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鸿元
90年代以来,旅游规划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从关注旅游地经济增长向追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协调统一转变。伴随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工具理性”旅游规划弊端逐渐显露,可持续旅游规划从理论到技术得到发展。理解可持续旅游概念、明确可持续旅游规划目标等基础研究工作已较为丰富,在规划方法上倡导综合考察规划区资源、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系统,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合理设计规划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可持续理念的旅游规划产生背景
(一)可持续旅游规划的国际起源
旅游规划最早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主要是英国、法国、爱尔兰等欧洲国家为旅游设施做的市场评估和场地设计。20世纪60年代中期,旅游规划领域从欧洲逐渐拓展到全球;80年代出现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社区方法等重要思想和方法使旅游规划进入大发展阶段。从90年代开始,伴随旅游活动对景区的生态影响评价研究,旅游与环境的适应关系促众多国际组织以及相关专家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呈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特点。
1992年,联合国发表《21世纪议程》,旅游业被直接纳入该文件的环境保护行动计划。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计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共同组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正式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规划中的地位,并明确规定了旅游规划中要执行的行动。会议通过了18条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可归纳为: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匹配,协调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尊重当地道德规范,自然、旅游和文化融为人类生存环境整体,政府机构与非官方的环境保护组织共同担负旅游发展责任,加强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拟定旅游管理框架和行业规则,实现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Formica曾指出,80年代之后的20多年,各种环境、社会方面的负面作用对旅游规划理论产生了影响。增长导致的种种后果促使人们不再以增长作为规划的唯一目标。
(二)中国旅游规划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
中国的旅游规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比西方旅游规划晚了近50年,产生背景比较特殊,地理专家在调查和规划国土资源的同时开展区域性旅游资源评价和利用规划。1998~2003年,国内开始大量编制区域级旅游规划,省、市级旅游规划成果不断涌现。“十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标志着中国旅游规划规范化、标准化。这一时期的中国旅游规划受“工具理性”的影响,在规划内容上有突出的技术特征。
中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对旅游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 年,中国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2014年,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稳中有进,国内旅游人数36.11亿人次,收入3.03万亿元人民币,入境旅游人数1.28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053.8亿美元,全年全国旅游业占GDP总量的10.39%。据国家旅游局2017年1月发布的数据,2016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3.9万亿。旅游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使我国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旅游规划内容表面化、模式化,擾乱了旅游地原有的文脉和景观机理,经济利益导向的旅游规划没有考虑到旅游给部分生态脆弱地区造成的资源环境效益问题和社会矛盾,不利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为了解决“旅游摧毁旅游”问题,一批专家学者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用于旅游规划研究,产生了指导旅游规划的“可持续旅游”概念,推动中国旅游规划编制进入新时期。
有学者指出,旅游规划首要的任务是研究旅游资源持续利用,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区域性的旅游规划不仅要继续促进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还要承担社区发展责任,使旅游的经济、社会效益向城市和社区渗透,永续利用当地自然与文化资源。这种理念意味着旅游规划与区域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定位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撑,激发了学术界对可持续旅游规划从理论到技术的大讨论。
二、可持续旅游概念的理解
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词法表达,英文期刊文献中多使用“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和“Tourism Sustainability”,世界旅游组织网站采用的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国内文献主要有两种译法,一个是“可持续旅游发展”,一个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由于两种译法的含义基本相同,经常相互替换使用。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定义比较丰富。世界旅游组织认为,可持续旅游有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两大基本利益主体,既包括“今天的”需求,还关注未来发展机会。在国内,国家科委(现在的“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旅游局1997年组织制定的《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对可持续发展旅游思想的概括受到普遍认同。他们提出,不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它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前提,旅游业带来的财政收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旅游资源能承载日益增长的旅游者数量,旅游设施应根据旅游者的多样性需求动态更新,以保持对未来旅游机会的吸引力;旅游业必须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尽管概念上的不明确有时会夸大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的效用(Naredo,1996),导致各发展领域的滥用,但是兼顾“效率”和“公平”始终是可持续旅游的价值取向。
三、可持续旅游规划目标与方法
(一)可持续旅游规划的目标
可持续旅游发展目标包括环境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三大目标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共存于区域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中。以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为总目标,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维持旅游地的生态平衡、旅游资源持续利用,游客满意、地方社区和谐发展为具体目标,采取规划的手段协调旅游地自然、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要素,指导旅游供给者的开发和经营活动。应用旅游承载力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等理论方法对旅游目的地系统进行的结构优化和要素安排。
(二)可持续旅游规划的方法
可持续发展思想、集成法(Integrated Approach)、注重政策制定和成本效益的系统规划法、强调当地居民参与规划的社区法、门槛分析法(Threshold Analysis)是旅游规划的主要思想方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目标要求旅游规划在方法上更加综合和系统,不但要掌握旅游市场动态,通过结构设计将旅游要素整合至旅游功能系统,还要全面考察其依存的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系统,因此,旅游规划必须连续测评规划区的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容量,将社会文化目标纳入总体规划,构建多方参与的综合系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对规划的要求较以往的规划要求更具综合性,具有弹性,不仅要根据市场信息进行设计,而且要根据旅游活动与文化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效应来调整,这涉及旅游行为的社会特征分析、景观的文化内涵解读等基础研究工作。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实际上是个连续动态过程,既需要保持近期、中期和远期等不同时间尺度的连续性,又能够通过重点项目规划保证不同空间尺度的主题性。为防止或尽可能减小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一种成熟的方法是根据旅游规划区资源基底和生态系统特点,评价该区域环境承载力,并将旅游开发规模和旅游活动强度控制在承载范围内。与传统旅游规划相比,可持续旅游规划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平等利用机会,必须重新设计和安排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工作流程、编制程序、文本内容以及实施反馈,因此,可持續旅游规划在这个意义上是对传统旅游规划的优化。
通过科学论证地方旅游业发展状况对自然生态环境、旅游地社区的影响路径,在旅游规划前期调查及文本编制中增加关于旅游生态补偿空间范围及补偿机制研究,旅游规划可以生成环境评估指标、旅游经营活动认证标准,以及适合操作的旅游地政府管理框架,从而在旅游地文化完整性保护、社区扶贫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引导规划区进入旅游可持续发展轨道。
四、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的共识(Gossling,1999;Hartshorn,1995),其它规划方法(如物质空间规划法及社区导向规划法)中已出现过相关的可持续性旅游规划,而且抛开可持续旅游纷杂的概念框架,己经确立一系列可持续方法的代表性标准(Ivars,2001)。
可持续旅游规划核心目标是转变消耗性旅游开发,增加经济收入, 帮助旅游地社会延续地区文化,提高地区生活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理论上加强旅游与文化生态的研究,使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与旅游规划实践进一步融合,把价值系统的文化要素、生态要素嵌入工具系统的技术形体中,将可持续旅游的理念赋予规划区,创造出被广泛认同的旅游产品。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