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 祥
(1.陇东学院政法学院,甘肃庆阳745000;2.陇东学院教务处,甘肃庆阳745000)
庆阳市产业结构变动研究
高家 祥1,2
(1.陇东学院政法学院,甘肃庆阳745000;2.陇东学院教务处,甘肃庆阳745000)
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的重要机制,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通过研究庆阳市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庆阳市在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以往发展经验,提出庆阳市在产业结构变动方面的具体对策。
庆阳;产业结构;变动;发展;对策
产业结构变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其实质是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反过来倒逼生产关系的调整,最终使整个经济系统不断向高级化的方向发展[1]。庆阳市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依据现有资源禀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庆阳市逐渐走上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道路。产业结构变动使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同时依靠能源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它各行业的较快发展,但是在较快发展的背后庆阳市也走上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困境。过度依赖资源开发造成当地长期以来的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以及我国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粗放式开发、生态环境污染和监管不力的固有毛病[2],诸多问题使庆阳市在国家号召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发展道路举步维艰。所以产业结构变动对庆阳市而言是当务之急,只有合理解决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得以优化升级,庆阳市的经济才会真正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二者存在着严密的因果联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只有经济总量增加,产业结构才能有效变动,并发挥其作用,经济总量限制产业结构的变动;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则是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只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使经济发展达到最佳状态[3]。
(一)经济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变化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变化的过程,部门的变化都同总量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且只有把部门的变化结合到总量中时,才能对它们加以量化比较;缺乏所需要的总量变化就严重限制了内含的战略性的部门变化的可能。这种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发展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体现;当经济总量的增长处于疲软阶段,缺乏新的增长点时,决策者往往会从产业结构调整的顶层设计角度出发去寻找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使经济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发展最终会促使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使产业结构更加富有科技含量和智能化,产业内各部门间的协调作用也会更加合理、紧密。
(二)产业结构变动促进经济发展
罗斯托认为,经济的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它根植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生产函数的积累扩散之中。这些发生在技术和组织中的变化只能从部门加以研究,离开了部门分析,将无法解释增长为什么会发生[4]。因此经济增长并不是脱离产业结构而单独发生的经济过程,正好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使其功能不断优化的作用结果。这种关系实质是经济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的表现,只有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使各部门合理有序地发挥各自的作用,避免由于结构性问题导致经济产生恶性的挤出效应和造成经济的恶性循环,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庆阳市产业结构的现状
1.庆阳市第一产业的现状。第一产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第一产业的自给自足才能不受制于人,庆阳市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量化的角度来看,经历了总量逐年增加,产业日益多元化,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经济总量在三大产业的比重则呈现逐年下降,符合经济发展向高级化发展的趋势。
表1 2005~2014年庆阳市第一产业产值及比重变动表
数据来源:2014年庆阳市统计年鉴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5~2014年庆阳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6.8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80.92亿元,总量增加了3倍,其中2007年以前增长相对缓慢,2005年到2007年总量增加了5.58亿元,2007到2014年经济总量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增加了48.49亿元,相比2005到2007年平均每三年环比增加18.07亿元;从占GDP比重来看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5年的18.67%下降到2014年的12.1%,下降了6.57个百分比。2007年到2014年的第一产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根本上确保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从产业内部来看,近年来第一产业发展主要以农业、林业、畜牧业为主,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同时庆阳市根据各区县经济发展程度相继在各区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知名农产品包括荞麦、冬小麦、燕麦等杂粮类;宁县早胜牛、环县羔羊、滩羊等畜牧类;富士苹果和黄杏等果林类;金针菜和白瓜籽等农副产品类。相继成立了各类农业合作社,实行土地流转,实现农牧业集中经营,成立农村集体经营项目,使农民有了农业生产的动力,从根本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庆阳市第二产业的现状。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确保第二产业的稳固发展,三大产业才能有效配合,使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从增长速度来看,庆阳市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体上经济总量增长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逐年上升,但在2012年以后有一定幅度的降低,表现出产业发展不稳定的迹象。
数据来源:2014年庆阳市统计年鉴
由表2可以看出,从2005~2014年庆阳市各年生产总值占地方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54.27%上升到2014年的63.4%。从绝对数来看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78.0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24.14亿元,增加值为346.1亿元,增长约5.44倍,其中2005年到2008年增长比例较快,从54.21%增长到60.55%,2009年有小幅回落,占比为59.96%,从2010年到2014年处于平稳小幅增长的状态,从60.08%增长到63.4%,平均年增幅约为0.66%。工业贡献值不断增加,工业化基础不断稳固。庆阳市依据当地自然资源状况和政府政策扶持,不断引进能源型企业入驻各区县,加大能源工业的开发力度,目前在庆阳市已形成陇东地区大型能源基地。主要项目有董志炼油厂、环县刘园子煤矿。创建了庆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庆桥工业园、驿马工业园、西川工业园和西峰民俗文化产业园,当地城镇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势头日益强劲。
