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荣
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已经掌握并理解以及记忆的知识,努力钻研,自觉求索,进而获得新知识。
1.课前预习的指导。三年级及以上的小学生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慢慢地来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出指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先了解课文内容,事先学习生字,理解并掌握词语的意思,进而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指导,首先应当在课堂内进行,随后可以慢慢地向半课内半课外过渡,直到学生形成了自我学习的习惯之后,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预习。
2.学生恰当使用工具书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项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使用工具书。教师首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新华字典。查阅字典是自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在低年级时要具备使用新华字典的基本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到了中高年级要进一步熟练地查阅新华字典。同时教师在讲授每一节新课前,应该要求学生事先划出文章中的疑难字词,并要求他们通过查阅新华字典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长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的话,既能养成查阅新华字典的好习惯,又能掌握學习新华字典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学生自学时间的保证。凡是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要求他们经过认真阅读课文,利用自己所组织的语言才能够回答的问题,还有一些有关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读写相结合等非常重要的练习活动时,教师事先要提示给学生一些学习要求,同时给予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后,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自我学习,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地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及指名回答。
4.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教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学所具备的各种心理素质的培养,比如对学习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以及良好的自学习惯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非常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之所以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因为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才会自觉地去学习,才会对学习产生热情,才会对学习坚持不懈,最终才会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
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三种能力的获得既不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学就能达到的,也不是通过教师讲、学生答所能实现的,其获得的方式必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将文章理解,进而获得这些能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紧扣课文。
首先,加强学生的字词句段篇训练能力。大家都知道,字词句段是每篇课文的组成部分,而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都可以通过文章中的某些字词表达出来。例如教师在讲解《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解文章中的“坐在小艇里的感觉怪有意思的”这句话,从而来理解作者的感情,通过这个“怪”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感受是新奇的。同时也可以向学生提问,“第二自然段中的三个句子都使用了比喻词,那他们都是比喻句吗?”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分析这三个句子,从而让学生对比喻句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够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艇的特点,从而给学生对下文理解小艇的驾驶和功能打下了基础。
段落的结构形式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是非常多的。教师在给学生上阅读课时,必须要求学生将一些典型段落划出来再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这样的话就能够让学生将对段落的感性认识慢慢地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认识。通过如此反复的训练,学生也可以将阅读中所获得的知识转移到写作中来,从而加强了自身的写作能力。
其次,加强对学生读的训练。文章中的文字与作者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必须要让学生掌握揣摩和品味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这样的话,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想要在文章表达的感情,从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重点训练和基本功训练。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重点训练项目,教师在教学课文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重点训练。
三、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让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的话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适当的方式,用简洁而有条理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还经常让学生口头解词、释句,以及根据段意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甚至有时也会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阅读的好方法,更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既能字、词、句、段、篇有深刻的理解,又能将自己的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和课文内容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获得知识,理解课文,增强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