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海峰
中欧业界应持开放心态
——马中超理事长在中国展期间接受《欧洲自行车》杂志记者采访
文:余海峰
China and European Bicycle Industry Needs A Open Mind —President Ma Zhongchao Interviewed by Bike Europe Magazine in China Cycle 2017
编者按:在第27届中国展期间,中国自行车协会马中超理事长接受了《欧洲自行车》杂志记者的采访,就记者关心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并对中欧自行车业界的交流提出了坦诚的意见和看法。马理事长认为,中国与欧洲自行车业界有许多交往,中欧自行车产业间互补性很强,完全有理由打开大门,开展良好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全球自行车产业更快、更高效发展。
马中超:我去过欧洲自行车展2次,参观过 《欧洲自行车》 杂志的展位,跟史蒂文先生也交流过几次。我们很希望在中国自行车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能为欧洲老百姓提供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自行车,遗憾的是我们的机遇一直很少。
我们与欧洲自行车业界有许多来往,但是我们一直搞不明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自行车已经上了档次,也有了被欧洲消费者广为赞誉和使用的车型,深受欧洲人民的欢迎,但是我们为什么依然不能有机会为欧洲老百姓多做点事情?比如我们的产品在“欧洲展”上总是只有那么一小块地方,总是拿不到更多的摊位,能让我们有更多展示中国自行车的机会。还有一点也让我比较困惑:欧洲自行车展主办方到南京办了一个“亚洲自行车展”。
中国自行车产业对全球已经深度开放,但我感觉欧洲对我们还不够开放。另外,欧洲对中国自行车反倾销已达18年之久,对于这种状态,我们非常不理解。希望您作为 《欧洲自行车》 的媒体人,能够关注这个情况。
其实我们跟欧洲业界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与人之间都很友好,我想这些贸易摩擦当然也是可以解决的,我们还是应该开放一些。不好意思,我说得比较直白,一见面就给记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几个疑问。
《欧洲自行车》 记者:您刚才提到的在南京举办的“亚洲展”,是不是认为它会对“中国展”构成一定竞争?
马中超:我不认为“中国展”和“亚洲展”之间会构成竞争关系,因为我们有15万m2,1 200多家展商,展品门类十分丰富,与“亚洲展”有明显不同;相反,欧洲人来中国办展,会激励我们把“中国展”办得更好,为全球业界和老百姓做更多事情。
欧洲人来中国办展,如果和中国行业多沟通、多走动,行事应该会更便利,但很可惜,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让我们更觉吃惊的是,如果哪家企业参加了“亚洲展”,主办方就给它“欧洲展”的入门券,如果不参加“亚洲展”,“欧洲展”的入门券就不给了。对于这种歧视不参加“亚洲展”的企业的做法,我们有很多企业都想不明白,我想这种做法恐怕显失公平。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欧之间在许多方面都在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中欧自行车产业间互补性很强,我们完全有理由打开大门,开展良好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全球自行车产业更快、更高效发展。当然,我们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希望记者先生参观展会后,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