3.庆阳市第三产业现状。第三产业繁荣是经济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的表现,体现的是人民消费水平层次,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和精神消费,从庆阳市近十年的发展状况来看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发展缓慢,产值总量偏低,从2012年起开始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占GDP的比重也不容乐观,总体上表现出产业发展缺乏发展的内生活力,不利于庆阳市经济的发展。
表3 2005~2014年庆阳市第三产业产值及比重变动表
数据来源:2014年庆阳市统计年鉴
由表3可以看出,从2005~2014年庆阳市第三产业经济总量从2005年的38.9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64.17亿元,增加约4.22倍;从增长比例来看,2004年到2008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27.06%下降到23.89%,2009年到2010年有所增加,增加了1.76个百分点,增长到25.65%,2012年到2014年基本保持平稳,平均占比为24.29%,从总体上来看庆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基本呈现总量增加,但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发展依旧很落后。结合历史与现实条件,庆阳市大力发展服务业,目前形成了以旅游—消费—民俗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庆阳市相继打造了名胜古迹和红色旅游景点,主要有秦直道、周祖陵森林公园、子午岭、小崆峒、南梁革命纪念馆、列宁小学、抗大分校等。不断发展消费服务,完善城乡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日益丰富化,消费日益便利化。民俗产业不断发展,主要有香包刺绣、环县道情皮影戏等。第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的贡献值不断上升。
4.庆阳市三大产业综合发展现状。三大产业发展成果是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是宏观经济数据的重要内容,体现一国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从庆阳市三大产业总体发展现状来看经济总量处于增长的较快阶段,经济增长面处于向上阶段,增长比例明显,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
表4 2005~2014年庆阳市国民生产总值及比重变动表
数据来源:2014庆阳市统计年鉴
由表4可以看出,从2005~2014年庆阳市经济总量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年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143.8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68.9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长显著;第一产业增长最为缓慢;以能源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增加明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庆阳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二、三、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主要还是依赖自然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基本的农业发展为主,第二产业占地方经济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后工业化相比,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其落后。后工业化要求经济发展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占到经济总量的65%以上,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起来,才能吸纳足够多的人就业,经济才能真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大幅提高。
(二)庆阳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庆阳市在产业结构变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高,地方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公共基础投资不断增加,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庆阳市在产业结构变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1.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薄弱,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三大产业发展短板明显:第一产业发展传统,缺乏合作化理念,政府扶持农业发展效果差,农产品品牌推广能力差;第二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过度依赖资源的粗放式开发,缺乏资源的深加工能力,产业链短,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产业发展复制性严重,缺乏自主特色。行业间相互融合度较差,经济发展中核心技术和人才对外依赖度高,经济发展缺乏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
2.产业结构失衡,产业发展成熟度低。庆阳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失衡:第二产业占经济发展的比例过高,过度依赖资源型行业发展经济;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总值长期低位徘徊,对经济贡献率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倒退趋势,年产值总量较小。从部门内来看,第二产业发展除了传统的能源行业,其他产业发展的底子几乎为零,并且能源行业只是最基本的能源输出型发展模式,能源深加工能力不足,能源行业报酬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落后;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整体服务质量差,岗位贡献率低;农业发展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附加值低,规模化程度低。
3.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化问题严重。庆阳市所辖各区县经济发展差异大,经济间联系性弱,相邻区域间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收支差异明显,农村居民就业人数少,闲置劳动力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政策执行上的主动性。响应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各级政府盲目追求政绩,在农村建立大片居民区,农村形象整齐划一,但是这种方式建立的小康社会缺乏社会发展的内在生机,不能根本解决农民的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城乡差距依旧很大。
4.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差。经济发展粗放,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经济的短期性增长,忽视了经济的长期发展,使很多项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昙花一现的局面,造成大量的财政投资铺张浪费,出现虚高GDP增长量,使经济发展出现一种盲目的、只顾投资不评估的现象,投资一批、倒闭一批的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忽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造成经济长期以来的不可持续的发展。
5.政府对产业结构规划执行力度差,产业发展粗放。庆阳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出现经济裹挟政策的怪象,地方政府为了使企业增加投资,往往以牺牲地区产业结构规划为代价,促进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增加大量的重复投资,相关行业产能过剩,寻租和土地财政现象在各地方层出不穷,导致产业发展长期处于粗放状态之中,政策执行力度大打折扣,政策监管流于形式,失去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其现实意义。
(三)制约庆阳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1.自然原因。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导致区域间交通不便,人、财、物交流不畅、经济间联系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不宜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性显著、夏热丰雨、降水量南多北少,地表径流量小、地下水储量少,农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水资源开发投入成本过高,缺乏加工业等轻型工业的落户条件;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资源蕴藏量丰富,但是资源开发难度大,环境污染严重。
