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润妍
《迷失1971》是扬·德芒热的处女作,它荣获了最佳英国导演奖。这部影片选取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讲述的却是一个普通士兵的遭遇,折射出一些社会问题。这个大时代背景便是北爱尔兰独立问题,它反映是历史上难以解决的冲突与民族矛盾,也成为观众接受叙事背景的共同心理基础。本文从叙事策略角度,详细地剖析了影片《迷失1971》的独特叙事视角、情节设计与深邃主题。
一、独特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源自俄国形式主义,后经结构主义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叙事学。通常,人们认为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在电影中,视角通常被称为“视点”,仅指“视点镜头”。但从电影叙事学角度来看,它明显不应仅限于视点镜头。大多数电影中,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观察者和感知者的人物,常常作为被拍摄的对象呈现在银幕上。西蒙·查特曼就指出:“视点是身体所处,或意识形态方位,或实际生活定位点,基于它,叙事性事件得以立足。”这说明电影中叙事视角不应只局限于视点镜头,叙事视角不仅是叙事者的视觉所见,更是其知觉、感受所及之范围。在《迷失1971》中,每一个镜头视点,如愤怒反抗的群众,被爆头的英国士兵的惨状,街边燃烧的汽车,被炸掉胳膊昏迷的热心男孩,昏黄的灯光下淋漓的大雨,受伤躲避帮派追杀的男主角加里等,都将叙事者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活动呈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电影的叙事者大致可以分为作为电影最高叙述者的“大影像师”、作为其代理叙述者的“人物”,以及根据前两者提供的银幕文本信息的提示来建构故事的“观众”。“大影像师”操控视听媒介,一方面呈现貌似全知的客观叙事视角,另一方面也会以人物为代理叙事者,呈现人物的主观叙事视角。
另外,观众也会根据“大影像师”、人物提供的信息和他们以往的接受习惯来建构故事,形成自己的叙事视角。无论是小说叙事学研究还是电影叙事学研究,读者或观众对于叙事的重要作用都没有被忽略过。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非常重视观众在电影叙事活动中的作用。他认为电影叙事更宜被理解成建构一个故事而提供一套信号的组织,它假定了一个信息的视听者,却没有发送者,观众才是故事建构的主体,电影叙述则是“电影的情节和风格相互作用,暗示和引导观众建构故事的过程”。他认为电影的叙事是个动态过程,而非给定的,是观众在接受过程中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观看《迷失1971》的过程中,观众一方面因“大影像师”所设定的加里逃命的遭遇而惊心动魄,另一方面以加里为模型呈现出自己的主观叙事视角,它们共同构成银幕文本的叙事内容。每一个环节,观众都建构自己的动态故事。加里遇见小男孩时,弹幕显示这个男孩会不会是诱饵,将他引入激进派巢穴杀掉。加里被老兵和他的女儿相救时,弹幕显示老兵会怎么对待加里,把他交给谁。他的女儿会不会因此与男主角产生浪漫爱情故事。诸如此类所有的问题,都是观众在观影时心里构建的一系列故事。
二、大背景下节奏紧张的叙事情节
电影《迷失1971》就是围绕1971年北爱尔兰独立问题拍摄的,新教与天主教两大教派的观点截然相反,它一直都是困扰20世纪以来英国历届政府的“政治毒瘤”。新教徒坚决主张留在联合王国之内,而天主教徒则主张脱离英国,实现爱尔兰的统一。在议会中,代表新教徒利益的统一党占据多数地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两大教派都组织了自己的武装组织,企图以暴力、暗杀、爆炸等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北爱尔兰两个教派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和骚乱。
