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前
艾米莉·勃朗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其小说《呼啸山庄》流传至今,可谓脍炙人口。其中浮沉的爱情故事及各种矛盾,仍然是今天读者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呼啸山庄》的心理分析来探索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内心世界,使人深入理解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塑造方式。
自古以来,人们通过阅读和分析各个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就能够大体看出作者的思想境界及内心世界。文字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最好表达,从《呼啸山庄》的字里行间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艾米莉·勃朗特的内心世界。至今,《呼啸山庄》仍然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发人深思的作品,时间的流逝并没有让其褪色。目前,《呼啸山庄》已经被改编成电影,无论是小说阅读量,还是电影收视率都不低。这样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究竟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呼啸山庄》故事简述
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描述的故事是这样的:在英格兰北部,有一个叫恩肖的人收养了一个弃儿希斯克利夫,他让这个弃儿和自己的子女辛德雷与凯瑟琳生活在一起。时间是见证情感的最佳方式,因为生活在一起,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渐渐萌发出了爱意,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但是老肖恩去世之后,辛德雷禁止他们再接触,甚至侮辱、虐待希斯克利夫。这直接加重了希斯克利夫内心的痛恨,同时也增加了他对凯瑟琳的情意。后来,迫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凯瑟琳嫁给了林顿。希斯克利夫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痛不欲生,于是选择外出,数年之后,他回来对辛德雷及林顿一家进行打击报复。《呼啸山庄》所描述的就是爱恨交加的故事,希斯克利夫那种几近变态和疯狂的爱情观,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当然,一切故事的灵感及内容,都与作者的家庭经历、生活背景和内心世界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从《呼啸山庄》的心理分析探索艾米莉·勃朗特的内心世界
(一)极端爱情主义,对爱情异常执著
在现代人眼中,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情应该是自私的,人们就应该为了自己的所爱而不择手段。在《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对于爱情极其自私、执著,这表现出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内心对爱情的看法。艾米莉·勃朗特一生未嫁,其终身未嫁的原因与其奇怪的爱情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相信爱情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两个灵魂相遇的火花撞击,在她的潜意识中,爱情没有阶层、没有物质的阻碍、没有世俗的干扰。艾米莉·勃朗特一生孤独,性格内向,不习惯与人交流。毋庸置疑,她的灵魂中充满了强烈的孤独色彩,正是因为这样,她所描写的希斯克利夫同样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他与凯瑟琳的爱情,是两个孤独灵魂的高度切合和统一。艾米莉·勃朗特对于爱情异常执著,就如同她描写的希斯克利夫一样。小说中,凯瑟琳去世后,希斯克利夫竟然疯狂得打开凯瑟琳的棺材。这种极端的爱情主义、因爱生恨的复杂情感得到了充分体现。故事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态度,正是作者内心对于爱情的认知,也是作者心中爱情观的表达。
(二)内心孤独,生性寂寞
史铁生曾说:“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之间,并且不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这意味着孤独。”在茫茫人海的尘世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呼啸山庄》是一部饱含孤独情感体验的惊世骇俗小说,也是一部半自传体,其中的孤独主义色彩显而易见。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希斯克利夫是孤独的;在对辛德雷及林顿一家进行报复时,他是孤独的;甚至是站在人生的终点,在剧痛中死去时,他依然是孤独的。通过这种孤独情感的表达,人们可以看出艾米莉·勃朗特內心的孤独。在心理学上,孤独体验又被称为分离焦虑,是内心欲望、人际交往、心灵体验等得不到客观表达的一种情感认知。艾米莉·勃朗特从小性格内向,母亲和两个姐姐因为肺病去世,父亲沉迷于书堆,不关心自己,再加上贫困与疾病的干扰,塑造了一个极度孤独的灵魂。她喜欢离群索居,独立思考,这在《呼啸山庄》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通过小说故事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既表达了内心对于爱情极端执著的想法,又抒写了内心世界的孤独无依。但是,人始终是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小说中第二代人物的幸福结局,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