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考生
一百多年前的炮声,给天朝大地带来了灾难,也同样带来了文化——与中华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西式餐厅,外国的唐人街,汉字热,也昭示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其中,“人”作为纽带的作用至关重要。
所谓文化,是一个民族,或是多个民族长期发展下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它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民。而两种不同的文化和平共处,因其本身的独立性和地域性,这种和平来得异常艰难,正如一山不容二虎——除非死掉一只,或是有一股中间力量让他们相安无事。强大的文化吞并弱小的文化并与之融合,是建立在不平等的文化地位上,而就拥有平等地位且同样强大的两种文化,要想实现文化交流,是以“人”为纽带来连接并使其相互融合。
这种纽带本身的选择,建立在人所具有的智慧和灵活性上。人是可变的,有自身的领悟和判断,一个贯通两种文化的人,能很好地找到两种文化的相容点,并将其各自的好处加以扩大,在自己心中形成一個具有两种文化特色的思想行为体系。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是人对文化的选择作用。
同样,方枘不能对圆凿,选择人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其前提是文化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文化不是一板一眼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更在于精神的传承,尤其是传承已久的文化,其可变通性更大。历史沉淀下来的,是能轻易钻出渔网的灵活小鱼,至于石块死鱼,或是不会游动的,则永远留在了渔网里,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这样灵活的鱼,由同样灵活的人来抓更好。
文化交流,从终点,是以人为纽带,从起点,则因人而始。文化是一件传家宝,又不是一件传家宝。传家宝的传承是原封不动,尽可能维持原样。而文化的传承,则要尽可能摒弃原封不动,多加修饰添补,文化的交流,就在这添补之中。一砖一瓦由人砌,一木一石由人堆,以人为纽带,让文化交流。
【点评】文章善于选择角度,从文化纽带的主题出发,观点掷地有声,很有文化味。文章寻因溯果,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在文化传承中的纽带作用”,条理清楚,论证充分。文章最后联系实际,辩证分析,升华主题。文章最大的亮点是紧扣材料,层层分析,富有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