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额重返世界第一警醒中国

2017-08-16 21:06华民
南风窗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贸易出口消费

华民

WTO于4月12日宣布,美国商品贸易额2016年超越中国,位居世界首位。但全球贸易量同比增长仅为1.3%,创下2009年以来的新低。

据参考消息报道,2016年美国商品贸易总额达到37060亿美元,而中国商品贸易总额为36850亿美元。美国的进出口额均同比减少3%。中国的出口额同比减少8%,进口额同比减少5%,进出口额的减幅都大于美国。中国未能保住2013年赶超美国而夺得的全球贸易额首位宝座。

在全球贸易增长几乎趋于停滞的背景下,美国的贸易却在好转,不仅贸易逆差在减少,而且还在总量上超过了中国。美国全球贸易总额重超中国,意味着中国贸易增长速度相对放缓,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造成今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从历史上看,中国有两个时期的经济增长是很好的,但也有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是很糟糕的。两个经济增长较好的时期分别是汉唐和南宋,原因就在于汉唐与南宋都有非常活跃的对外贸易。汉唐有北方丝绸之路;而南宋则有南方海上丝绸之路。

经济增长非常糟糕的时期就是明朝,1443年的禁海使得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为糟糕的时期之一,并且造成了日后中国长达将近500年的经济停滞,从而导致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进入19世纪以后失去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位置。

同样,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也证明,贸易对中国经济太重要了。从统计上讲,假如采用支出法来核算一个国家的GDP ,那么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进口)。

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将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简单相加,只具有统计意义。人们可以从统计意义出发,将经济增长归因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这三个因素,但是,这种统计核算方法并不能给出经济增长中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需要对经济增长做经济学的解释。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出口贸易显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经济增长率来看,出口贸易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

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迅速发展的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1994年中国官方汇率贬值,有效解决了中国汇率高估的问题,导致出口竞争力大幅提升,从而带来了中国经济黄金增长十年;2001年中国加入WTO,伴随着贸易自由化而来的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但是,自从2005年汇改、特别是2007年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偏差,造成中国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双双升值,从而使得出口贸易受到冲击而趋于减速,中国的经济也就因此而走上了平稳增长的道路。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理解出错,导致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我们用统计学的方法替代了经济学的思维。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讲,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大致可以描述如下:出口是投资的函数;投资是就业的函数;就业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消费的函数。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总量加总的关系,也不是三个因素加加减减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具有内生性的因果关系。对此,可以进一步分析如下。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最为重要的特征便是农村人口占比过高,由此造成了刘易斯所说的现代工业化城市经济与传统农耕乡村经济同时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

在这种结构下,农村居民是没有消费能力的,这不仅是因为传统农耕的生产率极其低下,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农民属于自给自足的非工薪劳动者,他们对于全社会消费需求通常只能带来一些边际上的影响,比如周期性的、小规模的乡村集市贸易等。

這种状况一直要持续到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或许我们可以通过类似于三农政策这样的方法,经由财政转移支付等渠道来人为增加农民的消费,但是这会导致非农人口税收的增加和消费支出的下降,由此产生的后果要么是社会总的消费需求不变,要么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带来过高的社会成本而导致社会总的消费需求反而趋于下降。

从统计数据来看,1978年中国农村人口占比高达70%以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下降到了51%,但占比还是很高。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的农村人口占比大致可以减少到4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距离刘易斯拐点仍然存在较大的距离。

显然,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以前,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一定是内需不足,以及由此造成的产能过剩,从而需要出口来加以平衡。这就是贸易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

贸易决定国家的兴衰

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中国也曾经把贸易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而使得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之后迅速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自从2005年以后,中国的贸易增长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时至今日又失去了全球贸易总量世界第一的贸易大国地位。我们在贸易问题上究竟做错了什么呢?

首先,国内一些人对于贸易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贸易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开展对外贸易而成为一个世界上富有的国家。古希腊靠贸易崛起,并且因此而产生了伟大的自由城邦和民主政治;古罗马靠征战来获取财富,贸易占GDP的比重连7%都不到,最后在战争中走向灭亡。

古代中国长期在对外战争、和亲还是贸易中摇摆不定,但凡选择和亲与贸易的时期,经济增长表现就较为良好,但凡选择战争的时期便会带来各种各样灾难性的后果,特别是开始于1405年的、毫无商业意义的远洋,促使中国最终走上了对贸易加以抵制的道路。

阿拉伯人曾经垄断过欧亚大陆的贸易,但最终在海洋贸易的冲击下走向没落,因为海洋贸易具有比陆路贸易更为低廉的成本优势;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代表的南部欧洲为何不能崛起,原因就在于只有远洋(征服和掠夺),而没有贸易;荷兰为何能够崛起,关键在于其长期垄断了世界香料贸易;英国又为何会成为日不落帝国,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出口本土制造的工业品。

