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2017-08-22 03:54李伯谦
关键词:仙人洞陶器起源

□李伯谦

陶器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李伯谦

陶器的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陶器出现以前,人类使用的工具,木器也好,骨器也好,石器也好,都是自然界存在的材料经人加工而成的。陶器则不同,它是人类用自然界的土、砂和水搅拌以后,经人手捏、贴塑或盘筑成型后再火烧而成。陶器的功能是盛装或炊煮食物,有了陶器,人类才能将猎获的动物和采集的植物果实、块根煮熟而食,从而使人的脑容量增加,不断提高人类的智力。陶器的发明和农业、定居生活的出现也密切相关。正因为有了陶器,有了获取足够的和比较稳定的植物籽实的需求,才促使人类将野生的籽实植物驯化成农作物,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因此,便促进了定居生活的出现。这些变化虽然是自发的、不经意的,但积累的结果,却使人类社会逐渐由旧石器时代转变为新石器时代。这个重大转变虽然是人类多种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陶器的发明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囯以来,陶器便成了考古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划分地层虽主要依据土质土色的变化,但也要参考地层出土陶片的形制特征;遗址的分期,虽取决于多项指标,但主要看不同层位陶片形制的变化。至于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命名,主要依靠对陶器的研究成果,考古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灰陶文化、几何形印纹陶文化,无一不是着眼于陶器表面颜色或者纹饰特点的命名。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研究瓷器的起源也要追溯到陶器。正是因为陶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陶器的起源研究自然就成了考古学家关注的课题。

十分可喜的是,2016年11月26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涛副教授围绕早期陶器发起召开了一次“陶器研究:技术、经济与社会学术研讨会”,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100多人与会,由此可见学术界对此问题的重视。这是陶器起源研究的一次盛会,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在我的记忆中,围绕早期陶器专门召开研讨会,这还是第一次。研讨会上,代表们围绕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年代测定、胎土成分、烧制温度、制造工艺、功能、同出遗迹遗物、地区差异、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国内外发现的比较等问题做了发言,最后由王涛博士的导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先生做了总结。

现根据有关发言和会议纪要,将会议讨论要点梳理如下:

一、早期陶器的发现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发现出土早期陶器的遗址有20多处:

江西万年仙人洞[1],湖南道县玉蟾岩[2],广西鲤鱼嘴[3]、顶狮山[4]、庙岩[5]、桂林甑皮岩[6]、大岩[7],广东牛栏洞,云南景洪娜米囡洞穴[8],福建奇和洞[9],浙江浦江上山[10]、小黄山[11],吉林白城双塔[12]、大安后套木嘎[13],河北于家沟[14]、徐水南庄头[15],北京怀柔转年[16]、门头沟东胡林[17],河南许昌灵井[18]、新密李家沟[19]、淅川坑南[20],山东济南张马屯[21]等。从分布来看,大体以长江为界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块。

二、早期陶器的特征

南方以仙人洞(图一)、玉蟾岩(图二)、庙岩、甑皮岩(图三)等为代表,陶胎夹砂,多见大小不等的石英颗粒,大者直径可达20毫米,结构疏松,吸水性强,陶色多以褐色为基调,有红褐、灰褐、黑褐等;器型多为圜底釜类,大多敞口、斜弧腹,由捏塑、贴塑或泥条盘筑法制成,纹饰除素面外,兼有条纹、绳纹、戳印纹、网格纹;烧成温度低,仙人洞温度最高达840℃,玉蟾岩仅600℃,一般700℃~800℃。经测定,仙人洞年代最早距今2万年,玉蟾岩1.8万年,庙岩1.7万年,其他多在距今1万年左右。

北方以吉林后套木嘎(图四)、白城双塔(图五)、河北于家沟、北京东胡林(图六)、河北南庄头(图七)、河南李家沟(图八)为代表,器型多见平底器,有平底罐、筒形罐、平底盂、碗等,陶胎多夹砂,有石英、云母、贝壳末等,胎质疏松,火候偏低,器壁略厚,最厚可达12毫米,陶色多褐色,有红褐、黄褐、灰褐、黑褐等,多素面,纹饰有绳纹、压印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剔划纹,多由泥片贴塑、泥条盘筑法制成,年代在距今1万年左右。

