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维维亚诺
荷兰韦斯特兰地区,大海般的温室围绕着一家农户住宅。荷兰人已成为农业革新的世界领导者和对抗饥荒新途径的先驱。
随着鸡肉市場需求上升,荷兰的企业正在开发使禽类产量最大化、同时保障人道饲养条件的技术。这座高科技鸡舍能容纳15万只鸡,备有从孵化到出栏的全程饲养设施。
韦斯特兰是荷兰的温室之都,照明灯具呈现褶皱式的肌理,营造出某种不似人间的效果。这类农场可以人工控制内部气候,实现全天候种植,不受天气情况干扰。
壮观的室内农场提供了种植生菜和其他绿叶菜的最佳条件。这座温室的种植面积有9公顷,单位面积的生菜产量是露天菜田的4倍,并把对农药的需求降低了97%。
在用发光二极管人工照明的条件下,番茄怎样才长得最好——光应该从上面照还是从侧面照,还是两者结合?植物科学家亨克·卡尔克曼正在布莱斯韦克的“德尔菲改良中心”寻求答案。学者与企业家的联合是荷兰创新的一个关键驱动力。
荷兰境内,距比利时国界不远的一块土豆田里,荷兰农户雅各布·范登博尔内坐镇于一架巨型收割机的驾驶室,面前布满仪表的操纵台华丽程度不输科幻电影里的星舰。
驾驶室离地3米,他高高在上地监控着两架无人装置——在田里游走的无人驾驶拖拉机和空中的四桨直升机——它们提供土壤化学结构、水成分、营养和生长情况的详尽数据,测量每一株作物的进度,细致到它结的每一个土豆。这就是所谓“精确农耕”,生产力强大,有范登博尔内的收获为证:全球马铃薯平均产量约为每公顷20吨,而范登博尔内能稳稳拿到每公顷47吨以上的成绩。
如果考虑到收支表另一端的投入,这样的高产就更显得厉害了。将近20年前,荷兰人举国齐心地投入到可持续农业中,当时的口号是“耗半数资源,产两倍粮食”。2000年以来,范登博尔内和其他许多荷兰农户已大大降低了关键作物的水资源依赖,最多的可达90%。他们几乎完全取消了温室种植中的杀虫剂使用。2009年以来,荷兰的禽畜养殖者也减少了抗生素用量,可低至原来的40%。
还有一个值得惊奇的因素:荷兰是一个疆土狭小、人口密集的国家,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超过500。长期以来被视为发展大规模农业所必需的种种资源,它几乎一种都没有。然而以经济价值计算,它是全球第二大粮食出口国,仅次于美国,而后者的领土面积是它的270倍。荷兰人到底是怎么办到的?
从空中看,荷兰的地貌与其他主要产粮国迥异——由密集种植的小块田地堆砌而成,其中大多数以农耕产业的标准来看都微不足道,还紧挨着熙熙攘攘的城市和郊区。在该国的主要农事区,不论土豆田、温室还是养猪场,几乎没有一处的视野内看不到摩天大楼、制造业厂房或城市区。荷兰超过一半的陆地被用于农田和栽培设施。
看上去好似巨大镜面的建筑连成片,在城郊排布,太阳照在上面会闪烁,夜幕降临后又从内部发出奇特的光。它们是壮观的温室群,有的一座就可覆盖70公顷土地。
这些农场可以人工调控气候条件,它们使这个距离北极圈只有1600公里的边地小国成了一种温带蔬果——西红柿的全球领先出产地。荷兰也是世界第一的土豆、洋葱出口国,按总价值计算的第二大蔬菜出口国。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蔬菜种子贸易出自荷兰。
这些惊人数字背后居功至伟的智囊团集中在瓦格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WUR),位于阿姆斯特丹东南方80公里处。该学府被广泛视为全球顶尖的农业研究机构,也是“粮谷”的关键节点——后者是一群阵容壮大的农业科技初创公司和实验性农场,命名有意与加州硅谷暗合,而瓦格宁根融合学术与创业精神的领跑者位置,类似于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的位置。
WUR植物科学专业大组的主任恩斯特·范登恩德正体现着“粮谷”的这种融合精神。他是享有盛名的学者,植物病理学领域的世界权威,外表却有着夜店调酒师般的随性举止。他说:“我不仅仅是个大学系主任。半个我带领着植物科学院系,另半个我主持着九家涉及商业项目研究的企业单位。”他认为只有这样兼顾两头,“科学驱动力与市场驱动力串联运作,才能迎接等在前方的挑战”。
什么挑战?他用宣告末日存亡般的严峻语气说,地球必须“在今后40年里产出比过去8000年历史上所有农户的总收获更多的粮食”。
这是因为,与今日的75亿人相比,到2050年将有多达100亿人以地球为家园。如果农业不能实现巨量的增产,配合水、化石燃料用量的大幅降低,可能就要有10亿以上的人面临饥饿——这是21世纪最紧迫的问题,而目光远大的“粮谷”精英相信他们已找到了革新性的解决方案。范登恩德坚定地认为,避免灾难性饥荒的必要手段是触手可及的。他的乐观源于从超过140个国家的上千个WUR研究项目得来的反馈,以及WUR与遍布六大洲的诸多政府、大学商定的正式合约:分享研究进展并协力将它们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