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双林,褚亚旭,陈 雪,王继忠
(北华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1)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贾双林,褚亚旭,陈 雪,王继忠
(北华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1)
北华大学在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制定了双创具体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在校内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加强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过多年的组织与运行,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实施方案和管理体系。本文从学校的组织机构设置、项目实施过程、实施效果、校内保障条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一些经验,为其他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训练计划项目; 人才培养
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国家经济发展新理念后,我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全面推动学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开展[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抓手,是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在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下,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2-3],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我校在2007年被教育部遴选为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吉林省属高校2所,全国仅有25所地方高校入选),共获得国家级资助项目90项;2012年以吉林省属高校第一名遴选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2014年被评为2012~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共有50所高校获得(地方高校7所)。截至2016年,北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先后六次被遴选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大学生创新论坛)。
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学校成立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领导机构[4],机构架构如图1所示。由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共同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教务处、团委、就业处、学工处、科研处、设备处、人事处、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务处(以下简称“双创”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
图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织机构
教务处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具体主管部门,负责创新创业训练相适应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组织与审定,以及制定课程建设、学生选课、考试、成果认定、学分认定、灵活学籍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政策。就业处负责创业训练与创业实践指导,创业平台管理,渠道沟通。设备处负责向参与项目的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以及仪器设备的维护与管理。科研处负责科技指导、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推广。计财处负责配套经费保障及项目经费管理。学工部(处)和团委负责学生动员、宣传及各类科技活动的组织。人事处负责指导教师的业绩评价及激励政策的制定。
我校自1999年合并组建以来,在有效传承原四校多年办学积淀的基础上,兼蓄省内外兄弟院校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形成“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整体设计,由学校统一管理,学院分类实施,师生自由组合,团队自主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依托于国家级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运行体系。通过三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项目训练,已经形成以大学生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创新创业与就业联动机制,每年参与项目的本科生、研究生约5 000人左右[5]。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评审、立项、指导、检查、监督、验收与表彰等工作。各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小组,由主管副院长任组长,负责制订本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细则,制定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组织落实本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将项目管理纳入正常教学[6]。从组织立项、协助学生安排指导教师、资料查询、项目答辩、研究设计、材料撰写、耗材购置、经费使用到结题都有具体要求和管理措施[7]。下面简要介绍我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主要几个环节。
(1) 项目申报。凡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均可申请,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低年级研究生亦可申请。申请学生要有创新性研究兴趣,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有余力,有考试课程不及格的学生不允许进行项目申报。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研究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两年,项目负责人应在毕业前完成项目[7-8]。申请者以团队为主(团队人数不超过5人),鼓励以团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联合申报,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资助。个人也可单独申请,但不可同时在不同项目之间交叉申报。
申报项目必须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含副高)以上职称,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学风正派、治学严谨。指导教师对项目实施全程起辅导作用,负责指导以学生为主的科学研究,同一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学生可根据项目需要跨学科聘请指导教师,个人项目指导教师为1人,集体项目指导教师原则上不超过2人。
申报项目要求选题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经费预算合理。项目的选择与确定以学生为主导,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
(2) 项目评审与立项。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填写《吉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指导教师审阅并签署意见;学院指导小组对本院申报课题进行初选,向学校“双创”办公室提交初选名单;经各院初选通过的项目参加校级专家委员会进行答辩;项目负责人根据校级专家委员会的意见修改后提交项目“申请书”备案。学校根据校级专家委员会的评审结果,最终确定省(国家)级项目、校级项目,学校备案,其中省(国家)级项目报省教育厅(教育部)备案,院级项目由各学院组织立项评审,评审结果报学校创新创业训练办公室备案。
(3) 执行过程管理。项目批准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应按照项目相关要求启动训练项目,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实施,独立撰写项目过程记录和总结报告。需要加工实物的项目,要出工程图纸,图纸经指导教师审核后再进行加工制作,避免学生工程经验不足,造成加工不合格,项目进行期间,发生人员变更的,由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人员变更申请表》,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不允许变更,避免财务报销时不符合要求。
各学院应在项目执行期间组织有关人员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学生的创新论坛、成果展示会、参加学术会议、定期召开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会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经验交流、成果展示、资源共享的平台。
(4) 项目验收。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做阶段性检查情况总结。项目负责人填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题申请表》,向“双创”办公室提出结题验收申请。“双创”办公室组织校级专家委员会对结题项目进行答辩验收。验收过程中,要求学生提供全套的支撑材料,包括结题验收申请表(有指导教师评价意见)、研究总结报告、原始数据记录、设计图纸资料、研究论文、经费使用记录等,研究成果总结报告应强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中的收获。其他佐证材料为获奖证书、专利以及相关支撑材料。项目严格按照申请书的要求进行验收,对于未符合验收条件的,当年不予结项,待符合验收条件后提出申请,参加下一轮项目评审。国家级项目必须要发表省级以上论文一篇,并且作者中必须有学生名字,否则不予结题。
(5) 资料存档。学校每年组织评审专家对结项项目进行评审,各教学单位根据评审结果和反馈意见,通知项目组成员按照专家评审意见进行结项资料整改,主管创新教育副院长负责本单位结项资料验收工作,按学校要求进行结项材料整理,资料齐全后,由学院统一存档(与省级项目和校级项目一并存档)。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各教学单位存档材料进行抽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提出警告,限期整改,如果不能及时完成整改工作,减少下一年项目申报名额。
3.1覆盖范围
2012年至今,我校共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30项,校级526项,见表1,并由理工科学生向全校学生铺开,参与学生由最初的每年400人发展到现在2 300余人。通过项目实施,有的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有的学生申请了专利;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截止到目前第八届年会,我校共有8个项目参加现场答辩和展示,最多的一届我校有3个项目参会。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中,我校学生赵帅同学负责的项目《多功能自动康复椅》现场进行了实物展示,受到教育部及有关专家一致好评。
表1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布表
吉林省政府和省教育厅领导多次考察我校创新教育,对我校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3.2实施效果
