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博导的摇滚慷慨心

2017-08-22 06:25关心于
莫愁 2017年23期
关键词:窦唯吉他李白

□关心于

物理博导的摇滚慷慨心

□关心于

2017年3月,窦唯推出了音乐新专辑《山水清音图》。这张专辑粉丝等了四年,然而,最后红的却是专辑的吉他手陈涌海。

作为科学家的陈涌海主攻纳米、量子力学研究,荣誉等身:中科院半导体所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杰出青年科学家……一边是严谨、理性的物理大牛,一边是放情、恣意的摇滚大咖,他造了两个迥异而交融的人生,并在每个维度行走自如,自得其乐。

废墟上的张木生

19岁那年,刚刚从湖南考入北京大学的陈涌海,攒了两个月的饭钱,买了第一把吉他。

陈涌海出生于普通市民家庭,家在电影院旁,从小看了不少电影,学会了很多电影中的歌曲。

陈涌海大四的时候面临新的人生道路,面临与同窗分离,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情绪袭来,就有了写歌的欲望。接着,自弹自唱的摇滚青年陈涌海,成了摇滚乐队“常规武器”的队长,就着热辣的青春,在北大的草坪上放声歌唱,释放荷尔蒙。陈涌海至今依然怀念那段日子:“下了晚自习,深蓝夜空,青青草坪,有人唱歌,有人咏诗,三五成群。”

陈涌海一度与高晓松神同步。当一曲《同桌的你》红遍全国时,陈涌海和他北大的音乐同道们出了唱片《没有围墙的校园》,他的作品《张木生》和《废墟》也在其间。

那时,陈涌海常去圆明园的废墟上喝酒,情绪上来了,一吐为快,《废墟》就诞生于其时。曲中有一段念白:“我是典型的无话可说者,我只盛开米粒大的花儿,只有片刻的芬芳。风雨来时,我会落下我所有的花瓣,免得说它们是塑料的。”

但陈涌海更爱《张木生》。张木生是他虚拟的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山里来,苹果脸。城市很快让张木生的脸生了锈,空空如也的口袋掏不出钱,只掏出来尊严,又迷失了回去的路——“不知道谁摁下了他的Play键,他又喊又叫走在最前面。这个城市一定有病,但他只嫌自己病得太轻,白天夹着尾巴西装革履,黑夜里拿着刀子自己修理自己……”

陈涌海说,在青春的激扬与迷茫交杂混糅的日子里,这两首曲子就是自己的知己与心声。之后的很多年,虽然激情燃烧的岁月不在,但饮酒弹唱的习惯一直未改。在中科院攻读博士学位时,陈涌海自弹自唱《单人床布鲁斯》;在留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后,他为古词谱曲,李煜的《渔父》,张玉娘的《山之高》;当身居博士生导师,他依然会在好友面前纵情谱唱李白的《将进酒》……

走出校园二十多年,已有无数繁华过眼,无数悲伤入心,但陈涌海依然有着激情随时澎湃的胸怀,并幻化成吉他弦上的图腾。

他喜欢偶尔的这样恣意纵情,也喜欢在好友面前直抒胸臆的畅快。他有一个小众的圈子,圈子里的每个人都与他惺惺相惜,比如诗人俞心焦。他曾在自印的俞心焦诗集上郑重地写过这样一句话:“气在寻找着气,场在等待着场,酒在浇灌着酒,人生若无知己,滚也罢。”

刀把上的李白

陈涌海成为名人,是因为2011年的一段短视频。视频中,陈涌海衬衫西裤,短发眼镜,怀抱吉他,坐在大厅的红木桌上,弹唱自谱的《将进酒》。画质差,收音更差,但陈涌海仰头朝天,任性恣肆地唱着,一旁倚坐木椅、须发皆白的老人,击节颔首,陶醉其中,那是艺术大师钱绍武。慷慨激昂震惊了观者,网友们大呼:“这是李白附体了,要是李白坐在我身边,肯定就是这个样!”

