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17-08-22 03:15何长辉
理论建设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科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何长辉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何长辉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和保障。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经费投入不足、总体素质不高、体制机制不活等突出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以加大人才投入力度为保障,以加快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人才体系为旨归,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安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重要讲话精神,对标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部署要求,调查分析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差距,研究提出加强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进一步繁荣发展安徽的哲学社会科学。

一、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安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步提升,初步形成了高等院校以教学与科研、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科研院所、党政群政策研究机构以应用研究、政策研究为主,党校行政学院及讲师团以干部培训教育为主,各具特色、相互呼应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力量配置格局,也由此形成了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基本队伍。

(一)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集中分布于省级学会(研究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讲师团以及党政部门研究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省级学会(研究会)153个、会员6万余人。在职教学研究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的1.2万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占9.4%,副高职称的占33.3%。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社科专家168人,省政府特殊津贴社科专家202人。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技术带头人50人、带头人后备人选91人。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评审组专家14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全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队伍中,学历层次较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数近万人,整体学历层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底,安徽高等院校从事社科活动的人数为24127人,位居全国第7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6763人,位居全国第14位,从事社科研究发展人员11675人,位居全国第14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4191人,位居全国第17位。

(二)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成长的机制与平台

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5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研究机构45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3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涵盖了所有23个一级学科。在文史哲等传统支撑性学科基础上,古文字学、徽学、中国古代诗学、桐城派文学、淮河文化、老庄文化、安徽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等领域逐渐形成特色。此外,一些交叉学科和冷门学科的建设也有突破性的发展,一些领域还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学术界有地位、有影响的优势学科。〔2〕

《安徽通史》《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出版面世;徽学研究中心、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快速发展;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初成体系。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发表理论文章稳中有升,2013年有2篇入选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名列全国前茅。

2.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项目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有效平台。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许多优秀人才和教学科研骨干大多是在承担两级社科基金项目过程中成长起来的。2013年全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8项,资助总额近2600万元,立项数和资助额居全国31个省区市第十一位。

3.社科期刊

社科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重要阵地。安徽社科期刊中,入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分别有7类、5类、4类。在人民大学报刊复印(2012)转载学术论文综合指数排名中,《学术界》《江淮论坛》分列综合类期刊(100强)第七十四、第八十六位,《安徽史学》名列历史地理类第十三位,《安徽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分列高校学报(100强)第六十四、第六十七位。

4.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平台。一是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学界兴皖咨议》《咨政》《决策》和“安徽发展报告”“安徽发展蓝皮书”等成为应用对策研究展示的重要平台,一批重大现实问题调研报告、专家建言和政策建议,得到中央、省领导多次批示,被有关部门采纳。二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面向社会大众开展理论宣传教育。“经济大讲堂”“宣传文化系统读书报告会”“安徽人文讲坛”等高端讲堂深受欢迎,理论下基层、形势政策教育、社科普及活动月等品牌活动广泛开展。重大主题宣讲及时深入,理论宣讲工作居全国前列。

二、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与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部署要求相比,尚面临诸多短板;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短板和差距主要体现为经费投入不足、总体素质不高、体制机制不活等三个方面。这些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健康持续创新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安徽的学术、安徽的理论、安徽的哲学社会科学远不及安徽的黄山蜚声海内外的重要根源。

(一)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徽不断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力度,省社科规划项目经过改革创新,发布年度、项目类型、资助金额全面升级。尽管如此,投入总量仍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队伍建设实际需要,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瓶颈。

从财政拨款来看,以全省唯一的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省级社科院为例,皖沪苏浙2015年度财政拨款情况如表一所示。

表一:2015年度皖沪苏浙社科院财政拨款与在职人员情况

从表一可以看出,安徽省社科院2015年度财政拨款额度,在职人员人均工资、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三项指标远不及沪苏浙省级社科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安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经费与沪苏浙同样存在较大差距(见表二)。

从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资助额度来看,皖沪苏浙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额度情况见表三:

表三:2016年度皖沪苏浙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额度一览表(单位:万元)

从表三不难发现,安徽社科规划项目资助额度对标沪苏浙相差甚远,尽管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资助额度等同浙江,但是浙江除此之外,尚有资助经费1-3万元不等的诸如“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众多专项研究课题。

(二)总体素质不高

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总体素质处于全国中西部领先水平,但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的社科人才相比较,总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大师级人物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缺乏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相统一的高水平人才。由此导致整体创新性不足,传统基础研究,精品力作弱,应用对策研究,管用的成果少。

高校人文社科奖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奖励,是衡量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被有关部门采纳的研究与咨询报告数量则反映其社会影响力和对决策的影响力。调查显示,安徽高校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被有关部门采纳的研究与咨询报告数量,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以2014年安徽高校人文社科获奖情况与被有关部门采纳的研究与咨询报告数量为例,全国获奖成果共计3722项,安徽获奖68项,居全国第17位,其中国家级和部级只有1项,全国提交研究与咨询报告共计10659篇,其中被采纳5138篇,安徽提交36篇,居全国第26位,被采纳30篇,居全国第22位。与沪苏浙对比情况如表四所示。

