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探究

2017-08-18 08:43毛依玲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毛依玲

【摘 要】课堂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进行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当前我国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是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序进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22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教育运动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数学作为一门逻辑和创造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中,更加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就中就需要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呈现活跃数学课堂,因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值得我们一起探讨: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而应更多的利用新教材本身,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最简单的乘除法教学,可以结合家里每天生活状况进行应用。提问:小明家里有6个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和小明,每天晚上都要吃一碗饭,那么一共吃几碗饭呢?有的学生会利用简单加法,即1+1+……+1=6来进行计算,也有的同学会利用乘法,1×6来计算。教师都及时对其进行称赞与表扬,因为这是就同意问题不同的解法。又如“比和比例”以及“长方形”的知识点,都可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计算旗杆的高度,或者计算家里笔记本电脑的周长和屏幕的大小等等。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信心

课改刚刚起步,现在的在校学生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都是被“抱”大的,已经习惯了你讲我听的模式,习惯了“被动学习”和“他主学习”,他们不敢也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相信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懂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更不懂自己去制定学习策略,独创性明显缺乏。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自主学习的独创精神。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很关键的一步。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通过思考角度的变化,思考方法的改变,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形态多样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种,从而促进理解的深入,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自我调控和相应的调适。

三、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轻松和谐,学生和教师才能展示真实的自我。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答方法,甚至不同的答案,针对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教师应予以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应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实话,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这一课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数学中,数字除了整数外,你还见过什么数?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接着提问“我们借助正方形纸来理解一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如果用这个正方形代表“1”的话,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问题作为引入学生学习的引子,就会激发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带有小数的资料,互相交流,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可见在我们生活中随处用到小数。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主动进行探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教师予以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引导,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更有信心,更有创造力,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四、达成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往往是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着。追求教学有效,首先应该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有效性。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制定教学目标,要熟透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学情、教学理念等具体分析,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應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五、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体的螺旋图,它表明认知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也就是由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节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当这些节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晓梅:《小学教学情境如何从人为走向自然》,《小学数学教育》,2004年

[2]刘仍轩:《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小学数学教育》, 2005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