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绿色信贷发展研究

2017-08-21 12:59邢志明
魅力中国 2017年22期
关键词:绿色信贷产业转型供给侧改革

邢志明

摘要:2016年以来,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但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等严峻问题。作为高效政策工具的绿色信贷正在对我国经济产生全局性、多层次的积极影响,并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发力点。本文从绿色信贷含义和作用机制,在我国发展现状,探寻其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产业转型;绿色信贷;商业银行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内外兼修”的双向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在面对如今产能过剩、企业利润下降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新的供给侧改革政策。供给侧改革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不再依靠过去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推动,而更多地是通过去产能、调结构、发展高科技,还有最为关键的创新等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以资源换GDP片面增长、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的发展方式下转变成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大力提高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总框架,包括推广绿色信贷,建立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绿色基金明确商业银行的环境法律责任等。目前,绿色金融已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并且成为2016年G20会议重要议题,这一实质性发力点即将形成。而作为供给侧一端的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是当前正在推进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涵之一。

一、绿色信贷简介

(一)绿色信贷概念

作为绿色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根据国家发布的环保政策,仔细分析企业融资项目对环境的潜在污染风险,扶持对环境保护有利的产业并对其实行利率优惠,限制对环境保护不利的尤其是两高企业的贷款。从这个角度来看,绿色信贷是通过对银行信贷的控制,引导资金流入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企业和机构,以此做到节能减排、转变增长方式的金融模式。

(二)绿色信贷的作用机制

通过发展绿色信贷,能够有效打破我国节能环保型经济的增长瓶颈,加快我国供给侧改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就理论逻辑而言,绿色信贷推动供给侧改革主要由“引导效应”和“挤出效应”共同实现:

一是资源配置产生“引导效应”。利用价格手段,绿色信贷改变了不同行业的融资成本、方式与便利性,从而引导金融资本配置到绿色环保的服务型行业,打破绿色产业收益低、融资难的发展瓶颈。2012年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指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需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控制落后产能信贷投放。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2014年中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逾6万亿元,贷款所支持的项目年节约标准煤1.67亿吨,节水9.3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亿吨。

二是资产定价产生“挤出效应”。根据公共经济学原理,自然资源具有公共品属性,使用自然资源会产生负外部性(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但是,当前市场条件下,使用者无需为负外部性付费,因而导致了过度消耗、过度污染的倾向。借助于金融交易的资产定价功能,绿色金融市场能够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将环境成本纳入资源价格。资源价格的上升将迫使要素生产率低下、环境成本高企的部分第一、第二产业缩减规模、退出市场。

绿色信贷使金融资源脱离高消耗、高污染、高资源依赖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流向低消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从而使中国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并降低对环境风险的暴露程度。这也证明,发展绿色信贷能提高第三产业占比,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而绿色信贷能利用资本市场规则,高效、准确地调整资本流向,将更多金融资本配置给低消耗、低污染、低资源依赖的第三产业,从而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二、发展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经过30多年增长,我国经济GDP总量不断攀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庞大,但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比率甚至快于GDP的增长。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运用绿色信贷调节,把环境利益放在首位,引导资金流向。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随着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只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危害性,提出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希望可以通过实施绿色环保的经济生产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环境是整个经济体系运转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环境问题会对整个经济运转体系造成影响,也必定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的必然革命就是以绿色信贷为主题的革命。

(二)促进绿色投资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对投资环保的力度不断加深,并且在开拓投资及融资渠道方面紧密联系环境保护。根据我国环保总局发布的报告,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为1306.57亿元;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为3447.52亿元;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为7000亿元,尽管如此,投资总量始终不能满足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需求。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并扩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规模,因此,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必将较大程度满足绿色投资的发展需求。

(三)商业银行转型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商业银行面临着经营风险增加以及可持续经营受危及等问题。作为金融体系主体部分也作为社会资金的最大提供者,商业银行在利用信贷杠杆约束污染企业发展、对环保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等方面较其他部门具有明显优势:首先,实施绿色信贷对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有很大的帮助,在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融入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评估提供了標准,为转移环境风险提供了方法。其次,实施绿色信贷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市场份额增大、利润增长、吸引顾客并获得顾客忠诚等为其具体的收益表现。

三、供给侧背景下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一)绿色信贷发展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绿色环保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相关节能减排还缺乏政府政策扶持,对节能产品供给和消费激励也相对不足,最终导致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发展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2014年绿色信贷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比重仅为1%左右,资金缺口为现有融资的20倍。

(二)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对资金的需求巨大

绿色经济增长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起步晚,所面临的资金缺口巨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实现目前碳排放目标,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根据哥本哈根会议所提出的到2020年,把单位碳排放强度减少至40%-45%的目标。我国至少需要2万亿元的年融资需求,而相关的资金缺口则超过每年2万亿元 。二是实现 “绿色城市化”需要大量资金。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融资,经粗略估计,未来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投资总需求约为40万亿元,这对从事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缺乏一支绿色银行的专业人才队伍。虽然私营企业对绿色产业感兴趣,每年在新型城镇化的投资约为2.8万亿元,而公共资金只占1.2万亿元左右。但是由于投资风险大,私营企业无法进行投资,绿色信贷的发展可以给市场一个明确信号和长期可靠的激励机制。相应地,需要培养具有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知识的专业人才,助力绿色金融体系的长久健康发展。

(三)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现状

早在2007年9月,工商银行就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提出了环保一票否决制,该制度的内容主要是对违反或者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项目进行信贷制约,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并实施一系列适合的优惠政策。目前,国内主要国有商业银行针对绿色信贷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环保一票否决制。该制度是指銀行在进行信贷投放时要关注国家的环保政策,依据国家环保政策,对信贷市场的准入进行严格把关,将企业环保信息作为审查其授信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坚决不支持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的项目。

