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颠覆以往高考作文模式,“呈现”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2017-08-16 12:14马道衡
美文 2017年16期
关键词: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

马道衡

我国高考作文题目演变历程为: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这个演变到2017年戛然而止。

2017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为: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字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字,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以一线语文老师身份思考并实践过以前各种作文模式。从我个人写作兴趣来说,我不喜欢以前高考作文模式。尽管各种模式各有千秋,在不同时段高考中起到选拔良才作用。我不喜欢命题作文,尽管我可以在作文题目这个筐中装金块、土坷垃及对它们的思考,但作文题约束性太强。半命题作文看似开放,还有桎梏。比如1979年的改编《第二次考试》为陈伊玲故事。在题材体裁立意选材上都约束考生“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旨意更明确。看似开放,但材料话题里面暗示了立意方向、选材范围等因素。让人放不开手脚表达对材料话题的思考。、

下面对2017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谈点思考。

一:暗示是作文立意构思的出口,本身无错。错在材料导向的单维度。今年高考作文也暗示,且不只一处暗示。分析如下:

第一个暗示:呈现。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生活。

语文与生活的纽带是什么?呈现。

呈现什么?语文呈现社会生活。

所以“呈现”揪住了语文与生活的牛鼻子,抓住了语文的本质。

课本精选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是对生活的艺术呈现,不用我置喙。《项脊轩志》《陈情表》呈现亲情。《陈情表》更是向统治者发出的宣言书。社科文论文也是对生活的呈现。比如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呈现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异同及欣赏。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呈现中国诗歌审美意象意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呈现。《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呈现政治生活及观念。

今年高考一卷作文题切中语文教育的肯綮。切中语文教学本质: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题中的13个关键词涵盖政治生活(一带一路)环境保护(空气污染、大熊猫)文化生活(广场舞、中华美食、京剧、长城)民生(食品安全)科技发展(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美丽乡村。这些关键词既有共性:比如“一带一路”是外交生活,国际视野,自然也有个性。宏观生活微观生活都罗列出来了。

学生不是真空人,接触家庭,接触社会;关注国家国际政治生活,留心身边事,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关键词,并呈现出来。

第二个暗示: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有些专家说此句导向单一,会误导考生只向外国青年介绍我过好的方面。这也是一些语文老师或者说语文教科书教育的方向。

这是典型的大人思维。“家丑不外扬。”

高中生正处青春叛逆期。喜欢读书的学生,可能早形成了独立思考能力,具备了“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个性,养成求异思维的考生会对12个关键词筛选组合成思辨观点。比如组合“长城”“大熊猫”“高铁”三个关键词。“长城”呈现国人精神。“高铁”呈现我国的科技进步。“大熊猫”呈现环境恶劣,人类生存环境逼仄,急待保护。前两者是类比思维,前两者与第三个构成对比思考。就是求异思维。思辨性地呈现了我国的好与不足。

我指导的一位同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呈现出国家现在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上场前,我指导他碰见新作文,可以考虑写email。考后交流,他说写到一半时,突然想起该用写信格式构思这个作文。我说,可以在作文前添上Jim,署名一位中国高中生。

信息社会,没有谁可以置身信息之外。现在的高中生学业再重,也关注球赛、网络、游戏,甚至运用移动支付等付费方式。

要求中还有第三个暗示: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这个暗示有指点迷津作用。更深层次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及能力。

二、这个作文题可以考查学生们的思维品质及能力。

12个关键词有类比性,对比性等逻辑思维性。

类比思维更切中国人从众集体思维:攀比。跟风。山寨。都是这种思维的具体呈现。类比思维本身没错,如果具此思维者品质不高,操此利器处理关键词会结出恶果。山寨品,就是品质低下者运用类比思维模仿优质品,粗制滥造的结果。

同学们可类比思考,对12个关键词合并同类项,呈现中国的一个方面。如前所述,京剧,中华美食,广场舞呈现我们的文化生活。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呈现我们的科技发展。大熊猫、美丽乡村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带一路呈现大国责任及国际视野的外交格局。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呈现我们的不足。

