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解题指导及演练

2017-08-21 19:27王代福
课外语文·中 2017年7期
关键词:参考答案记叙文文本

王代福

【考点综述】

记叙文就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这类文体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对象,它以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也往往通过叙事来表达。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的阅读一般设置5—7小题,分值在15—18分,约占总分值的12%—15%。阅读材料一般取自于课内或课外的一些内蕴丰富、文质兼美的篇(段)。近年来中考记叙文阅读还有些新的趋势,如内容上,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材上,阅读材料由课内逐渐转变为向课外延伸,且小小说的文体占了较大比重,可见由于“新课标”突出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将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有逐步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

【设题类型】

中考记叙文阅读的主要考点有:记叙的要素、顺序、线索、人称,记叙的中心和材料,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其主要题型有: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与主题。②分析语段(开头、中间和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③结合语言环境,分析关键性词句的含义与表达作用。④判断文章中精彩句段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⑤阐释文题的含义或拟写文题。⑥精彩句段的仿写或补写。⑦簡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⑧评析人物性格和提炼文章主旨。⑨领悟文章的现实意义和给人的启示等。

【技法指导】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不管哪一类的记叙文,考查阅读时,一般可采用如下技法。

技法一:整体通读文本,理清文脉思路。

阅读记叙文,首先必须整体通读文本,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妨从记叙的要素和记叙的线索入手,分析了解中心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理清线索。这样,作者的行文思路就逐渐清晰了,表达的主要内容也就明确了。哪怕有些文章篇幅较长,时间跨度大,地点转移多,但只要把握了作者行文的脉络,中心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

1.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考题设置一般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或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内容等。解答方法可以表述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

2.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摩这些材料是根据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一般来说,分析线索,可以抓住以下内容来进行:①文章的标题;②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或实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等。

例1 (2016年福建泉州卷) 记叙文阅读《纪念》(原文略)。

问题:根据提示梳理情节。(6分)

“描述”点点→ →又梦点点→ →

→怀念点点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须整体通读文本,从记叙的要素和记叙的线索入手,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只要把握了作者的行文脉络,则不难作答。

参考答案:梦见点点、 泪别点点、回忆点点。

例2(2016年山东东营卷)记叙文阅读《秋天的怀念》(原文略)。

问题: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3分)

① “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 “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 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解析:该题考查记叙文中线索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参考答案:“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技法二:弄清记叙顺序,把握作者情感。

记叙的方法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顺叙,是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有些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一些相关的事件和情节,来补充交代一些背景材料和与文章主题有关的信息。因此,我们应在弄清记叙的方法与顺序、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中心内容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生活、对人生、对世事的认识和情感,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这一知识点除了常考记叙文的三种基本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外,还有以下两种设题形式:①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②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我们在回答关于顺序的试题时,首先要了解三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和作用。其次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命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3 (2016年四川成都卷) 记叙文阅读《海子爷与老雪狼》(原文略)。

问题:第⑤段插叙海子爷和老雪狼之间的哪些往事?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段落插叙内容的概括及其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題,首先应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然后再细读题干中提示的插叙段落加以概括;分析作用时,应在熟悉插叙特点及其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谈。

参考答案:这段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了多年前海子爷放走了老雪狼的故事,体现了海子爷的恻隐之心;照应并说明了上文海子爷为什么要“习惯性地回头”“兀自笑了”以及老雪狼蹲在不远处的原因。同时,为下文老雪狼救海子爷做了铺垫。

例4 (2016年福建泉州卷) 记叙文阅读《纪念》(原文略)。

问题:第④、⑤段为什么要用倒叙的记叙顺序?(4分)

解析:该题考查对记叙顺序的把握,要求解说文中两个相关段落为何采用倒叙的原因。解答此题,须在通读文本、了解倒叙特点及其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作答。