1971年7月2日,英国政府派大批军队前往镇压,英军在贝尔法斯特的天主教居民区搜查武器,并将居民驱赶到狭小的街道中以便军队挨家挨户搜查。在执行任务时英军挖地三尺地寻找武器,毁坏了天主教居民的房屋,引发了天主教居民的强烈不满。影片开始时,新兵艰苦训练,处于备战状态,为整部影片营造一个浓重的悬疑气氛。接着一纸调令将他们派往北爱尔兰的最前线,维护秩序,没收爱尔兰闹事群众私藏的武器。通过此紧急行动,影片把观众的“眼睛”带到主要的叙述地点——贝尔法斯特。在这里的冲突中,男主角与战友为了抢夺一支被小孩拿走的枪支,奋力追赶,中尉见场面混乱,无法短时间内降服抵触群众,便下令迅速撤退,于是部分士兵掉队了,战友被北爱尔兰的天主教激进武装分子一枪爆头,男主角负伤逃命。从一个英国士兵被爆头的那一瞬间开始,影片就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极度混乱但又秩序井然的贝尔法斯特。
对于影视作品而言,“情节间的相互作用使叙事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结局推进。”最关键的是确立叙事的终点,而所有的情节都是指向它的。导演在《迷失1971》围绕着新兵加里,设置了悬念,让观众时刻为加里的逃离而揪心。在街头暴乱中逃离北爱尔兰激进派的追杀时,加里恰巧目睹了北爱尔兰保守派的阴谋。未被炸弹炸死,他有幸在逃脱的路上被当地一位退役的军医和她的女儿救回家中,帮其治伤。后来,保守派要找同伴对加里灭口时,泄露了加里的踪迹,致使激进派抢先一步将加里找到。激进派要一个新手枪毙加里,新枪手在人性与仇恨的矛盾中迟疑起来。之后,保守派找到加里,对新枪手开了一枪,然后为了不让营内士兵找到加里,准备将他掐死,但是那个新枪手为了拯救加里,朝保守派开了一枪,加里获救,新枪手却被打死了。
片中大量交叉运用过肩镜头与全景镜头,在这个叙述过程中超前出现的声音造成期待、悬念的心理效果,让观众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使前后场景的叙事、情绪、气氛表現出内在联系。叙述者似乎站在观众之中,令观众与人物感同身受,以致难于呼吸,充满恐惧、惊慌、惶惑、茫然等,无一不逼近极致刺激的心理和感官体验,将观众的全部身心紧紧牵系于加里的历险之旅,深陷应接不暇的声光视觉冲撞之中,从而实现对观众的高度控制。随着镜头的转换,观众的心都被吊了起来,迫切想知道最后的结局。
三、深邃主题的剖析
《迷失1971》虽然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但是扬·德芒热以深厚的功底,呈现出老练的动作场景以及美学风格,尤其是昏黄灯光的使用,燃烧的汽车,衰败的街道,夹杂着瓢泼大雨,不安的夜晚气氛,紧紧契合了“迷失”的主题。从一个英国士兵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当年北爱尔兰的局势,加里在逃命的途中,不断遇到追杀,一次次陷入迷失中,他不知道谁能帮他找到营地,在信任之后被出卖,遇到新的危机,他无法找自己的位置,心里也充满失落与迷茫。不知道谁值得信任,在发现自己的生死被官员玩弄时,他只知道逃命,却不知逃到哪里。因为加里目睹了自己与其他人的阴谋,北爱尔兰当地的英国官员为了保全自己,丧失了基本立场,爱国主义、保护国人的使命都被抛之脑后,与其他人联合杀害加里,掩盖罪恶。影片常借助加里的眼睛去展现新兵在战争中就是任人宰割的牺牲品。在受战争冲突折磨的群众中,一些激进派为了争取独立,内心充斥着仇恨,迷失在人性的罪恶中,杀掉无辜的士兵,造成了无休止的纷争。
当观者跟随导演的镜头深入,就会发现内乱的战区远远比地面部队正面交火更为可怕,因为除了有子弹与杀戮,更为可怕的是谎言与背叛。但是,在仇恨与背叛的丑陋中,也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即使在战争敌对状态,人们也不愿意见死不救,北爱尔兰妇女拼尽全力保护两个士兵,遭到当地群众的反对,老兵和他的女儿冒着生命危险救加里回家包扎伤口,肖恩在迟疑中不肯对加里开枪,他在剩下最后一口气时将试图掐死加里的军官打死,加里在受伤时将小男孩从爆炸的酒吧里抱出,呼喊当地人送小男孩去抢救。这些人用爱心照亮战争的黑暗,让温暖驻留饱受摧残的受害者心间。结尾处加里脾气暴躁地对待弟弟幼儿园的看门人,战争好像改变了他温和的性情。人们更加明白,和平才是每个人最大的福祉。
(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