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对症施策 聚点发力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2017-08-17 09:41辛建清
中国粮食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仓容秋粮粮食局

文/辛建清

内蒙古自治区:对症施策 聚点发力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文/辛建清

2016年,国家在内蒙古和东北三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将以往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供求关系靠市场调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

内蒙古自治区是粮食主产区,年产粮食550亿斤以上,玉米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经过多年粮改,国有粮食企业在全区粮食行业的占比较小(16.5%),调控能力相对较弱。玉米深加工企业分布不均衡,一些产粮大盟市没有布局玉米深加工企业,自我消化能力差。此外,内蒙古地域跨度大、运距远,加之铁路运输管理分属3个铁路局,运输协调难度大。因而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做好秋粮收购,对内蒙古自治区来讲面临重大挑战。

强化责任抓重点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改革和收购高度重视。自治区政府分管主席多次带领相关部门赴玉米主产盟市调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市场化收购办法,及时到国家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沟通协调,并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情况,有效解决了收储改革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今年3月,由自治区政府主持召开了全区粮食工作会,对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今年的秋粮收购工作作出了明确要求和全面部署。自治区政府主席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秋粮收购工作,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了秋粮收购电视电话会议并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了秋粮收购工作。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和粮食主管部门责任:自治区对玉米收购负总责,制定全区的玉米收购政策,提出总体安排,协调收购指标、资金;盟市制定地区收购方案和整体布局;旗县承担直接责任,拿出具体的收购措施,产量评估到村,收购落实到企业。各级粮食主管部门承担主体责任,加强对玉米收购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特别是旗县级要加强监管,确保自主收购企业粮食销售后货款及时归还贷款,防止挪作他用,并组织好享受补贴企业的核实认定。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自治区粮食局及时成立秋粮收购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粮食收购进度、价格日报、周报和月报制度,实时掌握玉米收购的具体情况;健全工作协调、信息共享机制,建立部门间的联席工作会议制度,沟通玉米收购的有关情况,共同协调和解决所涉及的情况和问题;建立粮食运输协调机制,密切购销衔接和市场对接;建立信息上报反馈机制,及时向政府分管领导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是加强协调、服务、指导。

优化服务,着力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引导支持多元主体入市。多次与驻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储粮、中粮贸易公司等中央直属企业协调,同时赴京向国家粮食局汇报,并向中储粮总公司和中粮贸易总公司争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收购计划,支持鼓励中储粮、中粮等央企以及地方国有企业主动入市,努力扩大收购数量。开展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情况摸底调研,积极出台支持、鼓励扩大生产、提高开工率推动本地玉米加工企业加工转化的政策;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努力做好相关企业的粮食收购资格服务工作,深入分析粮食企业入市条件,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各类具备收购资质的企业积极入市,共同肩负粮食收购的责任;开展农户安全储粮暨“地趴粮”专项整治工作;加强粮食职业培训,积极应对玉米收储市场化改革。

四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要求。落实玉米深加工企业奖补政策和粮食收购担保基金,努力提升收储能力。对自治区范围内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玉米加工企业和年产5万吨饲料的饲料企业收购加工新产玉米给予200元/吨的补贴。加大粮食市场监管力度、保障收购工作顺畅进行。开展年度清仓查库工作,保证现有库存的有序管理。实时关注秋粮收购进展情况,以不同形式做好收购秩序的维持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各类坑农害农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维护粮食购销市场良好秩序。

五是强化宣传引导,确保平稳有序。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政策出台后,针对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情况,做好广泛宣传,掌握社会舆论,正确引导舆情。去年4月初,自治区粮食局以国家的政策宣传框架为蓝本,制定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宣传方案,并依职能将宣传任务分解到各相关部门,释放市场化收购和实行玉米种植补贴的信号。各级粮食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召开新闻媒体见面会,印发收购政策、产后田间管理、安全储粮和均衡售粮等宣传材料。结合粮食安全责任制调研、收购准备情况摸底,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利用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现场问答、滚动广播、媒体采访等形式进行宣传。召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邀请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新闻媒体参加。粮食、财政、农牧业、农发行、中储粮等单位介绍了相关政策和改革进展情况。新闻通气会进一步宣传解读国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政策、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建议广大农民消除观望心理,积极引导农民正确认识粮食形势和价格走势,做到择机有序售粮。

