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生
进入炎夏,暑气蒸腾。古人或栖于树荫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于是,便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纳凉诗。闲暇时品味这些诗作,既能感受到诗人的避暑之乐,又能走进清凉的世界,不免泛起丝丝凉意。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消夏纳凉能带给诗人无限灵感。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令人难忘。北宋诗人梅尧臣则喜欢去高山寺院寻幽纳凉,他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一诗中写出了山林避暑之乐:“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诗人在清凉的山风吹拂下,怡然自得地品尝着香茗。如此雅致惬意的休闲纳凉方式,自然让人流连忘返。
纳凉诗离不开清幽的环境,桥畔、池边、河岸濒临水面,周围的气温要低一些,是乘凉的好去处。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云:“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南宋诗人陆游在《桥南纳凉》中云:“曳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酷热的夏夜,诗人独自一人拄着拐杖,來到村外的桥边纳凉,在莲池边的一株柳树下支起小床。这里月色明媚,晚风轻拂,船上悠扬的笛声萦绕水面不绝于耳;池中盛开的莲花幽香四溢,沁人心脾。
南宋诗人杨万里对夏天纳凉情有独钟,曾写过不少纳凉诗。他在《夏夜追凉》中云:“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酷热的程度不亚于午热,诗人来到室外,但见明月高悬,星河半落,信步寻凉到树林竹丛中,这里虫鸣声声,清风宜人。他的《暮热游荷池上》则是另一番意境:“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清风吹动着细草,诗人敞开衣襟拦得一缕凉风。荷花经过一天的暴晒,已藏进碧绿的荷叶中了。身处此情此境之中,所有炎热和烦闷都随风远去。
当然,要想在闷热难当的夏日,让自己不心急气躁,关键是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自凉。”“心静自然凉”就是出自白居易的这首诗。当年白居易去寺庙拜访恒寂法师,正值炎热的夏季,他走进屋内却见恒寂安静地坐于屋内,便问法师为何不找个更凉快的地方坐着。法师一脸淡然地说,此地亦凉快。白居易还在《消暑》诗中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的诗人独坐院中,迎着徐徐清风自得其乐,真是惬意至极。
在古诗中避暑纳凉。此时,一杯清茶,一卷诗书,细细品读古人的这些纳凉诗,景深,意美,心静,气朗,清爽之意徐徐而来,扑面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