三、年代

根据碳十四测定结果,正如上所述,仙人洞可早到距今2万年,玉蟾岩可早到距今1.8万年,而北方普遍多在距今1万年左右,南方要早于北方。

四、地区差别

图一 仙人洞陶器

图二 玉蟾岩陶釜

图三 甑皮岩陶器

南方所见早期陶器不仅在年代上早于北方,在器型特征上亦与北方有明显区别。南方多见圜底器,北方则多见平底器;在纹饰上,南方多素面,纹样单纯,仅见条纹、绳纹和少量戳印纹、网格纹,北方亦多见素面,但纹样较南方丰富,除绳纹,常见压印纹、附加堆纹、剔划纹;陶胎亦普遍厚于北方。

根据此次会议上的报告和讨论,特别是以上归纳的要点,笔者认为围绕我国陶器起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陶器的起源不是只有一个源头,而是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源头。南方早于北方;南方流行圜底器,北方流行平底器;南方流行绳纹,北方流行压印纹、附加堆纹、戮印纹;陶器的制法,初有捏塑,继之有泥片贴塑和泥条盘筑;陶器的烧成温度,400℃至800℃,一般在700℃至800℃。

图四 后套木嘎陶片

图五 白城双塔遗址出土陶片

图六 东胡林遗址出土陶片

图七 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陶片

图八 新密李家沟遗址出土陶片

会议既形成了如上一致认识,同时在一些问题上也有不同看法:

1.陶器的起源和农业的起源有无关系?朱乃诚先生在《关于陶器起源的若干问题》报告中认为:“陶器起源与原始农业无关,与采集狩猎经济有关。”高峰先生在《陶器的起源与全球新石器化》的报告中认为:“晚更新世晚期至末期全球釆集狩猎人群广谱食性化、定居和用火等因素是陶器起源的关键。”陈伟驹博士在《有关华南早期陶器起源的一点思考》报告中认为:“陶器出现与贝类炊煮无关,也许和谷物利用例如野生水稻有关,不应过早地把陶器起源放到农业起源之下。”杨晓燕研究员团队的马志坤博士后在题为《植物遗存解释的早期陶器功能》报告中,介绍了他们研究组通过淀粉粒和植硅体等分析方法研究陶器上附着的植物遗存,进而探讨早期陶器的功能,认为:“中国北方地区的陶器可能与植物驯化等农业活动相关。”崔剑锋先生通过对兴隆沟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的陶器进行化学分析与比较研究指出:“陶器发明使得人类可以使用更多方式加工食物,原本无法食用的野生植物亦可做熟后食用——陶器发明至少间接地促进了农业的起源。”

2.陶器的起源是多元还是一元?陶器多元起源论几乎是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看法。我囯出土的早期陶器南方年代早于北方的事实,似乎已为此做了结论,但陈宥成在他的题为《中国早期陶器的起源及相关问题》的报告中,虽然肯定中国早期陶器南北方差异的存在和南方早于北方的事实,但他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段中国南北方人群有不同的社会交流网络,目前中国南北方早期陶器的文化面貌的差异,附加时间的维度之后,体现出更多的应当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方交流的‘阻断’”,因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陶器单一起源理论的假说。

在迄今已发现的20多处遗址中,我曾经参观过发掘现场的有仙人洞、东胡林、娜米囡、李家沟,而南庄头遗址的发现和第一次发掘,笔者更是参加者。虽然出土早期陶器的遗址有了更多的发现,也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离学科发展的要求和大家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因此,笔者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能掀起一个陶器起源研究的新高潮,将早期陶器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自觉、主动、有计划地进行早期陶器遗址的调查和发掘。王幼平教授根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家沟考古队发现的马兰黄土——全新世黑垆土(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三叠层,发出了今后在中原地区寻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和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黑垆土层值得关注”的呼吁,他提议将黑垆土层出土的压印纹夹砂陶器与板状无支脚的石磨盘等文化遗存命名为“李家沟文化”,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原及邻近地区从裴李岗文化(阶段)到旧石器晚期文化之间的空白”。而早于黑垆土层的细石器层中新发现的局部磨制石器和陶片,则标志着陶器已开始应用于新旧石器的过渡阶段。除了李家沟,与之相同的尚有许昌灵井上层。如果继续展开调查,我相信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2.将陶器起源与农业起源、定居起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虽然目前我们还难以确切地说明三者起源之间的关系,但种种迹象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正像王幼平教授在报告中所指出的,“在该时段地层中也发现很多人工搬来的石块,这是过渡阶段新出现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现象,与人类定居活动有关,指示了在旧石器末期的细石器阶段人们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行为。这是联结中原及邻近地区旧、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纽带……中原地区史前居民从流动性强、以狩猎大型食草类动物为主要对象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植物性食物与狩猎并重的早期新石器时代”。

