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治理的价值

2017-08-21 02:46崔玮赵若彤
魅力中国 2017年22期
关键词:生态思想唯物史观当代价值

崔玮++赵若彤

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托,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生态问题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入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形成的基础,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相关问题,探究唯物史观视角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生态治理的价值。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当代价值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關系是一切哲学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其在生态研究领域里是一个基本问题,而如今的生态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紧密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发展。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对于人类而言,如何有效地解决生态问题不但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多学派都努力尝试,以期找到适合的生态理论来指导社会实践,解决生态性问题。但马克思主义突出表现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明确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一些方法。于是作为实践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从各种生态学派中脱颖而出。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形成的基础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都是对于唯物史观的运用及升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亦是同样。因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过资本伟大的文明作用,“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界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以自然观为起点的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它既对立又统一,它和将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模式不同,它是在批判继承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的演化联系起来,发现了唯物史观。因此,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过“生态”一词,且关于该问题的论述也较零散,但他的思想是很深刻的。这既符合当时的社会状态,也符合人类发展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时代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成为工业革命幵始的标志。工业革命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对人类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兴起了资本主义文明。隨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当前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泛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陆续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就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西欧各国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但马克思并不支持资本掠夺并征服自然,而是明确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于自然的破坏,指明了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同时加剧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无形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英国的环境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资本论》等著作中,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污染环境及危害工人健康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渊源是欧洲的人文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深受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掀起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他批判继承了人文主义,强调对“现实的个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追求。[2]马克思反对抛弃人类而单独谈自然,主张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然观的同时,吸收黑格尔自然辩证法的合理成分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这就形成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也使他的生态思想具备了唯物主义的合理性。谈到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最著名的应该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进化论。马克思曾表示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他的唯物史观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问题概述

其实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开始了关于生态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的研究,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就开始了对人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例如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等观点都暗含了深刻的生态思想。

澳大利亚生态哲学家帕斯莫尔认为:如果一个问题作为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实际后果而产生,那么该问题就是“生态问题”。[3]因此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人是一种能动的自然存在物”[4] ,人的能动性体现在人类可以通过实践运用劳动来改造自然。虽然人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但其能动性是受一定制约的,所以人类的能动性总是第二位的。人类往往通过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自然界有其特有的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前提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时至今日,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起来,不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以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岌岌可危。不可否认,人类在工业革命时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一味地注重眼前利益,过分强调人类改造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在整个改造过程中违背了自然规律,因而给人类自身带来相当严重的生态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实际上是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人和动物最根本的不同是人类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可以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平台以及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自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研究得出,资本主义社会一味追求剩余价值,过度开采利用,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完全忽视了对生态的破坏,导致生态不平衡,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对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威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索研究生态相关问题之后指出,我们需要变革生产方式来解决生态问题,协调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治理的价值

纵观世界,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基本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样,今天的中国人用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但我国是世界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紧张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需要,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上限,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空气质量持续下降,蓝天白云与青山绿水变得越来越珍贵。在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国逐渐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一《决定》中,全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重要任务及其改革方向。这是继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起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创新。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五中全会提倡,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这些重大要求和举措无不体现了中国共產党对于生态问题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们当前改善生态文明提供了思路,对于我们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转变生产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生态问题出现的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生态隐患,所以我们要积极转变生产方式,继续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项目的实施,树立绿色消费观,这是促进生态建设的重要思想保障。生产和消费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存在很大弊端,没有绿色消费观是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倡导树立绿色消费观是为了使我们的消费体系更加健康合理,与生态环境更协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适度控制自己的物资消费欲,树立正确绿色的消费观。

第二,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我们在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时候也应用联系的观点。因为环境问题不是环境本身单独的问题,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造成的,因此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来处理环境问题。国家倡导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也正是根据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规律而提出的理论指导。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我们要适度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因此,要按照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而不是不计后果的破坏自然,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虽然在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生态问题得到了关注,但依然有许多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牺牲生态效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我们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正确认识生态、保护自然环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另外要注重提升公民素质,增进公民对于生态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保护环境,匹夫有责,这是关乎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完善生态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认为只有对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完善,才能使资源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我国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生态法制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保证,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保证,生态建设是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通过法制来保障实施,当然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关于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法律法规要适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在公众现有生态意识不高的形势下,完善生态制度建设,加大法律保障力度,是控制生态恶化速度,保护环境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政府往往将GDP作为考核标准的重中之重,因此各级部门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努力提高GDP的同时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生态问题,那么通过法律制度来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注意优化传统考核标准,将保护环境和生态治理等表现也纳入到考核内容之中,并通过奖励来支持引导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力争将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严惩不贷。另外我们还需要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所提供的绿色保障,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优秀理论,要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

[2]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3][澳]帕斯·莫尔.人类对自然的责任:生态问题与西方传统.[M].197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崔玮(1993-)女,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赵若彤(1989-),女,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唯物史观当代价值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