表四:2014年皖沪苏浙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获奖与报送研究与咨询报告情况

在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与沪苏浙相比偏低。以高校为例,2014年,安徽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为28.03%,而沪苏浙的占比分别为43. 76%,40.86%和37.32%。此外,人才老龄化日益严重,梯队结构不合理,也有不少专业和学科门类出现人才断层现象,面临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和急需人才断档的困难。

科研实力尚待进一步提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人文社科类研究项目,是衡量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科研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努力争取承担更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安徽1993—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立项409项,位居全国第17位,与沪苏浙相比差异明显(如表五所示)。

表五:1993—2011年安徽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与沪苏浙对比统计表

(三)体制机制不活

早在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就提出“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时至今日,相比沪苏浙等发达地区,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依然存在体制机制上的桎梏,在人才领导管理体制、评价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人才领导管理体制方面,没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人才工作领导管理机制,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全面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统领和整合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领导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而安徽不同部门的人才虽然各具特色,但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缺乏协调、互不通气,导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资源不能合理配置,造成人才资源严重浪费。

人才评价机制方面,存在人才评价行政化、评价理论和方法不够完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构和人员不够专业等问题。对科研成果的评价,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评价方法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重人情拉关系、跑职称拉项目、本位主义、门户之见等不良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人才激励机制方面,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制度需要完善,没有形成完整而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

三、加强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加大人才投入力度为保障,以加快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人才体系为旨归,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聚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高地,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加大人才投入力度

一是设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增加省文化强省建设、省宣传文化事业“两项资金”,形成稳定、长效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资金投入机制。二是提高省社科规划项目、省软科学项目、省社科普及项目的批准数量和支持经费额度,增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财政拨款额度,每年评定事关美好安徽建设亟需研究的5-10个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和专项经费支持。三是鼓励各级单位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等多方投入的新格局。四是盘活存量,科学安排,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完善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加强绩效评估和审计,强化社会监督。

(二)加快构建人才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3〕可见,加快构建人才体系是加强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旨归。

1.以精品工程、重点学科、科研团队带动工程为依托,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研究实力强的科研团队

打造系列精品工程,培养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学术领军人物。一是打造“安徽学术”精品,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重点领域的研究。二是打造“学界兴皖”精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安徽实践为主攻方向。三是打造“厚重安徽”精品,研究利用徽文化等安徽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支持老庄文化、建安文学、程朱理学、桐城文派、安徽民俗、安徽戏剧、安徽历史人物、安徽重大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献等领域的深度研究。

实施重点学科提升工程,构建国家—省—院校三级联动、分层次建设、全方位推进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大力提升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重点学科。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

实施科研团队带动工程,以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为龙头,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和研究力量,创建中国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创新安徽、改革开放、徽文化十大研究基地,推进新型智库试点,培育省级重点智库,形成一批研究实力强的科研创新团队。

2.以实施高端人才培养工程为载体,打造知名学术领军人才

通过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省拔尖人才、青年英才计划、名家培养计划等,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知名学术领军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实行高端人才特聘使用办法。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制定重点领域人才引进计划,支持公开招聘引进一批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知名专家学者。坚持从海外引进与送出国门进修深造相结合,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3.以实施中青年人才工程为路径,促进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在享受政府津贴专家中、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人才、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中,扩大参评领域,增加人才占比。每年重点培养10名中青年社科英才,以培育中青年学术后备力量。采取设立优秀中青年科研人才培养课题专项、出版资助、优秀成果奖励、支持国内进修和学术交流、增加出国研修和交流机会、选派到重要岗位挂职锻炼等主要措施,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三)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是动力,“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3〕,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深化人才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改善党委政府对人才的领导管理,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作“一把手责任制”的长效领导体制,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第一资源”理念,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纳入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建立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专家学者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经常给他们出题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1〕。

深化人才领导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人才工作规律、适应人才发展需要的领导管理体制,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统筹管理研究规划、研究项目、研究基地、资金分配、评价评奖活动,统筹管理不同部门人才、不同层次人才、不同年龄结构人才、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人才、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

2.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人才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3〕这就为我们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区别于其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必须把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识别、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首要条件”〔4〕,构建以创新、能力、实绩和贡献为重点,符合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的多元评价机制。

改革职称评审和人才遴选机制,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头衔等倾向,建立以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代表性”成果评价标准,引导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做大学问、出大文章。

3.深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

人才激励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保证。深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要科学量化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和效果控制,以人才为本,以政策、分配、投入为着力点,把创新、能力、实绩与报酬挂钩,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加强绩效审计评估,建立竞争性进入与不适应退出制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规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制度并加大奖励力度。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表彰力度,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1〕促进优秀人才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1〕谢广祥.加快美好安徽建设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2).

〔2〕程必定.繁荣发展安徽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方向〔N〕.安徽日报,2016-06-27.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4〕蔡秀萍.社科人才: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承担者〔J〕.中国人才,2014,(6).

〔责任编辑:梅林〕

何长辉,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

猜你喜欢
社科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社科成果展示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