参考答案:先衔接上文,集中叙写了“我”的两个梦(将两个不同类型的梦集中对比),更能突出对点点的关切和思念。再写点点之死,引出下文的“回忆”并为结尾的议论蓄势。

技法三:明确表达方式,领悟词句含义。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词句,体味和推敲这些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其描述之事、比喻之理、含蓄之情。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品味理解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句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大家知道,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一篇优秀的记叙文,离不开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来叙述和描写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因此,我们阅读记叙文,要在明确文本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深刻领悟和品味一些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意旨。

1.表达方式。对于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考题,关键是弄清楚表达方式有哪些。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分别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其次,注意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再次,还要明确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铺垫、托物言志、欲扬先抑、侧面烘托等,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反问、双关等。

2.品味语言。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品味记叙文的语言,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关键性语句主要包括:①点明题旨的语句;②描写、议论、抒情的语句;③总结全文的语句;④引用的语句;⑤起承转合的语句。常见的理解词句类的考题有:理解相同的词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某一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代词的指代内容,等等。

关键性语句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①在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作用;②在内容上,常起开篇点题、设伏笔、做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对重点词句含义的理解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①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句的含义;②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句的含义;③根据上下文及修辞特点理解词句的含义。

例5(2016年重庆B卷)记叙文阅读《孤独的老乡》(原文略)。

问题: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品析。解答此题,须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参考答案:(1)“汪”写出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2)“黯然”写出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

例6(2016年重庆B卷)记叙文阅读《孤独的老乡》(原文略)。

问题: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画线句: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本中关键性语句描写方法的辨识以及表达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须吃透文本,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感情,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

参考答案: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

技法四:体味作者情感,揣摩写作意图。

在整体阅读全文、了解记叙要素、理清线索脉络、弄清记叙顺序、理解内容主旨、明确表达方式、品味关键词句、赏析情景和形象的基础上,还要体会作者的态度和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文章,作者的态度或观点十分鲜明,甚至用奔放、激昂的语言直率地挑明。也有一些作品,作者的态度或观点隐含在故事的过程或细节描述或形象刻画之中,需要我们细加体味,反复揣摩,才能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意图,也就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在于找准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也有先议后叙,还有借助文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抒情往往借助感叹句、反问句等表述,而间接抒情则在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作者要想抒发情感,会通过三个途径来表达:①画面的描述,即将感情饱含在对物体或风景的描述之中,用优美的语言编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②表达情感的句子,即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我们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③用曲中见直、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来表现,即先直接说自己不喜欢某一事物或风景,然后通过某一件或某几件事,使自己的感情发生了转折,鲜明的对比让情感更突出。

近年来,具有创新性、发展性的考题在记叙文阅读中比较常见,其形式有仿写、谈感受等。仿写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时要注意:①读懂题旨要求,仿写什么要看清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谈感受是记叙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对描写对象的感受;对人物情感的感受;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感受;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现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作答。

例7 (2016年山东枣庄卷) 记叙文阅读《欧利和雏芳》(原文略)。

问题:文章第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写景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首先必须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文脉思路和情感倾向,同时还要熟悉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来作答。

参考答案:创设了一种萧瑟深秋的氛围;通过写铺满落叶的森林仍旧显露出一丝潜在的生机,暗示了欧利和雏芳的命运,也为下文写欧利和雏芳作铺垫和衬托。

例8 (2016年山东淄博卷) 记叙文阅读《最暖心的事》(原文略)。

问题:读罢此文,你在为人处世或者对人生的认识方面产生了哪些感悟?请用凝练的语言写出来。(3分)

解析:该题检测阅读效益,考查对文章蕴含的哲理分析。解答此题,须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谈感受要结合文本意旨和自己的独特体验,尤其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参考答案:①对待弱势群体要友善、有耐心;②在生活中多做一些“微不足道的能帮助人的小事”,也许会给别人带去很大的温暖。

阅读记叙文,如果采用上述技法,并明确考点和应考方略,一般就能比较轻松地解答各种类型的检测题了。当然阅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整体通读时,可采用浏览略读法,了解文本大意即可;解答相关测试题时,可有针对性地采用跳跃精读法和重点句段品读法;解答词句品析或文本感悟类的主观性表述题时,还可采用前后回读法,以便准确把握重点词句的语境义和文本的中心意旨。