3.将早期陶器与石器、骨角器、动植物及火塘等周围其他文化遗存、环境背景联系起来开展研究。这是会议发起者王涛先生在他的题为《早期陶器:新一轮的发现研究与思考》一文中发出的呼吁,他说:“只有将早期陶器放到更为宏观的背景中去观察,才能对陶器起源机制等问题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其实王幼平教授对李家沟黑垆土层陶器的研究,宋国定教授对坑南遗址陶器的研究,靳桂云教授对海岱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聚落和生计的研究,崔天兴先生对东胡林石煮法的研究,等等,遵循的都是这种综合研究的方法。赵朝洪和夏正楷两位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还特别强调这些方面的研究要和考古学研究结合,要有考古学者参加,主张“自然科学家在研究陶器的年代、工艺和功能等考古学问题时,要学会和考古人一起思考”。

4.年代学研究尚需继续努力。吴小红教授团队对仙人洞和玉蟾岩出土陶器的测年达到了令人满意和理想的结果。无论是仙人洞的距今2万年,还是玉蟾岩的距今1.8万年,都较以前测定的1万多年有很大的突破,这是通过国际合作向先进学习,不断改进、提高技术取得的收获。但是正像王涛先生所言,仙人洞的陶器,“从形态上看,应该还有更早的陶器存在”,李家沟早于黑垆土层的处于旧石器末期的细石器层的陶片的年代虽已测定,但毕竟数量太少,尚需积累更多的数据。总之,中原地区陶器的出现年代突破万年大关是完全可能的,这些都对年代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仙人洞与吊桶环》,文物出版社,2014年。

[2]吴晓红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早期陶器及其地层堆积的碳十四年代研究》,《南方文物》2012年第3期。

[3]a.柳州市博物馆等:《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83年第9期;b.傅宪国等:《柳州鲤鱼嘴遗址再度发掘》,《中国文物报》2004年8月4日。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等:《广西邕宁顶狮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5]谌世成:《桂林庙岩洞六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文物出版社,2003年。

[7]梁亮:《临桂大岩遗址第二次考古发现岭南地区最原始陶器》,《桂林日报》2013年2月16日。

[8]《景洪娜米囡洞穴遗址》,《云南文化聚焦》2014年5月4日。

[9]福建博物院等:《福建漳平市奇和洞史前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3年第 5期。

[10]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等:《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 9期。

[11]张恒等:《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国文物报》2005年9月30日。

[12]王立新等:《吉林白城双塔遗址发现万年前后陶器》,《中国文物报》2012年9月14日。

[13]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吉林大安市后套木嘎遗址AⅢ区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4期。

[14]梅惠杰:《泥河湾盆地旧、新石器的过渡——阳原于家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5]a.保定地区文管所等:《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2 年第 11 期;b.李君:《徐水南庄头遗址又有重要考古发现》,《中国文物报》1998年2月11日。

[16]a.郁金城等:《北京转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北京文博》1998年第 3期;b.郁金城:《从北京转年遗址发现看我国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特点》,《北京文物与考古》2002年第5期。

[17]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考古》2006年第7期。

[1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灵井许昌人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6年第1期。

[19]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发现——新密李家沟遗址的发掘收获》,《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 22日;b.《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6年第1期。

[20]宋国定等:《河南淅川坑南遗址考古发掘》,《中国文物报》2011年11月18日。

[21]赵晓琳:《张马屯遗址丰富济南商代遗存》,《济南日报》2010年3月15日。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

[责任编辑 赵建春]

猜你喜欢
仙人洞陶器起源
仙人洞村
《庐山仙人洞》粉彩瓷瓶
大连王家村遗址出土陶器印痕分析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游仙人洞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半山有洞曰来仙
万物起源
不完美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