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舒虹
摘 要: 儿童美术教育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伴随儿童成长,反映儿童天性,表现儿童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本文以“儿童绘画作品特点”和“内心世界语言”为理论支撑,以具体儿童绘画作品分析为依托,通过儿童绘画作品探究他们内心世界的语言。
关键词: 儿童绘画 内心世界 另一种语言
一、了解孩子的童趣语言
绘画是一种符号表征方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儿童由于自身知识、经验不足,认知水平不高,描绘的事物往往与客观现实不相符,所画物象简单粗糙,造型夸大、扭曲。如画人,常是头大身体小,眼睛和嘴巴画的显著,动作幅度夸大。儿童绘画的产生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对外部事务进行感知和观察,然后在内心调整,最后由手描绘出来,每个年龄段的心智发展不同,画出来的人物(如图1)便不相同,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年龄越小的孩子更敢想、更敢画。
儿童的心纯真无邪、自由浪漫、幼稚可爱,充满想象和创造。儿童把不同时空里的事物同时呈现,把喜爱的物象拟人化。他们画地球与月亮握手,画小朋友在蓝天白云间的彩虹上游戏……他们能把想象与现实联系起来,把无生命和有生命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表现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画的构图没有成年人那样多的规则和限制性。儿童绘画时,往往将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以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无关的东西都拼凑罗列到画面上,直到画满为止;并把从外部看不见的物体也画出来,画成各物体之间互不遮挡;在画面安排上,既不考虑画面中的均衡对称,又不考虑画面的对比和协调。因此,儿童的绘画有着自己的特点:天真、浪漫、新奇、大胆、率真,这些特点直接体现了儿童的思维。
二、探知孩子的童真世界
在探知孩子的内心世界之前我先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儿童究竟为了什么而画”。翻看了许多教育研究论家在各自研究的不同角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从认知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感知理论、情感绘画理论等各方面给出了答案:儿童绘画源自人类本身的驱动,儿童的绘画行为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或是认为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儿童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達内心的所想所感;抑或认为是受环境影响的从众心理,日渐习得。虽然各种认识理论有所不同,但绘画给儿童带来最初快乐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绘画的结果,而是儿童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伴随这种愉快的自我发现的感觉经历,他们随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冲动,这是儿童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
许多时候孩子们画画只为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作品”,他们用画来宣泄自己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他们的事件和问题,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绘画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儿童绘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儿童健康成长。
三、分析孩子绘画的特点
对孩子来说绘画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儿童绘画是在孩子感受、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发展的。因为儿童对形体、结构、空间、色彩等很多客观造型因素缺乏理解和认识,所以他们在绘画时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现办法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根据年龄段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除此以外,儿童思维处于情景知觉阶段,喜欢用拟人化的方式绘画。他们往往把无生命的舞台和有生命的动植物画得和人一样,不仅赋予它们生命,而且赋予它们一切人类所具有的特点和本领,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如图2;他们强调与夸张,如图3;他们懂得平面和空间的表现,如图4。
儿童自述:我画了一条巨大而且非常饿的鱼,大鱼出来找食物,结果被一群小鱼抓住放在一个深蓝色的大箱子里。
儿童自述:这是一个能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到的大舞台,我们杭州的小朋友在舞台上表演节目,庆祝G20峰会的召开。
儿童自述:G20峰会的召开让杭州变得更美,商场楼房变得五彩缤纷,也迎来世界各地的游客游览杭州有名的西湖。
四、鼓励孩子的绘画创作
孩子们在画画时,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在绘画过程中,儿童会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进行创作,使绘画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它把绘画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绘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作品,它是有利于培养儿童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语言和图画作为两个重要符号(语言是会话符号,图画是形象符号),它们所传达的都是意义,即知识、情感和语意。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两种符号的发展有一定的同步性,具有互动性。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孩子建立画面内容和口头语言之间的联系。在语言活动时,儿童说得少,经常会出现不敢说、说得不全面和不知道怎样说的情况,但在进行绘画活动时,会出现一边画一边说的情况。绘画是孩子内心世界另一种无声的语言。
儿童绘画与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儿童早期的绘画不是表现所看到的现象,而是画他们知道的或者记忆里的形象。但对于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往往运用象征性的主观形象表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意味着他们创造出的形象并不是依照大人所看到的客观状态描述的,他们用特殊符号代表房屋、桥梁和其他东西。而对于进入二、三年级的儿童,他们已经可以比较客观地观察事物,但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创作。这时如果孩子给我们看他的画时,我们必须重视和尊重他的观点。如果及时引导儿童观察写生,他们的空间知觉就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时他们已能凭直觉表现物象特征、近大远小变化、物象前后遮挡关系。
绘画作为一种非文字的言语,不应该仅被家长看作孩子的一种随意性简单涂鸦,一种儿童娱乐休闲的方式。儿童绘画更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载体:它是儿童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也是家长走进孩子内心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王庆文,闫秋.儿童绘画兴趣的激发[J].早期教育,2006(5).
[2]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严虎.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言语[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15.
[4]吕耀坚.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与引导(上)[J].儿童心理学,2003(11).
[5]吕耀坚.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与引导(下)[J].儿童心理学,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