应该继续强化农村劳动力回流的政策措施,实现城乡人口结构协调。实际上,劳动力的回流也会带动农村消费的回流,扩大农村市场,有利于促进各个产业的发展。
第三,改善农村融资条件,政策促进贷款向农村偏移。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投资向农村偏移,融资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很多企业入驻一个区域,除了自身携带大量资金外,很多资金需要依靠当地融资。给投资者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是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条件。政府要改善农村经济条件,发展农村流通业,吸引资金向农村流动,都需要改善农村融资条件,应出面与银行协商,出台一系列当地银行贷款偏向的政策,以此促进贷款向农村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