二是建立动态跟踪监测机制。为防范绿色信贷风险,国内某些商业银行建立了动态跟踪检测机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环保风险管理,并确定了整个过程,包括环保信息收集、分析、审核、预警,监督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并且对全程进行评价和风险监控。

四、我国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建设不健全

目前,我国绿色信贷的覆盖范围较为有限,在面对环境制约的情况下,许多中小型污染企业解决项目或企业的融资问题往往会采取民间借贷或自筹资金的方式,那么这部分项目和企业就是不在绿色信贷政策之内,所以对这些量大面广的污染企业绿色信贷尚且不能发挥制约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晰环境责任,积极推动法律建设,只有规范政府、企业和银行的行为,才能使绿色信贷的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并落实到实处。

(二) 缺少有效地激励政策

金融机构的企业特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绿色信贷政策对钢铁、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要求严格控制。目前银行利润的增长离不开这些企业,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政策实行下无法避免地失去一块高利润回报的信贷市场,这与其一贯的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三)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绿色信贷发展

目前,我国在环保行业信息沟通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还没有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我国商业银行也不能根据政府发布的企业环境违法数据进行信贷申请审核,因为其发布的数据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等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效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与地方环保部门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在实行的绿色信贷机制过程中也缺乏适用于实际情况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无法根据实际项目情况制定合适监管措施,大大削弱了绿色信贷机制的可操作性。

(四)内部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严重缺乏绿色信贷的专业人才,也欠缺了解各种环保法律法规的信贷工作人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绿色信贷政策起步较晚,推出的时间较短,商业银行自身能力不足。另外,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主要审核对需要资金流动的企业,以免出现潜在的环境污染的信贷危险,但我国的污染很大部分是由中小企业产生的,其资金很大部分是来自民间借贷和自筹资金,商业银行根本无法对这些数量众多、涉及面广的小企业进行有效地制约,造成绿色信贷涉及面狭窄的局面。

五、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措施

(一)提高绿色信贷认知水平

一是政府层面,通过多渠道向有关企业和群众宣传绿色信贷的重要性,以及有关绿色信贷政策的理念、流程、规定等方面的知识,加大绿色信贷政策的宣传力度,使绿色信贷理念能够真正地深入人心,为建设“绿色金融体系”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发展环境。二是企业层面,要使企业意识到其违法行为要面临政府处罚风险的同时,也会给企业生产经营、社会声誉等方面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还会带给银行融资较大的风险,真正意识到只有环保节能才能使企业保持稳定发展、提高竞争力。 三是商业银行层面,商业银行是绿色信贷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在银行内部加强绿色思想宣传工作,在信贷项目审查时充分考虑环保因素,防范潜在环境风险可能引起的损失,切实提高从业人员对绿色信贷的认知水平。

(二)配套相关法律法规支持

为加快绿色信贷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健全绿色金融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同时,国内各商业银行应依据“赤道原则”和国际银行的普遍做法,细化绿色信贷等的业务执行细则。而作为绿色信贷政策推行方之一的环保部门,应加强与银行业的合作,在银行的征信系统中纳入企业的环境信息,疏导并使其与银行业信息之间保持畅通的沟通的渠道。

(三)建立完善的环保信息共享机制

绿色信贷政策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就是在政府、环保部和商业银行三者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及共享机制。环保部门应收集相关环境信息,如企业环境违法、建设项目环保评估等,经过筛选上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银行贷款审查机构应该以环保部门提供的有关信息为依据,对信贷项目进行严格的环保审查,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并确保环保部门和银行业之间保持准确、快速的信息传递渠道。同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环保部門的帮助,完善银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强化贷款环保风险管理意识,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银行自觉的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其环保意识。

(四)建立信息更新和异议处理机制

一方面,要保证信息的时效性。环保部门要时刻跟进环境违法企业的整改信息,确保在信息变化后及时核实,并向上级机关及时报送更改信息。另一方面,要制定出完善的信息的异议处理机制。环保部门应当及时对相关企业在征信系统中提出异议的部分予以评估和审查,对有误的信息要及时更改,确保信息准确性。

(五)加强银行自身建设

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银行起牵头引领的作用,是整个绿色银行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应加大信贷绿色产品供给,通过积极建设“绿色信贷”银行,在改善和创新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信贷支持节能环保的长效机制,加大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工具创新力度和供给量,逐步形成绿色金融交易市场,提供“绿色基准利率”等,引领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到绿色银行建设中来。同时,商业银行也应加大培养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力度,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为“绿色信贷融资”提供技术援助及顾问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云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业转型必由之路”、《商》、2015(41).

[2]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时代金融》、2011(8).

[3]李瑞红:“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绿色信贷”政策的成效、难点及建议”、《中国房地产金融》、2009(12):32-34.

[4]吴杭樱,赵梓媛:“浅析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推行的状况”、《中国证券期货》、2011(6).

[5]周凤琴:“绿色信贷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及其破解对策”、《中国城市经济》、2011(20).

[6]莫凡:“从博弈论视角谈我国绿色信贷机制的完善”、《商业时代》、2011(23).

[7]朱丽,于伟咏:“基于博弈论视角的绿色信贷参与主体利益分析”、《南方农业学报》、2011(8):19-20.

[8]黄海峰,任培:“中国绿色信贷政策现状研究”、《中国市场》、2010(27):33-34.

[9]王帅:“国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分析”、《中国市场》、2011(26):42-43.

[10]程实:“发力绿色金融、助推经济转型”、www.yicai.com/news/5054344.html.

猜你喜欢
绿色信贷产业转型供给侧改革
环保企业发展中政策支持问题研究
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探究
基金定投品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