【真题解析】

(2016年湖北宜昌卷)五、恂恂儒者开生面,豪迈先生继绝学。(11分)

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轉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①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释】①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阅读练习】

1.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必须通读文本,把握大意及作者的情感倾向,然后根据文本的相关内容,用自己话加以归纳。该题属于主观题型,意近即可。

【参考答案】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2.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义。(2分)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可根据上下文及比喻的特点,理解作答。该题属于主观题型,意近即可。

【参考答案】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3.蒙先生的考试方法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理由。(3分)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我观点的思辨能力。解答时,须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独立思考来作答。

【参考答案】答“好”与“不好”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之。(2分)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利用材料证明观点的能力。解答时,必须吃透原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来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5.积累链接:请你默写出《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读书方法的句子。(2分)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默写的句子为课内记诵过的,可搜索记忆贮存作答,注意不要张冠李戴,也不要写错字或者添字、漏字。

【参考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试题演练】

无事此静坐

汪曾祺

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无事此静坐。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一日当两日。

事实上,外祖父也很少到这里来。倒是我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点儿隐逸之气了。

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毛主席年轻时曾采用了几种锻炼自己的方法,一种是“闹市读书”。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

这是一种习惯,也是环境造成的。我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时,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同住一屋。他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我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我有两篇小说,就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这种功夫,多年不用,已经退步了。我现在写东西总还是希望有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但也不必一定要到海边或山边的别墅中才能构想。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端然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一挥。”

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儿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

(选自汪曾祺《榆树村杂记》)

【阅读练习】

1.請根据句意写出本文中的成语。

(1)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

(2)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3)形容房间干净明亮,陈设整洁。

(4)形容很多飘浮不定的想象连续不断地涌现出来。

2.请指出对下列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够准确的一项,并加以修改。

A.“静思往事,如在目底。”这句话是说,静思能产生智慧、生产能量,会让人变得更理性、全面、统筹,更容易决策取胜,少走弯路。

B.“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此句描绘了诗人隐居山庄极富禅意的生活情境:我在山中修身养性,有时观看朝开暮落的木槿花,有时在松下采摘露葵。

C.“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意思是说,静静地品观万物,都能有得于心;至于说一年四季里,其他万物也有和人一样的好兴致与感受,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D.“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意思是说,闲时沉下心来,暂时摒弃了琐事烦忧,只是这么静静地坐着,反省思量,修身养性,一日仿佛有两日那么长,使人感觉度日如年,岁月难熬。

3.在这篇哲理性散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一种独特的“习静”方法?并列举了哪两个例子来加以阐述?

4.从我们学过的《端午的鸭蛋》一文中,已感受到汪曾祺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的当代著名作家。在本文中,作者描述了一种最好的创作心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5.作者为什么崇尚古人“习静”?现代人“习静”有何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本文,我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竹里馆》一诗中,表现的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请写出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的两句诗。

【参考答案】

1.(1)心如止水 (2)政通人和 (3)窗明几净 (4)浮想联翩

2.D 分析自相矛盾。应该是说,闲时沉下心来,暂时摒弃了琐事烦忧,只是这么静静地坐着,反省思量,修身养性,一日仿佛有两日那么长,且你这一日所收获的,无论于身于心,都足以值平时两日,你过了一日,就像是过了两日。

3.闹中取静。毛主席年轻时锻炼过“闹市读书”,作者当年习惯了“闹境写作”。

4.“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一挥。”

5.因为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现在的世界是喧闹的,很多人心浮气躁,往往成不了大气候;因此唯静,才能观照万物,才能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唯静,才能求得心灵的平静与平和,明确生命的意义之所在,从而获得真正幸福的感觉。

6.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猜你喜欢
参考答案记叙文文本
记叙文阅读专练
如何写好记叙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