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后,在长达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获取其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结果在1945年完败。但是,自1945年以后,日本依靠对外贸易与和平发展,几乎获得了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所有资源。

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德国马克走上了持续升值的道路,从而给德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冲击。面对这样的冲击,德国政府首先采取了减税的方法来对冲马克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到了1994年,德国政府又通过劳动力市场的改革,降低了小时工资率,成功实现了实际汇率的贬值。1997年后,德国又与法国等欧洲十四国共同创建了欧元区,从而在实际汇率贬值的基础上又成功地实现了名义汇率的贬值,通过以上这些政策措施确保了德国贸易可持续的增长和德国制造的经久不衰。

总结以上这些历史的经验,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贸易不仅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财富,并且还决定国家的兴衰;战争对贸易有破坏作用,战争虽然能够带来财富(不义之财)和技术进步,但其成本奇高无比,并且基本上是以民众的生命为代价的;远洋大都是帝国行为,而不是贸易行为,故而对经济增长并无太大的贡献;海洋贸易替代陆路贸易的关键原因在于其可以降低贸易的冰川成本。

消费推动还是出口推动?

如果要重振中国的对外贸易,必须重新认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逻辑。正如大推进理论或者经济起飞理论所分析的那样,在工业化发展的早期阶段,至少是刘易斯拐点到来以前,只有贸易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比如美国在1843-1950年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主要就是依靠贸易来推动经济增长的,美国的独立战争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因为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美国公民没有自由贸易的权力而引起的。根据罗伯特·J·戈登的研究,美国今天之所以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其根源就在于变出口贸易推动的经济增长为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所造成的。

早年的美国依靠生产和出口推动实现了高速增长,并于1906年超越英国而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但是,从1950年开始,美国依靠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导致了更多的储蓄和资源投向消费,而不是生产和出口,经济增长便开始趋于下降。20年之后,美国很快就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家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家。好在美国还有能力发钞,否则就难以避免在世界其他地区先后发生过的债务危机。

对照一下今天的中国,情况有点儿相似,在2005年以前,中国依靠出口贸易来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创造了经济奇迹。但是,自2004年结构调整以来,我们试图以消费替代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从根本上破坏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由此产生的后果是,由出口下降造成的需求约束压制了产业投资和制造业的发展,更多的资源和储蓄被引向消费而不是生产。

尽管中国居民没有像美国人那样负债消费,但是在实体经济缺乏投资机会的情况下,企业纷纷转向房地产投资,居民为防止经济增长下行可能造成的货币贬值,也纷纷将有限的储蓄投向不动产,于是,在房地产畸形发展的狂潮中,中国也不知不觉地掉落到了债务经济的陷阱之中。

但必须提醒注意的是,中国与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可以通过发钞来维持其债务,中国则不能。因此,今天的中国实际上面临着比美国更为严重的经济和金融风险。

以改革开放应对“贸易纠纷”

此外,中国还必须反思应该如何处理贸易顺差问题。中国的贸易顺差是结构性的,与价格(也就是汇率)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中國贸易的结构性顺差是由以下三个因素造成的。

一是因为农村人口占比过高、缺乏内需,从而需要依靠出口来平衡经济发展中不断释放的产能。

二是因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加工制造,而制造业都有最小盈利规模的约束,以致于产量必须足够大,从而需要通过出口来加以出清。

三是贸易自由化的非对称性,比如制造业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就要高于服务业和农业,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加工制造,不在服务业和农业。因此,在贸易自由化非对称的情况下,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特别是中美之间出现贸易顺差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结构性的贸易顺差,简单的价格调整,即汇率升值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扩大对外开放度和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度就是推进贸易自由化,以便能够创造更多的平衡贸易的渠道,深化体制改革则是为扩大对外开放度提供制度上的支持。然而,当我们面临结构性贸易顺差时,却选择了无助于问题解决的价格调整方法。

在中国出口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的后果只能是贸易流量的减少,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经济增长的下行。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假如出口企业的规模足够大,那么汇率传导必定是不完全的,从而对贸易带来的冲击几乎可以是忽略不计的。因为出口企业的规模足够大,就会产生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以带来递增的报酬,从而可以对冲汇率升值对价格的影响。假如出口企业的规模偏小,那么就不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从而就会导致汇率的完全传导,进而影响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贸易流量。

根据以上三点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第一,用消费来替代出口是违背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的;第二,当今世界的贸易顺差大都是结构性的,这既与国家的异质性有关,也与国际分工的结构相关,还与贸易自由化的非对称性相关。第三,对于结构性贸易顺差来讲,价格调整是无效的,只有改革开放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基于以上结论,面对美国全球贸易总量重新超过中国,我们应当尽快回到重振贸易兴国的道路上来。否则,我们经济复苏的周期,可能将被拉得更长。

猜你喜欢
贸易出口消费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40年消费流变
贸易统计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新消费ABC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