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凯凯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幕府山初级中学 210028)
“观察心脏的结构”实验是苏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中的内容。教师普遍认为该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难点在于心脏解剖技术、结构辨认方法和功能理解策略三个方面。本文就如何突破这三个难点展开分析。
1.1 解剖前的观察 教材中推荐用手捏心壁的方式来分辨左右心室,进而进行解剖。但七年级学生在初次观察心脏时,由于形态学和解剖学知识欠缺,解剖时的下刀位置会有偏差,继而影响观察。因此在解剖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心脏的形态和方位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心脏的外形易发现其一端较尖,这是心脏的下端,与之相对的另一端则是上端。学生观察心脏的上端还能发现有耳状的结构(即心耳)覆盖在心脏表面,教师指出心耳能够掀开的一侧是心脏的正面,另一侧是背面。学生将心脏正面朝上置于解剖盘中继续观察,可通过手捏心壁的方式来辨别左右,也可将其与人体心脏位置示意图进行对比观察,以帮助学生理解心脏的左右是与被观察者的方位相一致。
1.2 解剖的方法 心脏的解剖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沿着肺静脉和肺动脉分别剪至左、右心室的底部,这是一种暴露房室瓣和动脉瓣的较好方法;另一种方法则是直接剪开左右心室壁,这是暴露心室较好的方法。实践发现,第一种方法需要学生首先能正确找出肺动脉和肺静脉,难度较大,而第二种方法更适用于学生解剖。学生只需将心脏正面朝上,便可观察到表面有右上延伸至左下的凹陷细沟(即房室沟),解剖时分别从该细沟两侧约1 cm处(图1),沿图1中虚线所示剪开,即可暴露出心室。然后在心脏上端部位沿着心耳边缘剪开,即可暴露出心房。暴露出心房、心室后,需注意内部是否有凝固的血块,如有应将其去除并简单冲洗后再进行观察。
图1 心脏解剖示意图
图2 探索心室与血管
根据教材中的观察指导,学生应当辨别出心脏的4个腔及相连血管、瓣膜等结构。学生根据上述的方法解剖后,从正面观察,心脏中下部两个较大的空腔是左、右心室,从靠上端部位观察左、右心耳剪开部位可观察到2个较小的空腔,即左、右心房。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心脏结构名称的标签纸,学生将其沾湿后贴在相应位置,以便于展示观察结果。找出4个腔后,学生还需观察各腔室间的连通关系,可将玻璃棒分别从每个腔伸入进行探寻,根据顶端露出的位置来确定腔室的连通关系。
在辨别血管时,学生根据教材中相关的描述首先厘清每个腔所连通血管的名称,然后利用玻璃棒在实物中找出相应的血管。如图2所示,将玻璃棒伸入右心室内,其顶端伸出的位置即为肺动脉的管口。此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玻璃棒只能经过右心室,而不能伸入到与其相连通的右心房中。辨别时可以指定学生用不同材质的细棒(如玻璃棒、木棒、铁棒、塑料棒)或不同颜色的细棒,分别找出肺动脉、主动脉、肺静脉、上下腔静脉等血管,以便展示和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找到各血管后,如需进一步观察心脏中的瓣膜,可再沿着肺动脉和肺静脉分别剪至左、右心室的底部,以暴露出房室瓣和动脉瓣。
心脏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动力,使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借助观察到的差异性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心脏的功能。
在观察心脏4个腔之间的连通关系时,学生发现玻璃棒从左、右心房进入后可以非常顺利地到达同侧的心室中,而当玻璃棒从左、右心室伸入后却不容易到达同侧的心房中。学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有结构阻碍着玻璃棒从心室进入心房,此时将同侧的心房和心室彻底剪开,一方面可以确定房室间的连通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观察到房室瓣的结构。玻璃棒从两个方向探寻时的差异性现象,让学生联想血液在心脏内部流动时也会有类似的现象,进而理解瓣膜具有控制血液流动方向的功能。而结合动静脉中血液的流向,学生也不难发现心脏的结构保证了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流动。
在观察4个腔的心壁厚度时,学生发现4个腔心壁的厚度也具有差异性。由于心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心脏的各腔都可以收缩和舒张。教师首先请学生思考,当心脏的每个腔分别收缩时,其内部的血液会流向何处,然后结合心壁厚度的差异再分析血液运输距离的远近。学生不难发现,心壁越厚,其收缩力越强,能为血液运输提供更多的动力以便运输得更远,即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本课的实验教学中,通过细致地观察和深入地思考,学生不仅发现了心脏结构的独特和巧妙之处,理解了心脏的重要功能,而且为学习血液循环路径埋下了伏笔,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建构循环系统的概念,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