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大人
周末串了一趟门,葛珍是受了点气的。这种气不大不小,属于暗流涌动。知晓心意的人几乎没有,外人难以察觉出端倪。
友人家的生活品质是一个原因,不过这并非主因。条件不如人,一早大家都心知肚明。朋友家无忧无虑,已经初步踱入富裕阶层。房产市值已经过5000万元,基本没有负担,而自家还是有好几百万元房贷的小中产。双方长辈之间的差距也很明显,一边本地土著,多套房在手,一边五线小城市,全靠退休金度日,葛珍婆婆还没有一分钱养老金可领。表面上,俩人的收入也不比朋友家低,甚至还要能干一点,但七七八八的事情掺和进来,就没了底 气。
要是没有这些固定的、或明面或隐形的开支,自然也可以潇洒一点。不必逛个无印良品,都只能挑点再生纸本子、小陶瓷杯之类的小件。或是等着夏末折上折,才给小孩添置些新衣—小孩喝的奶粉要贵的,玩具也得是环保过硬的,但衣服纯棉的就行。T恤穿过一个夏天之后,再好的牌子一样会糊掉。这些算盘都得打,其他人并不如她这么会当家,但是精打细算的感觉,并不怎么痛快。
一家三口到达另一三口之家,顿时就热闹起来。小孩年岁相仿,都是3岁左右。朋友家的是女孩,葛珍的是男孩。不出意外,朋友会马上着手二胎,无论生男生女都是好的,而葛珍压根没有想过要二胎。没有人帮忙看管,也需要置换更大的房子,两个孩子,如果不考虑好学校,即便寻常开销也有点吃力。再加上,自己年纪不轻,也没有多余精力。另外头胎是男孩,一般也不敢再生,万一又是男孩,今后的负担也会更重……这些人之常情,葛珍全部拥有。
保姆端上了茶点,朋友家请了一位长期做饭菜的,又请了一个钟点工阿姨,定期清理。自己父母帮忙搭把手,看看孩子。公公婆婆虽然没有来带孙辈,但是将一处大房子的房租直接转给了他们补贴家用,一个月1.5万元,足够覆盖请阿姨与保姆的开销。至于其他补贴,就更加不用讲了。
这些倒不必攀比,人的境遇总是有差别的。被刺激到的是,朋友的老公又要换新工作了。他无论如何都不算能力出色的,各方面平平,唯独运气始终不错,站队也正确,所以顺风顺水,老板去哪,他去哪,步步高升,现在年薪又要大幅提升了。葛珍想了想自家的情况,还是老样子,不敢裸辞,老公想创业想了几年,现在也无声无息了。她觉得他可以有更好的造化或是前景,平心而论,他也算勤勉之人,资质不差,但是始终差点机缘,现阶段只能做個踏实的加班族,尽忠职守,贴贴发票。有时她想着是婆家拖了后腿,如果不是当初老公惦念家境,也不至于放弃深造,早早工作。有时又觉得怨不了别人,还是他保守老实选错了行当。囿于面子,她既不想私下透露出失望,更别提公开请人脉更广的朋友帮 忙。
所以,大家聊的都是不痛不痒的或欢乐或离题万里的事情。比如一些传来传去的墙外消息,虽然离自己的阶层相去甚远,但也强行聊了几句,友人家暂时没有出国的打算,不过,孩子肯定要出去的,听口气,应该等到中学阶段就会出去。葛珍也有过相似的考虑,十多年后,反正孩子不能在本地参加高考,到时就送出去吧。但老公不以为然,认为发展机会仍是国内更多,在国内接受本科教育,会有更完整的价值观云云。他们以往都会为此事争辩起来,但在外人家里做客,葛珍收敛了许多。由他去吧—说得好像真有什么发展机会似的。
吃过晚饭,告别热情的友人一家,葛珍两口子带着睡着的小孩,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东三环一路都有点堵,她不想开口多说话,老公蒙在鼓里,不知道一路上她内心要翻涌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