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习本来是件快乐的行为,在快乐中学习,那么学习成绩好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家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法总是好的,可是现实总有些不快乐的学习方式。针对过去的求学者的错误认识,本文从塑造求学者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同情心、良好习惯等,六个方面进行思想引导。
【关键词】 学习 成才 快乐
一.古今对学习学习认识的差异分析
(一)古代人认识的学习
关于学习,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它们把学习这个行为跟痛苦连接到一起了。很多人认为在学习上要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刻苦学习,必须有毅力才能办得到,否则怎么能学好呢?所以我们的祖先一直教导我们要刻苦、要吃苦学习。三字经上说:一个人要学好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是多么痛苦,把头系在房梁上然后拿锥子扎大腿。古代成才励志故事都是这么讲的, 一个人经过了十年寒窗苦读最后进京考上状元了,坐了十年冷板凳成才了。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做得人上人就必须吃得苦中苦。还有两句诗全中国人都会,诗的上半句叫书山有路勤为径,下半句叫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人明明知道学海无涯,学海无边,意味着你一辈子都走不出学海的边,然后还天天在里边学天天在里边吃苦。
这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年来延用的观点,我们民族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已经强调的过分了,而对于学习的规律的掌握我们还停留在两千年我们的祖先哪。这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都只是应付考试的应试教育,我为此感到可悲。
(二)现代人认识的学习
其实学习根本不是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一个人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那么他/她的大脑神经就会把学习与快乐连到一起。而我们人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生物,这是地球人的生物学法则没有人可以改变。当学生在学习上通过玩耍做游戏的方式接触到学习,并且通过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告诉他们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好玩的、学习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就愿意学习。
我们中华文化是崇尚学习的文化,学习的真实的规律是靠快乐,一个人得在学习上找到快乐他才能真的学进去。学生一愿意学周围的人,哪管是不认识的人一看一个小孩愿意学习,就会不自觉的去表扬他,这个学生就会获得两份快乐。一是学习这个游戏本身带来的快乐,二是周围人的表扬带来的快乐。这两份快乐的作用下越学越快乐、越快乐越学。读完小学念初中,念完初中念高中,然后读大学、硕士、博士,最后出国留学。30年后他们成了钱学森,他们成了钱伟长,他们成了钱三强,成了邓稼先,成了杨振林。学习找到了快乐就是我们熟称学习兴趣,那么其实我们很多人以为那些学习好的人,他们是靠刻苦他们是怎样怎样的努力,起早爬半夜的学。靠刻苦靠吃苦最后有毅力学好了。其实这是一个重大的误解。
脑科学的研究已经揭开了这个谜底:一个人当他怀着快乐的情绪学习的时候,他的大脑把学习跟快乐连到了一起。他的大脑分泌的是脑内吗啡,它的作用有:1、让人身体舒畅的程度超过天然吗啡的十倍。2、它会让人心情愉悦宁静。3、它会激活大脑细胞刺激大脑细胞大量分泌记忆物质。我们人的大脑在学习的时候用两种介质来存储信息的,一是脑电、生物电;二是化学物质。大脑必须分泌相应的记忆物质才能把知识、单词、公式等记住。
更有研究人类的潜能机能状况发现:人类生物学基本法则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而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一个人能够成才的唯一原因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找到了快乐,他找到了快乐才能真的坚持下来。如果找不到快乐,他是没有办法坚持下来的这才是真实的原因。学习是靠兴趣的找到了快乐,那么他的大脑能兴奋起来,这样脑能才能输出。例如:爱因斯坦在法国大物理学家普朗克生日上的讲话说,普朗克先生在物理世界孜孜不倦探求了四十年,为人类揭开了物理世界的奥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他的同事都把他在物理世界探索四十年而没有去经商、没有去做官、没有去做其它事情归结为他的意志和品格。爱因斯坦接着说,我认为这是错的,那是因为他的心智状态和宗教狂热者以及热恋中的人们是一样的,是一种情感的作用,是快乐让他坚持了四十年。
二.求学者快乐学习的正确思想引导的具体措施
那么作为老师该如何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想真的把学生教育好的话,必须处理好这种关系。老师与学生人格平等,老师尊重学生,与学生良好沟通并且无条件爱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感恩;老师与学生彼此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老师放下身段跟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这时老师的所有的教育理论、教育理念,老师讲的人生道理学生们都能听进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样的。
(二)接通师生之间的精神营养管道
要使孩子在内心里成为一个丰满的人,接通与学生的精神营养管道是必须的。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成为其成长的动力,一是向善发展不打骂学生、不顶撞老师、遵守学校的纪律,不做破坏者就是通常说做好孩子。二是向上发展,代表他学习人类知识和技能。既然接通学生的精神营养管道,老师该向学生输送那些精神营养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把握教育的客观规律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培育德、才兼备的好学生,老师按照一般的规律要把学生教育好,将他们培养成为好的杰出的人,关键是把六大精神人格给学生塑造出来:1、自尊心,2、自信心,3、责任心,4、进取心,5、同情心,6、良好习惯。这是一个好孩子应该具备的特点。
1.塑造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其实是一个人里面那个精神人的脊梁骨。有了自尊心人就站起来了,自尊心下面还长出了两个小树根:一个叫羞耻心,一个叫上进心,有了羞耻心的孩子他大小便都要到厕所里去不会当众吧,如果他有了错误的行为会被人嘲笑,下次不做了。有了上进心,往前奔力争上游,沒上进心的孩子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老师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起来,那么羞耻心和上进心自然就诞生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一是将学生当成平等人尊重,二是绝不打骂学生、不当众羞辱学生。老师要保住学生的自尊,学生的自尊心是第一大生命之根,是学生成长的脊梁,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学生的自尊。