陈涌海对此不置可否,他自认并不是那种霸气豪迈的人,“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很豪气。钱绍武大师近两亿的财产都捐给清华了;许秋汉,有兄弟要去西藏采风他几乎倾囊而出,真是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我,借大钱出去还得跟老婆商量。”

但陈涌海的慷慨豪迈保留在了吉他中。十年民谣梦,当年乐手多不再,只有他还在弹琴,性格也无大变,理性做事,淡然待人,除了诗歌和摇滚,再无其他爱好。

陈涌海承认这是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但他并不认为情怀只属于渐行渐远的这一代,“这种人哪个时代都有。”

陈涌海接到过很多选秀节目的电话,口号是“你有这个梦想,我帮你实现”。他毫不犹豫地一概回绝:“我的梦想用不着以这种形式实现。李白失意后索性诗酒人生,等我哪天也失业了,也有可能去卖唱。”

陈涌海弹唱吉他几十年,从没想着和名利勾连。他说他就想做一柄刀把子:“做不了刀子,也要做刀把子。哪怕做生锈的、钝刀的把子,也要跟刀子在一起。”

颇有些理想主义情怀的陈涌海觉得自己有些不容于这个社会。一次,他参加同学聚会,开始兴致不错,火锅欢腾,涮肉飘香,但大家很快便进入聊房子、车子、基金、股票模式,陈涌海如坐针毡,逃出来后跑到酒吧喝扎啤,又去看摇滚演出,才渐渐感觉到“活了过来”。那晚,他在豆瓣网上记录:“周四到周五,都是很好的月夜。孤月高悬。人世的繁华或者冷清,都是一样的清辉。想起刚读的李白一句: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每次都不过是仓皇而归。”

李白有友可携与同行,探访范姓隐士,陈涌海无人可携,无人可探,便只将心事寄予琴声和纳米。

陈涌海

越纠缠越自在

纳米和吉他一样,也是陈涌海千金不换的,“音乐是爱好,科研是职业,我的工作和业余生活泾渭分明,工作时非常理性,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学生还有点怕我。”

陈涌海是典型的严师,严肃,严谨,不苟言笑。他每天早上8点到办公室,晚上6点回家吃晚饭,9点又到办公室,忙到午夜12点才走。他放手让研究生自己去做试验,也会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遇到不用功的学生,他不发火,但会连连惋惜他们浪费大好年华。如果学生出现一些概念性错误还很固执,他就真着急:“我最希望学生能够做出比我好的成果来,这也是所有当老师的对学生的希望。”

在陈涌海眼中,科研跟打游戏一样,是有乐趣的。“达到目的时,都会在大脑产生某种让自己感到愉悦兴奋的化学物质,如果是常人难以完成的困难级别,完成了就能分泌更多这种物质,不然我也不会坚持做这行。”

科研界也有钻营的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出各种攻势。如果“攻”下一个千万元的课题,几年不愁。陈涌海觉得钻营此等事情,毫无意义。“我对这个世界不乐观,也不悲观,而是理性客观。有人觉得我可以混得更好,但我不愿意那么做。”

这样的陈涌海,在入世与出世间自由游走,同好者“闻着味就找上门来了”,比如窦唯。窦唯做《山水清音图》,四年磨一剑,里面有杨一的古琴和箫,有窦唯的键盘和陈涌海的吉他,还有一个小男孩的念白,用客家方言念《幼学琼林》。陈涌海发微博说:“头回玩即兴,属于赶鸭子上架,很是忐忑。”但陈涌海显然是享受的。

他享受着科学包含的乐趣与快感,也享受着艺术带来的自由与轻盈。他在办公室和家里各放一把吉他,弹唱吟咏间,造了两个迥异而交融的人生,并在每个维度行走自如,自得其乐。就像他中意卡尔维诺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由那些熟悉的城市场景抽象出来某种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结论,这些都让我着迷。我喜欢符合逻辑的玄幻和飞跃。”

对“摇滚博导”陈涌海而言,上世纪80年代的摇滚青年,变身成熟稳重的文艺大叔之后,仍可以保留一颗慷慨的心。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钟健12497681@qq.com

猜你喜欢
窦唯吉他李白
我的吉他之路
窦唯:未到五十,早知天命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自己做吉他
倒下的那一刻
被误读的窦唯
自己做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