六是加强督导调研,形成工作合力。分批组织督导调研组,密集开展对各盟市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和今年种植、收购准备情况的督导调研,围绕“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目标,全面摸清了今年生产、全社会可用仓容、烘干能力及不同市场主体的底数,号召各地及早谋划、早动手,千方百计做好收储准备工作。又与自治区有关部门共同组成4个联合督导组,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秋粮收购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在密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召开盟市局长座谈会、东西片区的收购工作座谈会、全区玉米收购工作座谈会暨“粮食银行”现场观摩推介会,进一步分析形势、细化收购工作部署。

集聚资源破难点

市场化收购的最大难点是收购资金。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地方加工企业、贸易企业资产不足,一时无法获得贷款,入市收购遇到困难。对此,区粮食局多次主动与农发行沟通对接,及时掌握政策动向,努力协调主渠道收购资金支持。积极协调商业金融机构参与粮食收购,区粮食局与自治区金融办共同召开秋粮收购资金银企对接会议,发布政策信息,调动各类商业银行信贷的积极性。收购期内,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发放贷款23亿元。主动与财政、农发行和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沟通,建立了4.81亿元规模的收购信贷保证基金,其中自治区财政拨付1亿元,各级政府认缴2.44亿元,企业缴存13.4亿元,共向41户企业发放贷款13.4亿元,平均放大9.3倍。认真总结“粮食银行”试点经验,结合实际扩大试点范围,批准19户企业为自治区级“粮食银行”试点单位,通过“粮食银行”开展粮食代收、代储和代售等业务,缓解玉米收购压力。

对症短板解痛点

实行多年的玉米临储政策使内蒙古自治区大多数粮食企业形成了吃政策饭的惯性,销售客户流失或缺乏,成为市场化经营最大的短板和痛点。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就必须要使粮食企业摆脱吃政策饭的路径依赖,积极开展购销合作对接,巩固和拓宽产销区之间、企业之间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贸易渠道;就必须激发和挖掘加工企业的潜力,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调节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深加工,促进玉米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生存和发展能力。这样的共识,是今年以来粮食局围绕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行调查研究的成果,也是破解自治区玉米购销困境的必由之路。为此,粮食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开展产销对接活动作为抓收购、去库存重要抓手,组织企业走出去,拜访老客户,寻找新商机,全力推动区外销售,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在积极组织参加福建及吉林、黑龙江粮食产销洽谈会,为玉米市场化收购创造条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于2016年8月底举办了首届内蒙古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会议规模和成果大大超过预期,达成购销意向603万吨,积极跟进落实,绝大部分意向落地。主动与中粮贸易、粮达网等大型粮企、专业粮食网络平台协调,推进玉米网上营销。

拓展路径疏堵点

千方百计准备仓容。由于2015/2016年收购期,自治区粮食收购数量创历史之最,仓容不足或分布不平衡、外运困难成为制约今年秋粮收购的主要瓶颈和堵点,新粮上市后往哪收是最大的问题。针对面临的严峻形势,粮食局立足实际,多条腿走路,多路径疏解,努力在困境中寻找生机。一是积极向国家反映库存压力情况,加大临储玉米去库存力度,至国家明令停止挂牌销售,自治区已销售临储玉米256万吨,大豆26万吨;有序启动地方储备粮轮换,推动粮洽会合作项目落地,促进粮食销售。二是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工程建设,较大程度地提升收储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建设,抓紧做好收购仓容和烘干设施准备,充分利用社会仓容,挖掘仓容潜力,投入新粮收购;对有效仓容不足的地区,及早安排搭建部分简易储粮设施,缓解仓容不足的矛盾。三是对粮食产后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疏解集中入市带来的仓容压力。四是为了切实解决粮食外运压力,抽调专人设立铁路运输协调办公室,各盟市也采取相关措施,通辽市成立了铁路运输服务中心,呼伦贝尔市派驻2人到哈尔滨铁路局合署办公,其他地区也都有专人负责运力协调。粮食运输协调机制建立以来,铁路部门对内蒙古玉米外运工作加大了支持力度,全区玉米外运运力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一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局积极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圆满完成了粮食收购,至今年4月3 0日,全区累计收购玉米1790万吨。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局)

猜你喜欢
仓容秋粮粮食局
排涝抢收多措并举 确保秋粮稳产增产
抓好“双减双抢”确保秋粮归仓
一种凉米仓动态仓容管理系统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粮食筒仓储粮和卸粮状态下的仓壁侧压力试验研究
尽心尽责抓好秋粮收购
江苏省粮食局 多措并举去库存
安徽省粮食局 抓好收购 真情助农
四川省粮食局:念好“六字经” 诵好“十优诀”
广东省粮食局 加强地方粮食安全保障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