思维品质不是单一的,还需与其他思维结合,比如归纳思维、概括能力等等。

也可以运用求异思维思辨对比处理关键词,大熊猫,空气污染,美丽乡村呈现生存环境之逼仄及我们的改革方向。

这得看同学们平时养成哪种逻辑思维品质。如果具备归纳思维品质,就运用类比思维概括能力处理关键词,构思文章,形成较高层次的观点。如果具备求异思维思辨能力,就可运用对比思维一分为二地处理关键词。如果逻辑推理能力,开放,反思处理关键词,加以呈现。

三、这个作文题更开放、多元、自主。

从体裁来看,约束性不大。

按理说,“呈现”该是客观描述生活。上面罗列的课文,有艺术地呈现生活的小说、诗歌、戏剧,有对精神生活的呈现,对政治生活的呈现——论文。

所以,只要是对12个关键词有充分的体悟思考,就能艺术地主观或客观地呈现出来。

比如,美丽乡村。学生可以呈现自己生活中的美丽乡村,也可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样呈现自己理想中的美丽乡村。

可呈现中国文化生活,呈现生存环境逼仄及保护,呈现民生食品安全等等。

可呈现乘坐高铁的经历。

可呈现精神生活。比方呈现一次美食经历及对美食的思考,呈现欣赏一场精彩的京剧及对京剧艺术的思考。

体裁上没违和感觉。

立意上更注重个人感受,自主性强。对关键词的处理,取决于自己潜在的思维品质。从关键词析出啥样的立意,取决于对生活的体悟思考,赞美批评取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立意更具自主性,开放性,包容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文章须有感而发。感从何来?

孔子《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忧愤出诗人,蚌病成珠”都是说写作者要敏感于身边事物。身边事会触发任何人对之的价值判断,认同?反对?思辨对待?作为一个信息时代的高中生,肯定会伸出触须嗅探感知世界。不同出生背景的同学,不同生活环境的同学,不同教育观念培养出来的同学,偶尔遭遇过的事都会影响同学们的心智,对事物的敏感度不一,面对不同关键词,自会有不同的感受并呈现之。

此作文题在题材方面稍有些限制。12个关键词肯定约束住同学们积累的素材,但立意与体裁的开放会消减题材的狭窄选择的。即便想写宏大素材,12个关键词约束考生在这些身边事物思考。切口小,不是更好的导向?

四:体现课文教学“大小”之哲理,实践“以小见大”写作技巧。

文章切口要小,旨意须大。我们常教育学生“以小见大”。但学生一下笔就是中学历史政治课本上的内容,这是作文大忌。

今年高考作文题,想不“以小见大”也难。我们的日常生活淹没在12个关键词内。我们就生活在这些关键词呈现的世界。同学们思考这些关键词,从此落笔,破题切题,就足够得心应手写含义深刻的文章了。

五:今年高考作文题引导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真。

语文的内涵等于生活的内涵。

教什么考什么。

这不是教学口号。该落实到实处。

这个作文题引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真。负责任的一线教师苦口婆心,耐心引导同学们“以小见大”写文章,但同学们一想到高考作文的思辨论述,深刻旨意的要求,谁静得下心来“以小见大”呢。国人有“拉大旗作虎皮”定势思维,喜欢搞大动作。殊不知,写文章跟做事一样,确实有“四两拨千斤”的本事才行。

这12个关键词涵盖我们的生活。置身信息时代,置身知识大爆炸时代,同学们须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伸出触须嗅探感受社会,体悟社会的阵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这个作文题回歸语文教材。上面我们列举的好多课文,对作文有指导性。

阅读与作文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我们的语文教学于高考呈扯皮状态。快速学完课文,尽早进入高考复习。高考复习干嘛呢?找些浅显的文章设置好多障碍问题,阻止学生进入这些明显浅显于课文的文章。学生走不进课文,怎懂“呈现”?

前文以述,课文呈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今年的高考作文终于聪睡眠中醒来,回归语文本真:呈现社会生活;回归语文素养的养成。对以后的高中语文教学具很好的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投入生活,留心关注生活。

引导教师学生沉心回归教材,阅读精选出来的课文。

叶圣陶老说过:课文就是个范例。这个范例原本具备导向作用。但被一些无知的老师丢一边去,选些具有小情怀、小感悟、浅薄的情感的文章愚弄学生,学生失去了于大师对话的机会。

今年高考作文的导向价值不可小觑。

猜你喜欢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关键词”
“关键词”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