学校将项目内容紧密结合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调动学生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专著、专利等成果的积极性,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我校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全校学生向研究型、实践型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9-10]。
(1) 及时转化为教学项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解决存在的问题,鼓励学院通过教改立项方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法、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鼓励研究小组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转化成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将部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内容、开发过程直接转化为相关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
(2) 实施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效应。在吉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我校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在吉林省省属高校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产生了较大影响。实施项目以来,省内外60多所高校,2 000多人次参观了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吉林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我校创新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进行了报道。
(3) 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提高了学生就业层次,许多学生团队被国内大型企业整编制引进,部分参与项目的学生就业职位年薪达到30万元;学生总体就业率大大提高;毕业生适应能力强,以踏实肯干的作风以及“能吃苦、上手快、业务精、后劲足、留得住”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1) 经费保障。学校每年投入280万左右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学科竞赛。“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增大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辐射面,提高团队构成的多学科专业交叉比例,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展示和推广力度。
(2) 场地保障。学校的实验教学中心、各类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向参与项目的学生全天开发,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科技园、创业园是我校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企业生产实践最直接的平台,为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提供技术、场地、政策、管理等支持或孵化服务;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免费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及相关的业务咨询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11]。
(3) 师资保障。鼓励优秀教师参加指导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为其优先提供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同时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使他们在带动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更多地了解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促使教学和科研工作更加贴近实际[12]。
(4) 制度保障。学校先后制定了“北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办法”“北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北华大学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置换办法”“北华大学创新学分实施意见”等规定明确了创新学分获得途径和用途,使得学生参与项目积极性大大提高。
(5) 政策保障。经学校验收合格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的学生,可获得2~6学分的创新学分。针对参加项目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采取相关配套措施予以支持,学生可以用自己取得创新学分与公共选修课、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学分实行置换。对于项目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在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或参加科技竞赛获奖的,按照相应级别认定学分,并做适当的奖励[13]。
对校级和省(国家)级项目,学校根据项目任务量和完成情况对指导教师认定教学工作量和奖金,并在职称晋升、教师考核、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设立创新创业训练优秀指导教师奖,对获奖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校加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不断深化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锻炼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学会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4]。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费投入,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促进优质项目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15]。
[1] 刘 艳,孟 威.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66-168.
[2] 赵玉成,杨卫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的高等教育应对[J].教育教学论坛,2016(5):66-68.
[3] 王海良,任权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体会及感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216-217.
[4] 刘长宏,李晓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5):163-166.
[5] 冀 宏,费志勇.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8):185-189.
[6] 刘岚欣,李洪波.高校共青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创业实践的模式与路径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4(6):123-125.
[7] 任万飞,金 琦.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机械工程师,2014(11):23-24.
[8] 姬广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实践与深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8):200-206.
[9] 王 珊,何增军,刘 烈.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39-40.
[10] 吕 波,姜孔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新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9):213-214.
[11] 沈 秀,眭荣方,曾德伟.地方高校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186-190.
[12] 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1-24.
[13] 高 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6):158-163.
[14] 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15] 于 斌,颜贤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30-33.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for Local Universities
JIAShuanglin,CHUYaxu,CHENXue,WANGJizhong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Beihua University, Jilin 132021,Jilin,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gen”,Beihua University actively implements the related files of the spiri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ontinues to deepen reform of creativation education,formulate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regulations.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jects are taken as the carrier,college students are guides on campus to carry out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which strengthen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After year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we have formed a set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lans and management systems.From the organization setting,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implementation effect,the campus security conditions,this article sums up our experiences.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relevant work.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project; talent cultivation
2016-07-07
地方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设与实践(吉林省教育厅课题),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北华大学教研课题YB201509)
贾双林(1982-),男,吉林松原人,硕士,实验师,主要从事机械部件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研究。
Tel.:18604497729;E-mail:bhjsl@126.com
王继忠(1967-),男,吉林通化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控制科学研究,E-mail:673582750@qq.com
G 642.0
:A
1006-7167(2017)07-02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