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粤华
(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课余锻炼体育行为现状分析
全粤华
(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是决定他们体质水平的指标。大学体育行为其实是体育课和课余体育的归结,体育课和课余体育锻炼都是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虽然教授了学生体育技能,却不符合学生的爱好;而课余体育锻炼却能吸引学生,两者很难衡量其对学生的重要性。而高校课余体育具有的特点:多元化、趋向社会化、自由选择性高、补偿性,所以课余体育以其内容的丰富多样吸引着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它的效果更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更胜一筹,很大程度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能否培养有着强硬的身体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全国上下重点关注的问题。但近年来,我国各高校普遍出现校运会取消长跑项目、耐力体育教学内容退化、体质健康测试水平下降明显等问题;这些现象无不反映了高校大学生体质正在急剧滑坡。本课题通过研究南宁市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并进而分析其制约因素,为高校有关部门更好的进行体育改革,丰富大学生体育活动,增进大学生体质提供理论依据。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四所所高校大学生共76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下载若干篇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认真阅读和分析文献,为本次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共发放760份问卷,回收692份,有效问卷为674份,有效率为88.7%。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录入Excel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1 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状况
2.1.1 体育态度现状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事物所持的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涵盖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体育态度在个体好的体育行为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只有具备好的体育态度,对体育有明确的认知,而产生对体育的爱好或是兴趣,最后形成积极参与体育的行为。
表1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关注体育信息调查表
表2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原因调查表
调查发现部分在校大学生并不重视体育锻炼。以上数据显示关注体育信息的仅有51.7%,不确定的占24.6%,65人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是没人组织,77人的大学生没有特别的理由不参加体育活动。结果表明很大部分大学生明确的体育认知是,但态度不积极,不重视体育锻炼,没有正确的体育观念。
2.1.2 体育消费现状
体育消费是一种以健身为目的,把精神娱乐融为一体的文化消费;也是反映个体出于发展身心的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本文的着重点是大学生为发展身心健康,参与体育锻炼而产生的体育消费的行为。
表3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年均体育消费情况表
表4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调查表
据对大学生的年体育消费总额调查来看,消费水在50元以下的有315人,500-199元的仅有115人,而在0元和600元以上的都是50多个人。说明南宁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且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都是用在购买体育服装上,而用于到体育场所进行锻炼或是观看体育比赛的消费比例不高。
2.1.3 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除体育课外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进行身体练习的锻炼方式,主要目的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
表5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每周锻炼频率表
表6 南宁市大学生次锻炼持续时间表
科学研究表明,如要增进体质,每周应该保证三次以上的体育锻炼频率,每次都应在1h以上。大学生每天课余的时间大约为4个小时,每周进行3次、每次花2个小时在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身体素质来说是可行。但能按这基本的运动量要求去锻炼的大学生很少。
2.1.4 课余体育锻炼项目
表7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项目调查表
调查中选择跑步和足、篮、排球的人数最多,因为在南宁市高校中,公共的体育场地以田径和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数量最多,这些场地较为方便大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另有部分女生会选择健美操、瑜伽等可达到塑身修行等锻炼效果的体育项目,总的来说南宁市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面较广,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校内可开展的体育项目为主。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调查,本文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应分为三大方面因素:大学生自身、学校和教师。
3.1 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课余体育活动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小插曲,大学生对它的规划和利用却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观念。调查显示南宁市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用在上网、游玩、看电影电视、逛街、谈恋爱等来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有的则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用于锻炼身体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大学生应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抽出一定时间进行锻炼;科学地、合理地给自己制定体育锻炼方案,达到真正提高体质的目的。努力提高体育行为意识,克服或拒绝外界因素对自身体育行为的影响,培养自身的体育行为,重视自身的体育锻炼,提高体育意识,改进体育态度,进行合理安排自己的体育消费。
3.2 学校因素
高校体育教育把体育课作为重点,而学生在体育课得到的锻炼作用不大;课余体育文化开展受限,因此开展促进大学生体质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也受阻。高校对课余体育重视度不够,对课余体育项目投资不足或零投资,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与体育消费就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因此,高校应适当地投资建设课余体育项目,健全体育设施;制定课余体育方案,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最大满足学生的课余体育需要。
3.3 体育教师因素
体育课程改革就是为解决大学生体育锻炼问题,体育教师应把视角放于课余体育锻炼,教育学生彼此之间应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积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现象是侧重技能教学,以保障学生为主制定教学目标和使用教学方法;却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惰性日益上涨,体质下降。体育教师应开设专门的理论课程,教授学生体育锻炼知识;让学生从掌握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运动强度进行有效地锻炼。积极引导学生课后进行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开创适合大学生、令大学生喜爱的课余体育项目,刺激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运动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
4.1 高校方面对策
高校首先可通过宣传和教育,充分认识课余体育锻炼对学生自身体质健康产生的积极作用。其次,高校本身重视课余体育开展工作,建立管理组织部门专门对课余体育设计方案,规划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同时成立负责组织课余体育的教师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多做多样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再次,学校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校园体育设施器材的建设和管理,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运动打下物质基础。
4.2 教师方面对策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因此高校教师有责任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态度,培养他们把课余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健身和体育消费习惯。同时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帮助大学生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协助大学生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成立体育社团;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激发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
4.3 大学生自身方面对策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具备正确的体育动机;自觉将课余体育与学习生活融在一起;积极学习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每周或每日保证每周适当的运动量,以确保达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通过对南宁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调查发现:(1)南宁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不强,体育态度消极,体育行为懈怠,体育消费主要用于物质消费而非体育锻炼。(2)高校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无法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体育项目不能吸引学生,缺乏休闲体育项目、创新型体育项目;颇少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和课余体育锻炼。(3)大部分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消遣、娱乐,极少数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体育锻炼,且这部分同学的锻炼方法不科学,不懂把握运动量。
这就反映着高校、教师和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课余体育锻炼行为对体育锻炼的影响,继而又对学生的体质有很大影响。由此,提出要提高大学生体质,增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首先高校要正确认识课余体育与学生体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大力度把休闲体育项目引进到课余体育锻炼中,增加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其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应把技能和理论持并重态度看,教会学生技能,也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握体育锻炼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锻炼。再次,大学生应以认真态度对待课余体育,提高体育意识,主动培养体育行为,积极参与课余体育运动,改进身体素质。
[1] 崔久剑.苏州市大学生体育生活研究[D].苏州大学, 2008.
[2] 田玮莉.论高校大学生行为与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3] 李英,黄彩华.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
[4] 安宇.广西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
[5] 于海涛.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Exercise in Nanning City
QUAN Yuehua
(Guangxi normal college,Nanning 530003,Guangxi,China)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深入分析制约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根据当前南宁市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提出如改善学校公共体育场上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正确引导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等建议,从而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
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课余体育
全粤华(1983-),广西南宁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