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军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9-0191-01
“心靈手巧”作为一个成语,在人们的思维中已成定式——心灵者必手巧。“心灵”者真的就“手巧”,“手巧”者必定“心灵”吗?下面真实的案例,或许会给您带来几多思考。
案例描述:
曼,是我在烹饪俱乐部认识的第一个学生。之所以第一个认识她,是因为她给我带来的“小麻烦”。开课点名,答“到”者30人,数数坐在教室里的孩子,却是三十又一,问谁没被点名,教室里无人应声。另一个老师又开始点第二遍,答“到”者是30人,她数数教室里的孩子,依然三十多一。我们俩相顾愕然,只好开始新一轮的查寻。
“强来了没有?”“到。”一孩子答。
“逸来了没有?”“到。”
“曼来了没有?”一个身体瘦、皮肤黒、头发散的女孩子慢吞吞地站起来。
“……”。她的声音细弱蚊子,我什么也没听清。
“高声点说!”我要求她。“我刚才已经答到了”。她翕动着嘴唇,嘟囔着。
“一个胆小、怕事、极其不善言辞的孩子。”我暗暗地想。
于是,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几次锁定了她。
自愿组合小组,她被冷落在那里,我建议一个小组接纳了她;小组长分工带下次活动的材料,她默默地望着争先恐后的同学,不言不语,小组长就把大家都没主动带的材料布置给了她。“一定记得带啊!”我不放心地嘱咐。她微微点了一下头。
与她班主任的一次交流,证明了我对她判断的准确性。平时,她在班里是一个成绩不好、胆小沉默的女孩子。
第二次俱乐部活动,孩子们做了寿司。曼不仅带来了小组长分工时的材料,还多带了几种材料。开始做寿司了,孩子们的水平立显高下。我看到了曼做的寿司:很精致的圆柱形,墨绿的海苔、雪白的米饭里卷着金黄的蛋饼、酱色的牛肉、翠绿的黄瓜丝,色形俱美,让人顿生食欲。
“你做的真好啊!”我由衷夸赞。她的嘴角微微牵动。“你早就会做吗?”“妈妈教过我!”她的声音轻轻地。“你愿意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吗?”她很坚定地摇摇头。
尽管,我已经知道,让曼在众人面前开口难于登天,但我无论如何不愿意放过这个绝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打开随身带的相机,为曼和曼的作品拍照。接下来,我把曼的作品做成了当堂课的“优秀作品推荐”,并热情介绍了曼的照片和名字。我清楚地看到,曼羞涩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
在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中,我都特别关注曼的作品,事实证明,曼确实是个手巧的孩子。无论是做水果色拉,还是做日本三明治,她都能做得较为精致。我每次都推荐她的作品。直到有一天,她做出了圆溜溜的饭团,当她听完我第N次的要求:“能为大家讲讲做好的秘诀吗?”时,竟然点了点头。我一时激动无比,我清楚地知道,我已经用耐心、激励做钥匙,打开了曼心中那把叫做“胆小、自闭”的锁。
曼的介绍声音不高,逻辑也算不上清楚,我还是真诚的表扬了她。我坚信,手巧的曼,会在俱乐部中找到自信,并逐渐改变她的个性,使她朝着更阳光、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反思与启示:
1.心灵者未必手巧。
在中国,“心灵手巧”是作为一个成语出现的,在人们的思维习惯当中,也往往认为脑子聪明的人往往干什么都好;脑子笨的人往往什么都不会。其实,心“灵”的人未必手“巧”。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一般的人都会具备八种智能,即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但是,每个人的智能呈现形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语言文字智能占优势,像某些文学家;有的人运动智能占优势。比如某些运动员。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心灵”和“手巧”分属于不同的智能范畴。因此,心“灵”的人未必就手巧,手“巧”的人未必就心“灵”。像曼这样的女孩,应该就是运动智能较好、而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较差的类型。
2.手“巧”能够带动心“灵”。
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我们,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能按照一个标准。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弱视智能,通过适当的训练,强化优势智能、提升弱视智能。在烹饪俱乐部中,曼不仅仅展示、提高了她的优势智能,而且由此获得了成就感、自信度。因此,她愿意和别人分享收获,由此促进了她的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
3.激励是一把万能钥匙。
在教学中善于合理适当地应用激励手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沟通师生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多表扬、多激励,就会让他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不断变好;而多指责、辱骂就会使学生自暴自弃,最终逼出一个坏学生来。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多和学生沟通,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生活方面的指导员、人生路上的导航员。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