2.塑造学生的自信心。老师真正要把学生学习成绩搞好的话,关键性的条件就是把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出来。自信心就是我们面对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让我们来做的时候,我们有三种基本心态:一是我能;二是我不能;三是我试试看。当学生面对以前没有学过的事情,如果说是第一种我能,他的大脑皮质素开始上升大脑细胞开始激活,他会创造性的找到方法把事情做对证明他真能。知识迅速增加,能力迅速增长。如果是第二种我不能,他的大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他无法把事情做对,开始找理由解释我为什么不能。他的知识无法增加,能力无法增长。如果是第三种我试试,他的意思是说我以现在的能力和知识做这个事,做完了你别怨我。他在事先找理由找退路。知识增加极其缓慢,能力增长极其缓慢。老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就要把学生推到第一种我能的自信心的心理状态。教育学生学习先培养自信心,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3.塑造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人对自己做出的承诺要去兑现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有了责任心他的内心才会有自律精神产生。自律精神就是人内心的法官,自己约束自己,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学会自己管自己然后才能管好他人。学生有了责任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可以按照学校的群体性的规则来要求自己完成群体性的活动。教学是一对多,如果老师在讲课,有的学生不专心听在那胡说八道,不但自己没学好而且破坏别人,这样的人责任心不够。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我认为:一是在学生时代,只要该学生自己做的事情他必须自己来做。他不会可以学着做但不能让别人代替他做,这样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二是把学生的行为对别人产生的影响,老师反馈他。例如,学生上课迟到从门口进来,将老师上课的思路打断了,同学们全看他,影响了其它别的学生上课听讲。
要一个学生遵守规定,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行为,关键要素是要塑造孩子的责任心。
4.塑造学生的进取心。进取心是指一个人他一辈子要往上走,要有大的成就,就必须要有良性的心智模式。换句话说,学生从小,老师/家长要帮他培养出一种心理状态,使其一生要靠他自己的努力、靠他自我奋斗来实现人生梦想,不能依赖他人这样的心理状态叫做进取心。当一个孩子有了进取心,他的生命潜能才能大幅度地开发出来,才能成才。而没有进取心的孩子,他的生命潜能处于压抑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个人长大了以后是个平庸的人。 如果说想让孩子将来去念国家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念硕士、博士到国外留学,将来在政府部门就业当处长、局长、市长;在大学就业做教授,做博士生导师;在研究单位就业做研究员;自己创业做老板。要让孩子成这样的人的话,就必须在他的童年把他的进取心培养出来。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呢?我认为:一是在学生时代,只要孩子能把事情做对,不仅是学习只要做对了,取得了好的学习成绩,老师/家长要及时表扬他,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的心理惯性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功。二是切断他的后路,不能让他对别人产生依赖。
5.塑造学生的同情心。英国的大哲学家罗素说:人生有三件要事,第一对真理的的追求,第二对真爱的寻求,第三对苦难的同情。其实做一个好人的根本是要有同情心,我们有这样一些词汇像爱心、善心、孝心、怜悯心、同情心,有悟性的人都明白,这些汉语词表达的含义是一个。同情心这个词涵盖了其它几个汉语词汇的含义,具备了这种特质的人是善良的人。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他连小动物都同情,连弱者同情,他能不对妈妈好吗,不对爸爸好吗,也就是說把孩子的同情心培养出来,这是保证孩子将来长大了是个好人的根本。
6.塑造学生的良好习惯。我们一般只是浅层的理解,就是说一个人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吃多少东西、怎么吃饭、怎么学习,这是行为层面上。其实更深层的是一个人烙印在潜意识里面的自动反映。比方说,写字开始的时候不会老师教,后来慢慢学生就学会了,最后越写越快根本不想这个字怎么写了,再去写好文章。开始的时候是一个理性的行为,慢慢的变成了潜意识的行为变成了习惯。杰出的人与普通的人有很大的区别,就是杰出的人有一个优秀的习惯。
针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作为老师要给孩子做示范,通过正确的言传身教比方说怎么吃饭、怎么坐姿、怎么跟长辈说话,给学生提供榜样,让他模仿然后反复强化,这就慢慢形成的良好习惯。
因此,通过以上的讲解,大家明白了学生成为“真正的人”的六大生命之根分别是“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同情心”“良好的习惯”。自尊心是学生成为人的关键条件,他得按人的方式生活;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条件,学习成绩好要有自信心才能把知识装进大脑里,他的能力才释放出来;责任心是学生跟别人建立稳定关系的关键条件,答应的事得做,有责任心的人在成年人当中也是值得可以信任的人。这是当领导的前提,责任心是第一位而能力是第二位。“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这三项培养出来,那么一个人是真正的人。进取心是一个学生往上走,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关键条件,这四项培养出来,那么一个人是一个成功的人。同情心是一个善良人的关键条件。这五项培养出来,那么一个人是一个善良的成功人。再加上具备良好的习惯,这六项培养出来,那么这个人一定会是杰出的善良的成功的人,是受到别人敬仰与爱戴的人。
【参考文献】
[1] 刘晶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
[2] 靳义亭 .《论中韩两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 艾政文 .《中国与韩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
作者简介:胡兵强(1984-),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学历:硕士,职称:准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毕业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