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春
为了进行创新教学,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但我认为无论怎样变化,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熟读文章。如果没有对文章的多次阅读,其他的什么方法都是浮光掠影。
积累语文知识必须要熟读。古人有很多经验,叶圣陶说:他们有个不法二门,就是熟读名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朴素了些,然而他们取经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熟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探究,是知识方面的事情,熟读可以养成习惯,是语气不期而近于完美,为什么呢?因为:熟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一条经验,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之一。
张志公说:传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提高教学效率。汉语汉文的特点很多,這里从教学角度着眼,注意语素的组合能力,声调变化的差异,形态语言的顺序与辅助等,以提高教学效益的(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我们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篇及中心思想的理解,为此,多读熟读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字词句要牢记,修辞标点多注意,篇章结构不忽视,中心思想要分析,这些内容的实施过程就得熟读多读。
当然,中学语文教学不把识字教学作为重点,但不能放松正字教育,要针对学生使用汉字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加以解决,以提高使用汉字的水平。正字教育,首先要正确分析汉字的字型,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规范字形,要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字形。汉字字形分为三级,就是笔画、部件和整字。(1)笔画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要让学生学会计算每字的笔画数,分辨笔形和笔形的组合,掌握笔顺。(2)部件是汉字的基本构字单位,介于笔画和整字之间,部件有层次性,结构复杂的汉字,部件可以分几个层次。(3)整字,是汉字的使用单位,可以分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合体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其次要注意区别形近字部件,再次要注意组合方式。总之,语文的熟读,识字能力仍然是基础的。
熟读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需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解,自能作文,不待老师评改。养成质疑发问,求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爱迪生成才的故事,倒有点启发性:话说爱迪生小时求知欲旺盛,2+2=4都要问个为什么,老师呆板枯燥的讲述把爱迪生求知欲压抑了,爱迪生只好上课睡觉,因此语文成绩不好,常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奚落,被老师认为是愚笨,低能,老师认为他在校会妨碍别的学生为由,强迫他退学,爱迪生退学后在当木工的空余时间,由母亲教他写字,母亲当过小学教师,对他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解答爱迪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还满足爱迪生的需求,在家给他设了 一个小实验室,爱迪生如鱼得水,学习内驱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进步很快,成为家里的一部百科全书,教育史上的这样的实例说明,根据学生的心智规律,激发兴趣,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
熟读是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清人陆世义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人有所读书,背书当十五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天文地理,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而今初中生正是十四五岁,正是熟读的黄金时代,多读熟读,语文知识的积累,日臻完美。名家秦牧说,年轻朋友,多找一些文章来阅读,对于短精辟之作,特别是文言文,熟读一些最好,熟读可以随时品味,其中细微的妙处,融会贯通,乐为已用。这对自己的写作是大有好处的。拿我自己来说,初中时所背的《木兰诗》,大学时学的《逍遥游》、《离骚》等,至今还可一字不拉的背下来。我想这是得益于当时的熟读了。
熟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熟读而精思,通晓篇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必有意模仿,思维与技能自然会提高,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唐朝韩愈借弟子之口形容他多读熟读的状况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于百家之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客者必距其言,贪多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唐朝白居易说他读书之状况是: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暗知音韵,十五六始有进士,多读熟读,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逞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邸,韩愈白居易是古代的名家,他们多读熟读的心得,对我们现代的语文教学熟读是有启发的,让我们借鉴吧!当代名家秦牧谈读书说:写好散文,最好多借鉴古代的和现代的散文佳作,有没有借鉴是大不一样的。中国的散文传统多么渊远,可学习借鉴的非常之多。年轻的朋友,记忆力强,要熟读一些名篇并不难,熟读成诵,即使没有书,也可以随时重温吟味,这种好处是终身受益的,因为读得滚瓜烂熟,就可以随时品味,借鉴运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把课文给分析得支离破碎,而不去熟读呢?endprint