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晓
宜阳县生产条件优越,土地面积宽广,农业基础较好。是全国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县、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优秀示范区、河南省造林绿化模范县,连续四年获得河南省农建工作最高奖“红旗渠精神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初步形成了粮食、烟叶、蔬菜、花生、小杂粮、畜牧养殖、土特产品等齐步发展农业产业化体系。
1.宜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截止2016年底,宜阳县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共3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1(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的有3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家;各类休闲农业园区已达22家(市级都市生态园区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市级农业产业集群2个。入选洛阳“百强农企”企业11家,洛阳“二十优”农产品2个。目前我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加工产品达110余种;现有农产品注册商标38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国家级蔬菜生产标准园1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个,绿色食品3个,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家,其中中国著名品牌1个、中国优质名牌产品1个、河南省著名商标4个。
2.宜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 虽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有32家,但辐射范围不宽,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带动能力明显不够,无法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省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2.2知名品牌偏少,市场占有率不高 当今市场是知名品牌的市场,虽然宜阳县已有几个省级著名商标,但其面对的市场主要还是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
2.3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强 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偏低,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工艺和生产设备的限制,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如我县金薯王、涧水、丰民、西岭等多个红薯种植加工合作社及企业,仍然使用原始的加工工艺,无法形成标准生产线作业,产品品质不能保持始终如一;产品仍然停留在粉条、红薯淀粉等初加工产品,没有经过深加工生产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
2.4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大多数企业是租借土地、厂房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土地和房产,也没有有效抵押物;部分企业虽有土地、厂房,但固定资产价值较低达不到所需贷款的抵押标准,致使企业无法继续投资做大做强、开发创新。
3.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3.1 强化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按照省市惯例,凡获得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由省奖励5万元,市奖励3万元,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的,市奖励5万元。建议县级政府也能够给予1—2万元奖励。二是进一步加大整合支农资金力度,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行土地规模流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采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进行科技创新;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3.2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名优品 一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及各种展会,采取专栏节目、新闻发布(电视直播)、专题报道、网上农展、展会促销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介品牌农产品和品牌企业,以省内外市场为重点,组织参加各类展销会和网络营销,加大本辖区大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二是在全市营造“宣传品牌、支持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依靠品牌、促产增优、内销外出、占領市场”的良好氛围,以沿路沿街道路醒目位置广告牌宣传为切入点,制定优惠措施,支持农产品经销主体,鼓励和帮助企业开展品牌宣传,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三是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统筹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引导支持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坚决防止品牌杂乱和无序竞争。同时,以创建名、精、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培育以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和农产品金奖为切入点,着力打造一批事关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品牌。
3.3搭建融资平台,推动银企对接。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搭建融资平台,扶持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休闲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参照成立互助基金会的模式,促使企业抱团发展、风险共担,由互助基金为入会企业向银行提供担保,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作者单位: 471600 河南省宜阳县农业经营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