2.社会原因。庆阳市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人文素质发展落后,人才储备不足,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经济发展过程起步阶段缺乏生态、绿色、节约、循环发展的经济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使经济发展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受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影响,庆阳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型GDP过渡依赖,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导致农业和服务业发展起步晚,发展落后;庆阳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劳动力输出的局面,劳动力和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业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缺乏新鲜血液,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3.政治原因。庆阳市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兰州,靠近西安经济圈,享受政策福利较少,政策带动效应差,政治处境尴尬,长期以来政策扶持开发力度都不能有效地惠及当地人民;交通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铁路至今未能贯通,高速公路发展运营迟缓,公共交通投入力度不大,各县区公共交通很不发达;庆阳市各届领导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延续性不强,各级部门对政策的执行力度也大打折扣,政治发展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一)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发展核心竞争力
庆阳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尤其是对交通建设要加大投资力度,克服黄土高原的不利自然条件,创造便利的交通网络,积极对接西安经济圈的可利用资源,根据地方文化和经济形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庆阳市本地高校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为生源地学生,对地方发展熟悉,可以很快投入工作状态,而外地人才的引进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思想,新活力。只有在发展环境良好,人才配置合理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创造更有利于庆阳市长期、高效发展的新的经济模式。
(二)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庆阳市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政策引导,宏观层面干预经济规模与发展方向。对第一产业应继续扶持其发展,第二产业应合理发展,第三产业应重点开发。同时,在政策的引导下,加大对各产业、各环节的监督管制、技术服务,使各产业在发展中尽可能摆脱旧套路,旧思想,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形成新的发展模式,甚至形成新的规模化产业基地。有效限制以往发展过程中的过度依赖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进而形成由原材料到产、供、销的一体化服务[5]。
(三)扶持农村产业,引导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政府在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应积极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打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引导缺乏致富思想、缺乏劳力、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的贫困人口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家家户户都能找到致富的路子,加快城乡结合部的发展,加大其基础设施的投资,使经济发展惠及到更广大的农村人口,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
(四)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
庆阳市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对资源十分依赖,须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注重对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对可重复利用资源提高其重复利用率,使得资源价值最大化。同时应加大对新项目的考核,提高进入标准,而对于进入市场的新项目也应当高度重视、关注其发展,以此来减少对财政投入的浪费,从而把资金放在正确的位置,发挥资金价值,减少大量浪费形成的高GDP增长量以及只有投资没有项目报酬的不良发展,从而形成有潜力、有前景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6]。
(五)加强政府政策执行力度,落实宏观调控
对于经济发展应严抓制度的笼子,严格、深入、细致地制定产业发展条例,合理制定各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完备的产业政策调整备忘录,以便于产业调整在各个方面都能清晰明白的展现在政策之中,深化政策调整的对外透明度、执行度[7]。同时,庆阳市在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应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扶持非公经济的有效发展,逐步淘汰能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发展粗放的产业。
[1]詹结祥,覃子龙.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5(11):40-42.
[2]张颖.西部能源开发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名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4):8-9.
[3]柯军.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8(11):34-35.
[4]罗斯托.从起飞进入维持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115-120.
[5]李伟.山东省产业结构调理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博士论文,2013(6):10-12.
[6]唐德淼.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5):9-17.
[7]李朝阳.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庆阳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1(1):3-4.
【责任编辑 赵建萍】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in Qingyang City
GAO Jia- xiang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745000,Gansu)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und operation while the two are dialectical interac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experi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researching the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Qingyang city by learning some past experience from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Qingyang city;industrial structure;change;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D601
A
1674- 1730(2017)04- 0094- 05
2017- 06- 12
高家祥(1976—),男,甘肃秦安人,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政府与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